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還在宮斗,西方卻工業革命了……

當大部分人正沉浸於清朝皇帝娘娘糾葛的感情戲中無法自撥,無數自媒體由著宮斗的心計成功獲得了10萬+閱讀的時候,終於有人清醒地發了這樣一條推文:

乾隆五十七年——紐交所 NYSE 成立

道光十七年——寶潔 P&G

道光二十九年——輝瑞 Pfizer

咸豐十年——JP摩根 JP Morgan

同治八年——高盛 Goldman Sachs

光緒六年——柯達 Kodak

光緒八年——埃克森美孚 Exxon Mobil

光緒十二年——強生, 可口可樂 Johnson & Johnson, Coca-cola

光緒十八年——通用電氣 GE

光緒二十七年——吉列 Gillette

光緒二十九年——福特汽車 Ford

光緒三十四年——通用汽車 GM

延禧還在宮鬥,西方卻工業革命了……

同一時間—— 延禧宮正忙

於虜獲乾隆的歡心,而一眾重臣忙於自貶為“奴才”。

宮鬥劇

然而,以此為時間軸的歷史卻呈現出以上的現實,那些至今仍耳熟能詳的大企業、大集團正誕生於彼時。

從歷史來看,《延禧攻略》裡乾隆爺在位的世界正發生著以下幾件事:

英國發生工業革命;

美利堅合眾國建立(也就是說當我們還在三呼萬歲三頭九拜時,第一屆美國國會會議在紐約召開);

延禧還在宮鬥,西方卻工業革命了……

華盛頓在紐約聯邦大廳出席總統就職典禮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同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1791年,美國通過《人權法案》……

延禧還在宮鬥,西方卻工業革命了……

1790年,煤氣成為歐洲街道和房屋照明的主要燃料時,中國卻處在燈籠和油燈的時代;

嘉慶十二年(1807年),當美國富爾頓發明的輪船飛馳如電時,中國的縴夫還在河岸上背纖……

看劇之外的2018年,當中國人熱衷刷清宮戲時,世界他國的人卻在看這些:

延禧還在宮鬥,西方卻工業革命了……

《紙牌屋》、《權利遊戲》等或以政治虛構故事拷問當代現實;或以人性為座標,闡述發人深省的哲思;甚至從不判定價值的對錯,讓人們在劇作中去對人生和世界做深層思考。

相對比我們的娛樂至死和陰謀論的勾心鬥角,國外劇作努力的是要促進觀眾來進行思考。

1

宮鬥劇的由來

延禧還在宮鬥,西方卻工業革命了……

2002 年香港無線推出《金枝欲孽》爆紅之後,“宮鬥劇”便由此產生。其後《步步驚心》、《甄嬛傳》一發而不可收拾。宮鬥劇似乎成了萬能良藥,甚至上升到得宮鬥劇者得收視天下的高度。

今年的宮鬥比往年更為熱鬧,《延禧攻略》、《如懿傳》兩部取材相同、時間重合的劇作輪番搶佔了話題榜。

《延禧攻略》突破了150億播放量成為讓於正翻身的“神劇”,而《如懿傳》更是未播先火,賣出了 13 億人民幣的天價版權!

發出中外對比推文的作者感慨說“讀歷史,用立體思維對比古今中外,是為上乘。”也正在為如此,他發出的對比言論才成為無數糾纏於宮鬥心計的一股清流,有著超乎於尋常的闊大視野!

數據不會造假,它只會告訴你事實!只有用這樣立體思維對比古今中外,才能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才能真正審視到問題所在,去分析差距如何產生?又如何去消滅?

有人把愛看宮斗的娛樂歸結為當下壓力沉重的現實: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形勢不明、通貨膨脹加劇、房價高不可攀、貧富差距嚴重、階層逐漸固化……人們在工作之餘完全不想看到和現實類似的困境,只想看到痛快和任性,以及主角的百戰不死和成功逆襲。那麼?我想問的是世界的壓力難道都在中國嗎?其他國家的人民都不需要面對相同的問題嗎?

答案:並不是!

中國人民需要面對的問題,世界人民一樣也不少!經濟放緩、就業壓力……甚至階層固化還更為嚴重。

與宮鬥地相似的《紙牌屋》提示的是黑暗的現實和政治的醜陋,編劇根本不會設定一個能打通關的逆襲主角,來滿足民眾的狂歡,他們只想告訴你:世界就是這個樣子,它原本就沒有這麼美好!

2

宮鬥戲滿足“內鬥”文化

延禧還在宮鬥,西方卻工業革命了……

中國宮鬥戲的流行其實是滿足了“內鬥”文化的溫習和進一步的窺探,人們著迷於劇中人物的種種行徑和命運時,何嘗沒有聯想到自身?

