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順治御筆的匾額到底藏有清王朝後世的什麼祕密?

乾清宮明間正中金漆寶座後高懸著一塊巨大的匾額。這是一塊墨拓紙匾,上面有四個白色大字“正大光明”。這蒼勁有力的四個大字,是滿洲入主中原住進紫禁城裡的第一個皇帝世祖順治的親手御筆,而後在康熙年間又經康熙帝一番摹勒刻石,今所懸掛的,乃乾隆帝的再次臨摹。兩三百年來,隨著時光的浸染,白色已變為黃色了。

一塊順治御筆的匾額到底藏有清王朝後世的什麼秘密?

▲《正大光明》匾

這塊歷盡滄桑的“正大光明”匾額,有一段關於清朝秘密立儲制度的掌故。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我國封建社會中,歷朝都是採取世襲的辦法來保證帝位的繼承和延續的。帝位的繼承者,人們稱為皇儲,亦稱太子。明代以後,在“太子”前加了個“皇”字,稱為“皇太子”。歷來皇帝的后妃都不止一個,所生兒子很多,在清代之前立為太子的一般都是皇帝的原配即皇后所生之長子,謂之嫡長子。一旦皇帝駕崩,便由皇太子登基,接替皇位。

清代在紫禁城內坐龍廷的共有10個皇帝,帝位的繼承當然也是世襲的,但沒有規定非嫡長子不可。第一個住進紫禁城的順治皇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順治的母親只是個妃子,不是正宮原配。順治帝的接位,是在他的伯父代善的帶領下,由王公和文武大臣商定的。當六歲的順治皇帝正要祭告天地登基時,多羅郡王阿達禮、固山貝子碩託企圖篡權,圖謀讓攝政王多爾袞上臺,終被代善和多爾袞本人發現,宮廷政變未遂。失敗後,謀反的阿達禮和碩託都被殺了頭。

一塊順治御筆的匾額到底藏有清王朝後世的什麼秘密?

▲ 順治帝

順治帝福臨即位十八年後,在年僅二十四歲時就得了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在那個時代,人們畏痘(天花亦稱天花痘)如虎。後事的安排迫在眉睫,福臨的兒子倒不少,共有8個,其中長子和四子早殤夭折,還有四個兒子不是在牙牙學語,便是尚在襁褓之中。唯有二子福全和三子玄燁稍長一些。選擇誰來接位呢?奄奄一息的皇帝和太后都拿不定主意,他們在一籌莫展時,派人徵詢了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意見。這個洋人當時在清廷欽天監任監正,頗受皇帝和太后器重,是宮內一個特殊的人物。湯若望建議立玄燁為皇太子,理由是玄燁雖比福全略小,但已經出過天花,有了免疫力。而福全仍有傳染上天花的可能,誰也不能保證將來不發生順治帝那樣的不幸。病重的順治帝和皇太后(即孝莊皇后)覺得有理,便採納了湯若望的意見。如此這般,由玄燁接位的遺囑自在臨終前寫下了。年僅八歲的玄燁就登基做了皇帝。這就是名垂史冊的康熙皇帝。

關於康熙帝的容貌,清宮內留下了不少他的畫像,倒是威武英俊的,清代的官方典籍史冊中也說他“天表奇偉”,即一出生就不是一般凡人。據曾奉俄皇彼得一世之命率俄國使團出使中國的荷蘭人伊茲勃蘭特·伊臺斯寫下的《俄國使團使華筆記》中的記述,康熙“年約五十歲,中等身材,儀表令人肅然起敬,有一對黑色大眼睛,鼻子隆起。略歪,垂著黑色髭鬚,幾乎沒有腮胡,臉上有麻點”。這裡關於康熙帝年齡的記載有些出入,其實,康熙帝接見俄國使團時年齡在四十歲上下。當時在清宮供職的法國傳教士也曾記載說康熙帝臉上有麻子。這種大不敬而貼切的描述,正是他出過天花的旁證。

一塊順治御筆的匾額到底藏有清王朝後世的什麼秘密?

▲ 康熙

康熙帝母親佟氏,以子而貴,其孃家家族抬旗入滿洲鑲黃旗,遵旨改姓佟佳氏。據《清史稿》載,“後族抬旗自此始”,開創了清朝後妃孃家族人抬旗的先河。康熙即位,尊生母為慈和皇太后。翌年(1663年)年僅二十四歲的佟佳氏就死了。康熙聰明超人,才華橫溢,執政達六十一年之久,正績斐然,史稱清朝盛世。

康熙皇帝玄燁,是清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前後所納妃嬪之多,光是有姓名可查的就有三十二人。但是他的皇后卻都很短壽,在他生前就冊封了三位皇后,第一位是赫舍里氏,康熙四年(1665)七月,十二歲的玄燁冊立赫舍里氏為皇后。她的曾祖父索尼,是康熙即位時的顧命大臣之一,拜一等公,其父親喀布喇為侍衛內大臣。這位皇后於康熙十三年五月生下她的二兒子皇子允礽,產後得病當天便去世了,年僅二十二歲。康熙與赫舍裡皇后夫妻情深,便把嫡長子允礽立為皇太子。

一塊順治御筆的匾額到底藏有清王朝後世的什麼秘密?

