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八月最受歡迎的電影《摘金奇緣》,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好萊塢八月最受歡迎的電影《摘金奇緣》,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摘金奇緣》

八月已近尾聲,在火爆動作片和超級英雄扎堆的好萊塢暑期電影裡,哪一部將在最後脫穎而出,給這個熱得令人髮指的夏天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答案既不是“復聯”,也不是“碟中諜”,而是一部全亞裔卡斯、令美國華人寄予厚望的浪漫愛情喜劇—— 《摘金奇緣》( Crazy Rich Asian,港譯:我的超豪男友 / 臺譯:瘋狂亞洲富豪)。

沒有家喻戶曉的好萊塢明星臉孔,或者奪人眼球的特技效果,在文藝片生存條件變得日益艱難的大環境下,這部浪漫愛情喜劇卻取得了6年來同類型電影中的最好成績:第一週票房冠軍,Rotten Tomatoes網站93%的好評,就連美國娛樂圈的明星們也紛紛在各自的Twitter上推薦這部電影。

好萊塢八月最受歡迎的電影《摘金奇緣》,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摘金奇緣》

《摘金奇緣》改編自新加坡裔華人作家關凱文(Kevin Kwan)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經久不衰的“灰姑娘”童話,其中甚至還能看到簡·奧斯汀式愛情故事的痕跡:華裔經濟學教授瑞切爾·朱(Rachel Chu,吳恬敏飾)跟隨同為紐約大學教授的男友尼克·楊(Nick Young,亨利·戈爾丁飾)回新加坡參加好朋友的婚禮,赫然發現男友的另一層身份竟然是富可敵國的地產世家繼承人。尼克想要藉此機會將瑞切爾介紹給家人,但他強勢的母親埃莉諾(Eleanor Young,楊紫瓊飾)卻並不喜歡瑞切爾作為移民二代的“香蕉”身份。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瑞切爾冒失地闖進了曾距離自己非常遙遠的豪門世家(Old Money)圈子,而她與亞洲版“哈里王子”的相愛也受到了重重阻撓。

好萊塢八月最受歡迎的電影《摘金奇緣》,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摘金奇緣》作者 關凱文

這是自1993年《喜福會》( The Joy Luck Club)之後,第二部從導演到演員全部由亞裔組成的好萊塢電影。原著作者關凱文出身於新加坡富豪家庭,書中描寫的正是他經歷過的生活和環境;導演朱浩偉(Jon M. Chu)成長於舊金山灣區,父親是當地有名的中餐大廚。女主演吳恬敏是臺灣移民二代,她在《摘金奇緣》中的表演備受好評,被稱為“最有號召力”的亞裔演員;而男主演亨利·戈爾丁(Henry Golding)是馬來西亞裔英國人,在BBC主持一檔戶外旅遊節目。卡斯中的另一重要演員則是楊紫瓊,她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高貴而威嚴的華裔母親形象;以及曾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過普通話的中韓混血饒舌歌手、演員和網紅——奧卡菲娜(Awkwafina)。

好萊塢八月最受歡迎的電影《摘金奇緣》,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摘金奇緣》

《摘金奇緣》的上映變成了北美亞裔族群尤其是華裔的狂歡,過去佔首周觀影人數不到10%的亞洲觀眾激增到38%,其中絕大多數為女性。不少人呼朋引伴包場觀看,用行動表達出自己的訴求,希望好萊塢能夠一掃過去附加在亞裔身上陳腐的刻板成見,給予電影人物更為豐富和多元的描繪。

長久以來,真正的亞裔形象在好萊塢電影裡嚴重缺席,從備受爭議的“whitewash”(即由白人演員扮演其他族裔),到邊緣模式化、千篇一律的人物塑造(“打醬油”的單一角色),亞裔觀眾並不能對電影中的形象刻畫感同身受。

好萊塢八月最受歡迎的電影《摘金奇緣》,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摘金奇緣》

而《摘金奇緣》的出現打破了這一臺面下的陳規,它塑造出一個個不同於以往、擁有獨特個性和豐富層次的亞裔角色,比如經濟獨立、自信而善良的瑞切爾,備受女性青睞、身材性感的尼克,以及高雅而果決的埃莉諾。這些豐滿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帶著現實生活中朋友、家人或同事的影子,令人心生好感。觀眾感受著女主角在不同文化和階層碰撞下展開的心路歷程,跟隨她一起笑,一起哭,被真摯的情感打動,產生共鳴——這正是一部成功的浪漫愛情電影所應該具備的要素。同時,因為電影的故事背景放在了有著“異國情調”的新加坡,各種絢麗的場景和豪門盛大婚禮帶來的新鮮感也令觀眾的獵奇心理得到了滿足。

