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兩難折射「美國優先」弊端

苹果两难折射“美国优先”弊端

美國蘋果公司日前發佈的最新產品被淹沒在了貿易戰的陰霾裡,反倒是蘋果對美國貿易保護政策的抱怨更引人關注。作為全球市值第一的科技巨頭,蘋果既要通過供應鏈全球化增強競爭力,又很難規避“關稅之劍”帶來的傷害,正陷入兩難的境地。

蘋果公司此前公開表示,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進口關稅,必然抬高蘋果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最終威脅公司的全球競爭力。對此,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回應卻非常直接:“在美國製造你們的產品就行了。現在就去建新廠。”雖然今年初蘋果已經宣佈了史上最大的資金迴流計劃,5年內將在美國投入300億美元,創造2萬多個工作崗位。但是,要如特朗普所願,在美國本土製造全部產品,對蘋果來說卻力有不逮。

蘋果是一家典型的供應鏈全球化、平臺化企業,在其769家供應商中,有350家來自中國,其餘還有不少是歐洲、日本和韓國企業。即便蘋果願意承擔高昂的成本返回本土製造,遍佈世界的供應鏈廠商也不見得會為了“美國優先”而“自我犧牲”,更何況蘋果還要冒著失去中國市場的巨大風險。但是,若蘋果不順從特朗普的要求,頭上的“關稅之劍”必然會加重公司的運營成本。以蘋果手機為例,關稅重壓會使其價格上漲,市場競爭力下降,創新投入負擔加重,進而影響其後續發展能力。

蘋果公司的兩難境地,說明了許多問題。

一方面,特朗普指望“重返製造業”立竿見影,未免有些天真。製造業運行十分複雜,靠拉動一兩家體量大的公司迴歸本土,就能“平地起高樓”“一天建成羅馬”?絕不可能!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推動“去工業化”,產業向外轉移已歷經數十年,如今“重返製造業”絕非易事。巨大成本需支付、熟練工人需培養、價值理念需轉換,無論哪一樣,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況,全球製造業高度相互依存,牽一髮而動全身,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單方面左右其發展趨勢。

另一方面,市場決定供應鏈,話語權再強的公司也無力抗拒。蘋果近半數的供應商在中國,是市場資源配置作用使然。“中國製造”早已成為全球供應鏈中重要一環,美國製造業想完全繞開,不太可能。正如美國時尚產業協會主席朱莉婭·休斯所說:“在美國製造業的每個環節都有中國產品。”不久前,特斯拉上海公司擴大註冊資本和經營範圍,埃克森美孚宣佈將在廣東建設100億美元獨資石化項目,福特汽車公司稱不會將福克斯Active生產線從中國移回美國,這些公司都是按照市場“指揮棒”作出的決策。

更為重要的是,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加徵關稅解決不了美國的難題。世界經濟的“大海”已不可能倒流回到一個個孤立的“小河流”“小湖泊”,特別是製造業,是全球產業分工合作的主要領域,無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高新技術製造業,都必然要在更為開放的環境中實現全球價值鏈最大化。解決問題、應對挑戰、搶抓機遇,都要順應這個世界發展的大趨勢。逆全球化而行,要“獨勝”不要“共贏”,結局必然“損人不利己”。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的許多美國製造企業,都高聲反對特朗普政府對華加徵關稅的意向,就是有力的證明。

(經濟日報 記者:欒笑語 責編:李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