▲ 康熙帝元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十六年八月,康熙又立一等公遏必隆的女兒鈕鈷祿氏為皇后,僅過了半年,這位皇后又得病崩逝。第三位皇后佟佳氏,是康熙生母的侄女,康熙十六年被封為貴妃。康熙二十八年她身染重病,康熙念她伴駕多年,如今又病勢沉重,便冊她為皇后。冊立後的次日,佟佳氏就病逝了。三十六歲的康熙就已經經歷了3次失去皇后的痛苦,以致他懷疑自己克後,所以康熙晚年,中宮一直空缺。

康熙皇帝智擒鰲拜集團後而親政,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他承認並承繼了明王朝的正統。在立儲問題上,滿清原先沒有明確的制度,而康熙皇帝頗想效仿歷代冊立嫡長子的傳統立長制,欽定自己的繼承人。史載康熙帝有35個兒子,長子乃庶出,是惠妃納喇氏所生。康熙皇帝開始最鍾愛的是皇后赫舍里氏生的兒子胤礽。胤礽雖排行老二,但確是名副其實的嫡長子。

一塊順治御筆的匾額到底藏有清王朝後世的什麼秘密?

▲ 胤礽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康熙帝把剛滿一歲半的胤礽冊立為皇太子。皇太子四歲,康熙帝親自教他讀書寫字,可見寵愛至深。可是待到胤礽成人之後,康熙帝又不喜歡這個皇太子了,便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把他廢黜了。然而時隔半年,及翌年三月,康熙帝又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三年半後再次將其廢掉了。在冊立皇儲的問題上,康熙帝表現得優柔寡斷,諸多猜忌,以致幾經周折,反反覆覆,在中國封建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反映出當時宮廷內部尖銳的政治鬥爭和康熙帝內心的複雜矛盾。眾皇子之間拉幫結派,長期傾軋,骨肉相殘愈演愈烈,使康熙皇帝傷透了腦筋,搞得心力交瘁。

選擇一名合格的繼承人是康熙皇帝晚年考慮的頭等大事,當時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首先是皇子中僅有的三位親王,即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五子恆親王胤祺,以及一位後起之秀—皇十四子胤禵。胤禵於康熙五十七年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以“大將軍、王”的名義出征青海,成為一顆上升的政治明星,併成為皇八子黨的新希望。

雍親王之子弘曆深得康熙喜愛。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丁酉,公曆1722年4月27日,康熙皇帝應兒子胤禛的邀請赴宴,在圓明園中的牡丹臺第一次遇見了胤禛的兒子弘曆。年近古稀的祖父一見年方10歲的孫子,非常喜愛,竟於13天后第二次赴圓明園,並將弘曆帶往宮中親自教育、撫養。康熙皇帝有一百多個孫子,此前只有廢太子的嫡長子弘皙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塊順治御筆的匾額到底藏有清王朝後世的什麼秘密?

▲ 弘曆

康熙對在宮中撫養弘曆的溫惠皇貴妃稱:“(弘曆)是命貴重,福將過予。”康熙皇帝還特地要了弘曆的八字,看後非常欣喜,在上面批示:“此命貴富天然,這是不用說。佔得性情異常,聰明秀氣出眾,為人仁孝,學必文武精微。幼歲總見浮災,並不妨礙。運交十六歲為之得運,該當身健,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裡最賢、最能,子息極多,壽元高厚。”康熙皇帝本人是一位在位超過60年的皇帝,什麼人才能“福將過予”?答案不言自明。如果說,康熙帝以前還有所猶豫,那麼一個英武可教的孫兒自然會激發“自幼嘗以英傑自許”的他的惺惺相惜,這可能促使他下了最後的決心。

當然弘曆只是胤禛得以繼位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其本人深獲父親的賞識。胤禛幼年時由父親親自撫養,這在康熙皇帝的諸多皇子中非常罕見;他多次代表父親承擔祭祀大典等重要任務。同時,他的競爭對手、同母弟胤禵與康熙皇帝極為痛恨的皇八子關係非常親密,屬於政治上的同盟者,他們是廢太子胤礽的死敵,而康熙皇帝一心想保全胤礽的性命,因此他不可能將皇位傳給皇八子黨的成員。

