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國家公務員申論技巧:文章寫作特點「解密」

新一輪的國考備考週期已順勢開啟。從申論備考角度來講,文章寫作是分值最大的題目,能力要求也最高,且這幾年變化大。如果說各地省考文章關注一個微觀的話題,而國考申論更像是一個面,它用高屋建瓴,統籌全局的視角來選拔人才,寓教於考。而這其中,最顯著的三個特點就是國考文章更注重人文情懷、哲學的思考和社會學的視角,命題人希望通過這種思辨性更強的考查形式來選拔有遠見,有情懷的國家公職人員。中公教育專家在此為大家進行解密。

一、主題突出“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的實質是理順人與其他對象的關係,確立人的主體性,從而賦予人生以意義和價值,他強調關注人的需求,滿足人,尊重人,發展人,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在命題上,申論命題人也越來越注重人性思考,以此讓考生思考人與城市發展(2018年地市級,城市建設理念中的問題“試談‘有’與‘無’”),人與社會(2012年副省級,劉老太與李女士的故事),人與科技(2015年副省級,“科技的生命化”),人與政策(2015地市級,“好政策是對理性和德行的滋養”),人與自然(2009年,2010年,海洋的開發、怒江水電的開發)的關係。

注重人文情懷,關注人的需求,理性思考人將何處去,這為我們重新閱讀國考考資料提供了一個視野,一個高度,而人性化的落腳點,也為我們研究和撰寫國考文章提供了最佳的切入點。中公預測,2019年國考考試,申論仍會將“人”作為申論考察的中心點,而“人與文化”“人與人”之間的這些關係的仍將是我們備考的重點。

二、材料更具“思想性”

主題上關注“人”之後,申論材料的思想性也變得明顯。一個典型的表象就是申論材料的引用發生變化,從過去的重在引用政策法規,領導人講話,專家解讀,給我們較為清晰地答案不同,在近年的真題中,中外哲學家、思想家、社會學家的觀點被引用的頻率更高。如2018年對老子、波普爾思想的運用;2017年的老子、管子、孔子思想的解讀;2016年引用的《論語》、柏拉圖、克里希那穆提、亞里士多德、蒙田、西塞羅等人關於禮儀與教化的哲學思考;2015年材料中,《韓非子》,馬克思、劉易斯、芒福德、凱文.凱利關於新技術與人性關係的思辨性;2014年,則引用了吉登斯的社會學著作《現代性與社會認同》、斯圖亞特的現代社會、金庸、米蘭昆德拉關於社會心態的哲學思考等等。

除了思想性,文章的批判性反思,思辨性思考同樣加強,2015年,命題人通過反問的形式讓考生回答“科學是否精彩”的話題,讓我們反思生活,體會到科技兩面性,而不要對科技的盲目樂觀;2014年的“幸福與缺陷”,2010年的“海洋開發與保護”,則增加了辯證統一的內在思辨性,讓我們追問看待問題的視角務必要全面,而不要以偏概全。

顯然,材料的哲學思考要求廣大考生在應對國考材料時,應多用發展、辯證、批判的眼光審視和理解,還要增加知識的積累,對名人警句、中外哲人的觀點有所涉獵,尤其是近年來國學思想在治國理政中的應用,理應成為我們備考的重點。

三、分析突出社會學視角

社會學視角,也可稱為社會學想象力,它主張通過個人置身於所處時代及社會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經歷並把握自己的命運。在國考話題的考察中,我們最直觀的一個感覺就是“宏觀”,從科技人性化、社會心態、文化傳承,都聚焦相對較大的社會熱點,在分析中,也不再是傳統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的簡單疊加,而是多了份“雜糅”視角。如2014年的大眾傳媒,就運用了“現代性”視角進行了解讀;2015年的科技對農民工的作用,則運用社會結構理論進行討論。

中公教育專家認為,廣大考生要用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的高度來觀察和解釋社會萬象,這個能力並非能夠一蹴而就,需要日積月累。考生們在平時備考過程中要講究方式方法,涉獵熱點,瞭解社會,做到熟能生巧。

總之,中公教育專家建議同學們備考國考申論時,一定能夠換種思維,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分析材料,與命題人對話,才能體會材料的真諦,體會他們的“良苦用心”。最後希望同學們可以潛心練習,在考場上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更多申論乾貨關注微信公眾號:欽州公職考試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