是誰讓羸弱的清政府贏得那場戰爭

今天的主人公叫馮子材。

是誰讓羸弱的清政府贏得那場戰爭

這是近日愛國大片《龍之戰》中劉佩琦扮演的馮子材。

他本來只是清朝的一名將軍,像其他將領一樣,叱吒於三軍之前,打過勝仗,也打過敗仗,本該死後淹沒於歷史長河的人名之中。

然而,幸運如他,馮子材晚年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點打了一場勝仗,歷史銘記了他。這場仗就是中法戰爭中的鎮南關大捷

01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分為東西兩個戰場。東邊是臺灣和福建地區的海戰,西邊是中法軍隊在越南北部的爭奪。和以前大多數情況一下,清軍在戰爭中的表現很糟,特別是越南戰場,清軍一路敗北。

就在大家無任何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年已七十的老將軍馮子材在鎮南關打出了個勝仗,阻撓了法軍北上,擊斃了法軍將領,甚至法國內閣也因此倒臺。瞬間,馮子材的名字響徹中外,他也榮登了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民族英雄榜。

是誰讓羸弱的清政府贏得那場戰爭

那麼他是如何做到呢?先簡單看看他的履歷。

02

馮子材是廣東欽州人(今屬廣西),長得矮小精瘦。他沒有顯赫的家室和背景,完全憑著一膀子力氣和膽氣在軍隊中爬上來的。

是誰讓羸弱的清政府贏得那場戰爭

從小父母雙亡,馮子材流落街頭,想盡一切辦法活下來,當流氓,參加黑社會(天地會)。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他練就了一身打架鬥毆近身搏鬥的好武藝,也總結出瞭如何活下來的人生哲學。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馮子材的人生出現了轉折,因為他所在的黑社會團體被政府收編,用以對付太平軍。從此,他成為正規軍人,開始戎馬生涯。馮子材靠一個“勇”字在戰爭中不斷攀升,他的上司都摸著他的背說:“子勇,餘愧弗如。”

是誰讓羸弱的清政府贏得那場戰爭

與太平軍的戰鬥,每一場都是硬仗。他曾與太平名將陳玉成、劉秀成交手,5000人的兵馬幾乎全軍覆滅,馮子材緊帶著三四百人殺出重圍。

1864年,天京陷落,馮子材被賞穿“黃馬褂”,在全國各地鎮壓叛亂。1865年,他當上了廣西提督(廣西的最高軍事長官),平時的工作就是消滅廣西各地的反清武裝,甚至3次率軍入越南作戰。

就這樣,馮子材在廣西提督任上一干就是18年。後來由於不滿官場的勾心鬥角,便告老還鄉,決定頤養天年。

是誰讓羸弱的清政府贏得那場戰爭

03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越南戰事節節敗退。力主抵抗的張之洞想到了馮子材,力主舉薦馮子材重新出山。馮子材端好架子,提好條件,帶著兩個兒子,來到了越南戰場。

他的條件就是取得招募練兵權,因為他知道別人的兵不好帶。他先在老家欽州招募了10個營,取名“萃軍”,在行軍途中又加招8營,總共9000人。有了親兵隊,戰場上好指揮。

是誰讓羸弱的清政府贏得那場戰爭

然後,他要取得的是統帥權。朝廷給他的職務是幫辦廣西關外軍務,所謂的幫辦就是幫著主帥來打仗。當時的主帥叫潘鼎新,他不是堅決抵抗派,戰績一踏糊塗。馮子材憑藉老將威望以及背後支持者,成功地做了實際主帥。

馮子材在關前挑選出地形險要之處,在兩嶺之間修建了一條東西向的長牆,長牆外又挖深溝,作為堅守屏障。清軍前線軍隊大概有3萬人,馮子材將軍隊分為三個梯隊,他親帥萃字軍守長牆,其他部隊依地形排開。

是誰讓羸弱的清政府贏得那場戰爭

04

隨著法軍日益逼近,馮子材感到被動防守不是上策,應該主動出擊。派出軍隊襲擾法軍,居然奪得法軍堡壘。

法軍統帥著急,分三路猛撲長牆。法軍的戰鬥序列是法國本土士兵,非洲黑兵和當地教匪。他們擔心教匪中有奸細,所以本土士兵打頭陣,後面是黑兵接應,最後是教匪。

戰鬥伊始,強炮齊鳴,喊聲震天。史書記載是“炮聲震山谷,槍彈積陣前厚寸許“。馮子材親自站在長牆上,手持大刀督戰,遇到逃跑者,手刃之。

等法軍靠近長牆,馮子材把上衣一脫,大喊:“法軍再入關,哪還有臉見父老鄉親,我拼了!“ 隨後跳下牆來,光著膀子,和法軍拼刺刀。他的兩個兒子也跟著父親跳出戰壕,打白刃戰。

是誰讓羸弱的清政府贏得那場戰爭

七十歲的白鬍子老頭打肉搏戰是什麼概念?這是無窮無盡的鼓舞力和感染力,清軍將士無不奮勇向前。法軍一潰而敗。再加上友軍的密切配合,鎮南關前的一仗取得了勝利。

馮子材乘勝追擊,先後收復了文淵、涼山、長慶等地。

這就是鎮南關大捷,馮子材再次靠著“勇“取到了中法戰爭中的一場關鍵勝利。

05

然而實際上,一場戰爭不可能單靠一個人的勇氣膽氣能取得勝利。馮子材雖然在鎮南關大捷中取得了勝利,但是別人的作用也不能不說。我們再來看看在中法戰爭中其他幾個重要人物。

首先來說一個堅決抵抗派,她是慈禧。

是誰讓羸弱的清政府贏得那場戰爭

慈禧當時是大清的實際統治者,沒有她的支持,這場戰是打不下去的。她擔心法國佔領越南後,煽動兩廣人們叛亂,怕再折騰出個太平天國運動,所以堅決反法。慈禧拿出私房錢三百萬兩(幾十億人民幣)給劉銘傳,讓他在臺灣籌辦軍務,守住東邊戰線。也許大家只知道慈禧為了建園子挪用軍費,卻不知道她也為了籌辦軍務,拿出私房錢。

慈禧還任用堅決抵抗派張之洞為兩廣總督,督辦前線戰事,支持張之洞任命馮子材。

再來說說張之洞,他是中法戰爭的功臣,是前敵總指揮。

是誰讓羸弱的清政府贏得那場戰爭

他要合理佈局將領安排,協調各方矛盾;而且他要籌集軍費,保證糧草供應。打仗最耗錢了,憑的是國力。張之洞短短時間內,從外國銀行借來了五百萬兩白銀(相當於37億人民幣)。沒有這些經費,戰爭如何耗得起。

06

在越南戰爭上,馮子材也是和劉永福、唐景嵩等人配合,才漂亮地打出了勝仗。但是,法國畢竟已經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而大清還是徘徊於中世紀末期,中法勢力懸殊很大。

聰明如慈禧、張之洞這些人,自然知道其中厲害。馮子材打出了鎮南關大捷,大清有了談判桌上的籌碼,於是和法國展開談判,簽訂了條約。被後世人說成了法軍不勝而勝,清軍不敗而敗。

中法戰爭是痛苦的,雙方都沒有得到好處。法國人挑起戰爭,結果卻一場悲劇,死傷性命無數,虛耗國庫,在世界面前丟盡臉面。清政府雖然在這場戰爭中也沒有撈到任何好處,但是作為弱國,她也是盡了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