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A股公司更名忙-有投資者稱,一不小心,一些公司就換了馬甲

晨報記者 曹西京

每年歲末年初,是上市公司戴帽摘帽更名高峰。去年兩交易所對上市公司更名加強監管後,A股隨意更名現象降溫。但隨著資產重組和混改的不斷進行,近期上市公司更名又多起來。10月8日起,“川化股份”變更為“川能動力”;10月9日起,帝龍文化啟用新的證券簡稱 “聚力文化”。10月8日晚間,雷鳴科化和睿康股份也公告擬更名。有投資者稱,一不小心,一些公司就換了馬甲,不但價格看不懂,連名字也改了。

大股東變,主營也變

順利辦、芒果超媒、五洋停車、中國應急……,這都是今年A股公司新名稱。就在9月27日,因127億元重組收官,東方市場更名“東方盛虹”,公司由國資控股變成國資參股,盛虹科技將持有東方市場68.71%的股份,併成為新的實際控制人。

這也是今年上市公司更名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大股東或主營變更。雷鳴科化就稱,鑑於公司變更後的名稱為“淮北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為使證券簡稱與公司名稱保持一致,擬將證券簡稱變更為“淮北礦業”,證券代碼保持不變,由一家民爆公司轉型為優質的焦煤公司。睿康股份也披露,鑑於公司實際控制人及控股股東名稱變更,為了使公司全稱及證券簡稱與公司主營業務更加匹配,故擬將公司名稱變更為“遠程電纜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遠程股份”。

此前,貴糖股份改為“粵桂股份”也是因業務變更。貴糖股份表示,在向雲硫集團、廣業集團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雲硫礦業100%股權後,公司的主營業務已從“糖紙”業務發展為“糖紙”與“採礦”業務,更名是為突出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和綜合管理職能、體現企業雙主業協同發展和粵桂合作願景。

頻繁改名公司多是坑

東方財富CHOICE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共有175家A股公司對股票簡稱進行了變更,其中近半數即90家屬於ST股摘帽或戴帽等被動改名,其他改名原因包括業務變更、註冊地變更、借殼等。

尤其是年報披露季,摘帽戴帽公司更是在業績公佈後集中進行更名,今年以來就有京城股份、大東海A、華菱鋼鐵因2017年扭虧為盈,在年報公佈當日發佈撤銷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告;*ST東電、*ST油服因2016年、2017年度淨利潤均為負值,且2017年末淨資產為負值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升達林業是例外,這家公司因被大股東佔用鉅額資金和提供借款擔保,10月9日起被控股股東“坑”成ST了。

而2016年和2017年全年,分別出現242起和214起更名行為,今年更名有所降溫。一般來說,大型公司頻繁更名的較少,多次更名的主要是中小市值公司,他們容易被重組或主營變更然後改名。市場人士指出,上市公司簡稱與時俱進本身不是過錯,但若希望借更名而提升市場關注度且更名頻繁,投資者不妨遠離,畢竟僅靠更名沒有實質性變化難以帶來長遠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