好萊塢八月最受歡迎的電影《摘金奇緣》,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摘金奇緣》

除此之外,《摘金奇緣》還傳達出亞裔移民二代對自己身份認同的無奈,以及由此產生的與父輩第一代移民之間的矛盾。這些已經被美國同化的移民二代在白人同輩的眼中是有著不同膚色和背景的亞洲人,而在父輩的傳統文化裡,他們卻變成了陌生的外國人。就像尼克母親埃莉諾對瑞切爾的審視和不認可,覺得她就像“unrefined banana”(粗俗的香蕉,外表黃色內裡白色),一些不友善的富豪朋友甚至帶著惡意稱呼她為“a gold digger”(掘金女郎,拜金女),這些滿含歧視的標籤都是揹負在移民身上沉重的負擔。

好萊塢八月最受歡迎的電影《摘金奇緣》,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摘金奇緣》

上一部探討亞裔移民身份認同和代溝問題的電影,正是25年前的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改編自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同名小說。這部在業界深受好評的電影卻遭到了華裔族群的抵制,因為它片面而消極的人物刻畫成為了25年來華裔銀幕形象的代表。

《喜福會》描述了四對居住在舊金山的華裔母女之間複雜的情感和矛盾。四個飽受傷害的母親遠渡重洋,在北美大陸展開新的生活,卻始終逃不開過去的夢魘。母親們在女兒身上寄託了過於沉重的愛和期待,不堪承受的女兒們則用叛逆的方式來宣示自己的獨立。

好萊塢八月最受歡迎的電影《摘金奇緣》,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喜福會

儘管這部電影成功地刻畫出母女間複雜而深沉的情感,對內戰時期中國混亂環境的描繪卻彷彿揭開了早期移民心中的傷疤——童養媳、惡婆婆、三妻四妾…… 電影中的女性地位極度低下,而男性角色無一例外的非常負面、毫無擔當。作為第一部全亞裔班底和主題的電影,它卻像是一個巴掌狠狠打在了亞裔觀眾的臉上,讓第一代移民們感覺羞恥。

好萊塢八月最受歡迎的電影《摘金奇緣》,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喜福會

雖然譚恩美的小說廣受北美主流社會的喜愛,但持批評意見的作家和學者認為,書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細節描述並不完全符合事實,而她對華人形象的刻畫迎合了白人的偏見,助長了他們對亞裔族群的刻板印象。

如果北美的出版界和影視界有著形形色色、從不同角度來描繪亞裔的作品,那麼譚恩美和王穎(Wayne Wang)導演稍顯片面的演繹或許並不會引起華人社區的強烈牴觸。但正是因為主流媒體中亞裔的缺席,《喜福會》成為白人觀眾瞭解華裔的窗口,而這部電影卻沒能很好地承擔起這個責任。

好萊塢八月最受歡迎的電影《摘金奇緣》,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喜福會》

於是,直到25年後,好萊塢才終於等來第二部全亞裔班底、以亞裔為主題的電影——《摘金奇緣》。

《摘金奇緣》對好萊塢電影中的亞裔形象和人物審美進行了顛覆:女主角瑞切爾有著成功的事業,而男主角像“白馬王子”般是富有吸引力的存在(不再以白人作為審美的標準)。這部電影用“愛”的主題引起所有觀眾的共鳴,讓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以及家族和個人之間的矛盾變得生動有趣。無論是白人還是亞裔觀眾都能從中引起共鳴,感受到快樂。

好萊塢八月最受歡迎的電影《摘金奇緣》,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摘金奇緣》

當然,這部電影並不完美,它仍舊落入了好萊塢的俗套。然而票房的成功和亞裔社區的積極回應卻令電影產業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沒有白人主角的電影同樣可以大賣,好萊塢可以有更為多元的題材。

《摘金奇緣》不負眾望的成功,證明了好萊塢不必再等25年去開始創作下一部亞裔主演的電影。而《喜福會》作為艱難的“第一次”,也應該到了可以被華人社區原諒的時候。

好萊塢八月最受歡迎的電影《摘金奇緣》,它將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