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鑑別小青柑品質的好壞?

從城漁夫


老楊說茶,實話實說。

作為再加工茶的小青柑茶,集合普洱茶的甘醇和小青柑的果香,近幾年在茶界大火,很多茶友都喜歡在日常沖泡或烹煮。但是,很多朋友初步接觸小青柑都不清楚該怎樣分辨小青柑茶品質的好壞。老楊將鑑別小青柑品質總結如下:

一、口感判斷標準

好的小青柑要具備香氣正、味醇厚、入口甜滑的口感特點。好的小青柑茶香氣要求果香與茶香相融合,協調統一。香氣果香不壓茶香,茶香不奪果香。香氣濃郁,滋味醇厚,苦澀均衡,不能有過強的青柑生果的辛辣味、苦澀味,茶中不能有堆味、溼倉味、酸腐味。口感純正飽滿,香氣純正。果香茶香交融。回甘好,生津快,入口順滑,水路寬。好的小青柑茶飲用後,在口腔中還會有清爽感。

二、原料標準

好的小青柑茶要求柑的產地正宗,必須是廣東新會的柑。小青柑內的茶一定是高品質的雲南普洱茶。柑正宗才能具有濃郁的果香和苦澀均衡的口感。純正的雲南普洱茶尤其是優質熟茶才能給小青柑帶來茶香、醇厚、順滑、甘甜的口感。好柑、好茶才能製出好的小青柑茶。

三、工藝標準

製作工藝是小青柑茶口感的保證。小青柑茶不是簡簡單單的將普洱茶包入小青柑的皮中,乾燥就可以的了。小青柑的製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步驟:洗柑-去肉-晾乾-生曬(內幹)-入茶-曬乾。

小青柑的選料是非常講究的,小青柑用的是每年7月份"未成年"的新會柑,小青柑芳香油含量比大紅柑要高,柑味強烈。製作小青柑的柑果大小、重量有其嚴格的標準,果粒直徑達到4.5~5cm、果實達到50-60克左右達到採摘要求,太大或過小都不適宜製作小青柑。皮與裝茶比例不恰當,造成口感差異明顯。

小青柑工藝種類的區別主要出現在乾燥環節,乾燥方式的不同使之形成了不同的風味與口感。通常根據乾燥方式不同可分為純生曬、高溫烘焙、低溫烘焙和半生曬幾種。生曬,即純用日光曬乾,需要時間比較長,香氣沉實、口感甜潤生津,回甘好。生曬被認為製成初期果香味和茶味融合度略低,存放一段時間後更易達到理想口感。高溫烘焙,採用70-80℃左右的溫度,將小青柑烘焙至乾燥,這一工藝用時較短,做好就能喝,口感柑味十足,但果皮焦油含量比較高,茶葉與柑皮相融合的程度也比較低。後期存放變化很小,但價格較低。低溫烘焙,採用45℃左右的溫度,將小青柑烘焙至乾燥。時間和成本雖有提高,但比起高溫烘焙工藝來說,口感更好,提香適當,兼以保持了活性,為後期轉化保留了空間。半生曬,就通過日曬和低溫烘焙結合形成的工藝,根據細節掌握不同,製作而成的口感也不同。

四、陳年小青柑口感更佳

小青柑與普洱茶具有相似的可陳化特性。在良好的保存條件下,一定年限內具有越陳越香、越陳越醇的特性。保存良好的陳年小青柑具有更高的品飲價值。

聲明:老楊才疏學淺,自知見識淺薄,惟願與各位茶友共尋茶的真味。如有錯漏,歡迎各位茶友雅正,老楊不勝感激。 歡迎各位茶友關注老楊的今日頭條公眾號(蘇州老楊說茶)文章,有興趣的我們可以線上線下同步交流。


蘇州老楊說茶


首先看外形,一般小青甘選用7月果最好。大小在直徑5cm大小最好,外觀甘色青潤,有光澤,無局部褐色皮質。

其次看茶湯,聞茶湯有青甘味道,有茶味融合。湯橙亮略帶絳紫色。喝下去,潤滑不澀不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