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閉關鎖國:閉的是眼界,鎖的是人心

清朝閉關鎖國:閉的是眼界,鎖的是人心

文|史弟

眾所周知,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而一說起屈辱的原因,少不了批判清朝閉關鎖國,沒有放眼看世界,因此逐步落後於世界潮流,落後則捱打。

歷史教課書上的邏輯脈絡太粗糙,粗糙的讓人以為清朝真的是閉關又鎖國,把自己的五觀全部矇住,成為井底之蛙,坐井觀天。

乾隆那句“天朝物產豐盛,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往往被作為佐證。

儘管在重農抑商這個大基調不變的情況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確容易形成一個消費閉環,但清朝的海外貿易其實並沒有禁絕。

恰恰相反,相比而言,有研究指出,清初採取“海禁”政策的時間只有40年,僅佔鴉片戰爭前清朝統治時間的25%左右,而明朝的海禁政策要佔整個統治時間的72%左右。

清朝閉關鎖國:閉的是眼界,鎖的是人心

被詬病久已的乾隆出臺“一口通商”政策,也只是一時而言。具體說來,清初,由於南明王朝的存在,以及佔據臺灣的鄭成功老想著反清復明,一開始的海禁政策比較嚴厲。

等到清朝收復臺灣,海禁政策立馬得到開放,康熙皇帝並不牴觸海外貿易,反而十分喜歡洋貨。

乾隆的“一口通商”政策實際上也沒有阻擋海外貿易的發展。

學者郭松義也指出,康熙五十五年至六十一年,外國商船進入廣東的數目大體維持在十多艘或十艘上下的水平,乾隆十五年到乾隆三十四年,平均每年進入廣東外國商船在20艘左右。乾隆中期以後的70年間,中西貿易實際上有了真正的發展,整個海外貿易的商品總值不斷增加。

清朝閉關鎖國:閉的是眼界,鎖的是人心

清朝輸出的是絲、茶、糖、瓷器、土布、書籍等商品,而得到的是真金白銀。據悉,從拉丁美洲平均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約在180-768萬兩。

不過,僅有的對外貿易也全部由政府壟斷,即“官商”橫行,對於民間自發的商業貿易,政府一直持打壓態度。

特別是受乾隆皇帝的影響,後來的嘉慶、道光皇帝都認為“民俗易囂,洋商雜處,必致滋事”,視西洋的科技是“奇技淫巧”,所以對海外貿易、對洋人,都持牴觸態度。

也就是說,對外貿易雖然得到發展,國家稅收也不少,國庫也得到充盈,但整個民間社會的商業經濟依舊處於一潭死水。

清朝閉關鎖國:閉的是眼界,鎖的是人心

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僅僅止於商品交易,在嚴厲的控制之下,對外貿易並沒有進一步延伸至整個國家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

傳統的儒家道德文化不變,嚴格的等級制度不變,小農經濟不變。而這,恰恰符合皇權專制的需求。

因為穩定壓倒一切,穩定、不變才能自己傳兒子,兒子傳孫子,孫子傳給重孫子,“後世以數計,一世,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從而建萬世之基業。

從這個意義上說,閉關鎖國,真正關閉的是眼界,鎖住的是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