宮鬥劇,其實就是給了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眼界以及周圍環境的機會。也正是因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或明或暗的規則,給了“宮鬥”滋生的溫床。

延禧還在宮鬥,西方卻工業革命了……

慈禧垂簾聽政

工於心計把眾人玩弄於股掌之上,卻又始終處於權利的頂端,是利益最大的受益者!翻開古代中國的後宮政治史,裡面充斥著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武則天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開始奪權之路、慈禧智勝顧命大臣垂簾聽政……

一個“鬥”字傳承千年,“戰天鬥地”……而“鬥”人與人的壓軋,踩下別人成就自己,幾乎上成了中華民族的另一種本能。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國,科技領先的機會不多。封建社會上層階層盤剝農民的血汗,沒有更多的經濟來源,更沒有更多發展生產力的方式 ,所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際關係、利益集團爭鬥上,而爭鬥的結果,則意味著誰得更多的利,誰得更大的權……

元朝通過瓦解宋朝內部得以一統天下,滿清入關卻也抓住了明朝“內耗”的時機,一方面,中國歷史上每次王朝的滅亡,基本上有內鬥致死的痕跡,也多多少少都與內耗有必然的關聯;另一方面,內鬥導致精神層面的崩盤,讓國無賢臣可用,也是整個國家的至暗時刻。

清人入主中原後雖然加緊漢化,但它從漢文化中學到的卻主要是封建專制那一套。皇帝的意志決定著整個國家的命運;獨裁、集權,一人定生死、定國家前途,必然會豢養一批卑躬屈膝、爭寵的臣民,對內鬥的推崇,會讓國民自由精神喪失、讓創造力的受到壓抑。而這也正是中華民族在近現代發展史上落後的主要原因。

於是,做為後人的我們就能看到“皇上您今天好嗎!”“您吃芒果嗎!”這種奇葩“奏摺”。

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公佈了一批康熙和雍正批閱的奏摺,其中彙報內容之離奇之蠢笨,簡直令人髮指。

杭州織造向皇上問安的奏摺:

延禧還在宮鬥,西方卻工業革命了……

延禧還在宮鬥,西方卻工業革命了……

這些連我們常人都能一眼看出來蠢笨的摺子,這些上奏的大臣們就不知道?

其實,大家都知道皇帝是不希望自己的臣子過於精明的,那麼做臣子還是要配合一下的吧!時不時地顯出蠢笨來,讓皇帝感慨一番不是更襯托出皇上的天子身份!這些小動作更深一層透露的是這些深諳官場生存之道,早就已經混成人精的官員用奏摺在與皇帝“鬥智”。

封建帝制推崇 “奴”性看重所謂忠心超過政績,皇帝需要下屬時時刻刻表忠誠、甚至諂媚討好;皇帝玩平衡刻意在“群臣”之間製造矛盾,以便於受自己控制。

上行下效,當中國還醉心於搏弈和制衡以及“鬥爭”時,西方卻早已提出了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主張。“爭鬥”引起的“得失”讓所有的事物都浮於表面,沒人能沉得下心來紮紮實實地做實事,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力。

3

創新和做實事

延禧還在宮鬥,西方卻工業革命了……

起草獨立宣言

隨著17至18世紀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工業革命與海外殖民擴張相輔而行,歐洲的科技一直在突飛猛進地發展。而這時的中國封建制度仍然在按照它本身固有的邏輯一步步走向更加專制、更加黑暗的境地。

1840年之後的百年間,中國一直處在落後捱打的階段。少了工業革命前幾百年的積累不算,卻醉心玩政治,西方列強卻早早開始玩起了經濟、哲學和科技,而這樣的代差問題從乾隆時就已埋下禍根。

你在宮鬥,人家卻在做內功!一眨眼就將你甩出了世界!

中國的欠帳太多,積貧積弱也非一日就可以改變。要發展經濟、發展貿易、發展科學,就要對老的封建一套 “宮心術”的批判,而不是去麻痺思想,以所謂的浮躁和壓力來慣著大眾的味口,以舒緩和娛樂至死來做為釋放的突破口。

創作者們、輿論導向更不可以誤導,以推陳出新的手法來讓大家覺得宮鬥很有意思,覺得宮鬥是謀術。

宮鬥戲的設定和《三國》很是相似,偽裝、結盟、佈局……總結下來,竟是一套“實用兵法”,非常符合中國社會的運轉邏輯。

因為,受了影響的那批人,過多推崇玩弄權術的遊刃有餘,不去細研紮實的功底和規劃。把宮鬥做為職場和安生立命的能行法則,在工作單位、在公司、在企業裡搞起了鬥爭、搞起了運動,把精力和興趣用在內耗上了。

和做實事相比,能人情練達的更易平步青雲,斗膽去搞創新的人還又有些混不吝的脾氣,個性有餘圓滑不足,不知覺就被排擠了。

想要傲立於世界之林,就要去補上落差,算計和鬥爭的歪風絕對助長不得!即使現在我國已經是排名世界第二的經濟體,現在就要搞科技、搞發展,而我們要看的就不應該是當下的十年二十年,我們看得是將來的五十年、一百年、兩百年的長遠利益!

好在,總有人在眾人津津樂道“宮鬥”時,唱唱反調!在價值觀被所謂權謀之道劫持時,去推崇創新和做實事,走真正的實力增長之路!

讓大人帶孩子一起見識世界

本文配圖轉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