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12月20日),康熙皇帝病篤難支,才最後宣詔傳位於皇四子胤禛,也就是接位的雍正皇帝。雍正在這場鬥爭中獨佔鰲頭,贏得了勝利。然而,史學家對他的上臺,至今仍有爭論,分歧還很大。流傳的說法仍很多,有的說他改詔篡位,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有的說他毒死了康熙,乃弒父假傳遺命得逞;有的則認為那是康熙帝晚年的明確選擇,即經過了幾十年的鬥爭最後才選上了胤禛的……但是據檔案館收藏的“康熙遺詔”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同一內容。其中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這皇四子胤禛,就是雍正。據說其孫弘曆之所以能繼承皇帝,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康熙特別喜歡他,甚至隔代欽定的弘曆的皇帝身份,就連雍正成為皇帝的原因,都有可能是因為父憑子貴。所以,康熙傳位雍正,還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但顯然,康熙帝想恢復立嫡長的傳統制,終於沒有成功。

一塊順治御筆的匾額到底藏有清王朝後世的什麼秘密?

▲ 雍正

雍正帝登基後,鑑於兄弟爭奪儲位的種種弊病,他創建了清代的秘密立儲制度,即一種新的世襲辦法,從而改變了我國封建皇朝公開冊立皇儲的傳統。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帝發佈了一道實行秘密建儲的上諭:“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加謹慎,此事雖不可舉行,然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將此事親書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即順治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這個制度規定,由皇帝親自密寫儲君諭旨一式兩份,密封收藏於特製的鐍匣內。其一置之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另一份則由皇帝自己隨身秘藏起來,以便他日歸天之後與“正大光明”匾額後的諭旨相互對證而生效。雍正帝之所以一上臺就作出如此規定,很可能是因為因為他本人謀位成功而總結過去的經驗,並防止皇子之間為爭儲位而廝殺的一種預防措施吧。這樣一來,在有清一代雖沒有預立太子的制度,然而在皇帝的心目中,卻早已籌劃好了由誰來繼承皇位。自創立這一秘密建儲制度,並且採取了這樣一種兩相對證的契約式密詔之後,避免了有人從中搗鬼,或一些權貴大臣暗中插手,或拉幫結黨,對於緩和皇權鬥爭,鞏固當時的統治和全國的政局,起了一定的作用。

雍正帝之子弘曆的皇儲地位,即如上所述在雍正元年確定了下來,並首先使用了上述密書鐍盒的辦法。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五十八歲的雍正帝駕崩,由莊親王允祿等王公大臣們,當眾打開了匣子的密封,按詔書宣告由弘曆接帝位。清代建立秘密建儲制度後,乾隆是第一個按照這個辦法接位的皇帝。乾隆皇帝對他父親的這一做法極為讚賞,說此舉“人心翕然”,是“天下臣民所共知者也”。

至乾隆皇帝時,曾兩次秘密立儲。第一次在乾隆元年七月初二舉行,不幸的是太子永璉只活了三歲就早夭了。第二次再書密詔藏御書,卻又過了整整35年,這就是乾隆帝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啟開乾隆三十八年所藏御書的鐍匣,即宣佈禪讓給嘉慶帝的密旨。

從雍正帝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以後,歷經四個皇帝,立下了四位儲君,即乾隆、嘉慶、道光和咸豐。咸豐只有一個兒子,未及秘密立儲,臨死前一天才被立了皇太子,也就是同治帝。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門戶,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不知何故,自同治帝及其以後的皇帝均無子嗣,光緒、宣統都是過繼的近支皇族的幼子繼位的。就是說,清代末年國內政局動亂加劇,皇帝往往體弱多病,生命短暫,只留獨苗或無嗣,秘密立儲制度也就自行消失而不復再用了。

一塊順治御筆的匾額到底藏有清王朝後世的什麼秘密?

▲ 鐍盒密詔

清代的秘密立儲制度,不僅留下了文字資料,更為難得的是留下了確鑿的實物資料,那個貯藏秘密立儲詔旨鐍匣的“正大光明”匾,至今仍高懸在乾清宮中,令人矚目,成為清史的見證展現在千萬參觀者的眼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至今尚保存著一份完好的立儲密諭及鐍匣,那是道光皇帝於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硃筆親書滿漢文立儲御書,上面寫著兩行漢文字:“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在後一行漢字的旁邊,又書了“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的滿文字樣。除此之外,中國第一檔案館還珍藏著另一隻貯藏秘密諭旨的鐍盒,但上面已不留痕跡,已無法確認究竟是哪一位皇帝用過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