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本的現代化,走不遠」|讀+高度

6年來,讀+專訪了政法、經濟、文藝、科技、歷史、哲學諸多領域,上百個具有影響力的學者、專家、名家、大家,我們從中擷取最重量級的十位中國大家,看看他們在所讀之書、物、音、畫、城、人等場域,以其知識、眼界、智慧、精神、心得、見地,實現了怎樣的思想碰撞與人文交流。

清史專家閻崇年

“忘本的现代化,走不远”|读+高度

2012年2月,78歲的閻崇年再次迴歸 “百家講壇”,開講《大故宮》。此時的“百家講壇”,境況與8年前驚人相似:處於收視低谷,掙扎於生死一線。

本次迴歸,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還能以一座遺物的掌故引起四座傾聽嗎?

文化批評家朱大可

“忘本的现代化,走不远”|读+高度

2001年,朱大可在澳大利亞待了7年後回國,再度開始“一劍封喉”式的文化批評。

2012年9月,朱大可推出《神話》,他對上古神系的梳理,對“流氓史”“流氓精神”的探討,也正是在其所述“思想、文學和影像全面衰退的語境中”,進行“恐龍式”書寫、維繫漢語文化底線的嘗試。

學者、作家周國平

“忘本的现代化,走不远”|读+高度

音樂人梁和平在交通事故中受傷癱瘓,他的朋友周國平和崔健決定將12年前出版的《自由風格》增補修訂,再版稿酬捐贈他治療。

周國平和崔健深入探討了搖滾的本質。周國平揣測,崔健在《自由風格》前後兩版中一直沒有說出的潛臺詞是:只要人葆有思想,眼光常帶批判,就不會老。

資深教授葛兆光

“忘本的现代化,走不远”|读+高度

在當代文史研究界,葛兆光是卓有聲望的學者。他費十年之功完成《中國思想史》,之後,他將眼光投向“世界”“東亞”與“中國”等大問題,2011年出版《宅茲中國》,提出讓人震動的問題:“中國”到底應該怎麼定義?他對“國家”與“民族”、“天下”與“世界”、“疆域”與“領土”等概念,進行了仔細的辨析與梳理。

經濟學家林毅夫

“忘本的现代化,走不远”|读+高度

對於中國謎題,科斯、克魯格曼、張五常等大腕都提出過解釋和預言,其中以克魯格曼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認為高度依賴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

林毅夫在《解讀中國經濟》中,對克魯格曼的觀點進行了溫和的反駁,他確信,“只要改革得當,切實推進,到2030年左右,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經濟學家張維迎

“忘本的现代化,走不远”|读+高度

張維迎在政府、社會大眾和知識階層中具有廣泛影響力。他針對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發表的看法,常成為媒體和社會關注的焦點。2006年3月,他發表了《理性思考中國改革》,將有關改革的爭論推向了一個高潮。

他堅信社會的改變首先在於精神氣質的改變,在於人們內心充滿積極的信念。他對中國改革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作家、學者王蒙

“忘本的现代化,走不远”|读+高度

王蒙在近作《中國天機》中,對新中國的歷史過程進行了全方位掃描和嶄新詮釋,以個人回憶、經歷為切入點,融入對生活的洞察,表達了他對中國政治的個人看法。“我不是合格的政治人物。因為我只是喜歡研討理論,欣賞風雨雷電,記載進退沉浮,發表高談闊論或低談小議。”

“古城保護神”阮儀三

“忘本的现代化,走不远”|读+高度

20世紀80年代以來,阮儀三促成平遙、周莊、麗江等古城鎮的保護,享有“古城衛士”“古城保護神”等美譽。近年來他痛批“古城重建風”,炮轟“假古董”。

他花十年踏訪百餘古村鎮,彙編成《遺珠拾粹》。他說:“保護是為了更好地發展,拆舊城建新城,大拆大建,千城一面,那是簡單的經濟增長,是忘本的現代化,走不遠。”

油畫家靳尚誼

“忘本的现代化,走不远”|读+高度

1979年訪問西德歸來,靳尚誼運用領會到的歐洲古典畫技法,畫了轉型與突破之作——《塔吉克新娘》,以及《果實》《青年歌手》《藍衣少女》等三張女孩肖像,嘗試以古典油畫技法表現東方女性。特別是《青年歌手》,背景是《雪景寒林圖》,這是他將中國畫作為背景創作油畫肖像的第一次嘗試。

臺灣攝影家阮義忠

“忘本的现代化,走不远”|读+高度

在臺灣,阮義忠被稱為“攝影教父”。他推出攝影集《正方形的鄉愁》,80張正方形黑白照片,再現20世紀70至90年代的臺灣。

他拍了40多年的照片,依然堅持最傳統的膠片攝影,在暗房裡放大照片。有人將他稱為“所有生活細節的痴迷者”。

【高度·十位中國大家

閻崇年:“大故宮”有多大

“大故宮”,不僅有紫禁城,而且包括與故宮相關的壇廟寺院、皇家園林、行宮陵寢,以及瀋陽故宮和避暑山莊、木蘭圍場,明中都和明南京相關歷史遺蹟等,還有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的珍品等,凡原內務府管理的範圍,大體都涵蓋在“大故宮”之內。

朱大可:對文學,不敢有太多奢望

我的神話研究,可以算是文學研究的一種。但對中國當代文學,卻不敢有什麼太多的奢望。21世紀以來,文學面對著世界和本土的雙重衰退。我看不到有什麼拯救它的力量。除非我們在談論的是一種廣義的文學,它囊括了電影、電視和新媒體之類的敘事媒介。

周國平:崔健的主題始終是真實

崔健的作品在內容上與其說是社會批判,不如說是人生探索。在風格上與其說是批判,不如說是最直接的表達。他的主題始終是生命的真實,尋求一種真實的活法。他的作品具有讓人反省的力量。

葛兆光:“中國”概念很少認真地梳理過

我們過去都習慣了不言而喻地去講一個“中國”,這個“中國”的概念從來沒有認真地去梳理過。可是事實上我們現在這個“中國”面臨著很多困境。

第一重困境是,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念跟西方為主的、條約為基礎的所謂的“世界”觀念是不一樣的。

林毅夫:經濟發展需要有為政府

經濟發展是一個產業不斷升級、技術不斷創新的過程,其中必須有先行者,有願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然而吃螃蟹要冒很大的風險,這就要求政府給予激勵性的補償。產業結構的良性變遷還需要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法制等各個方面的配合,這些都需要一個有為的、能夠因勢利導的政府。

張維迎:改革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

我在十多年前就提出,改革本身也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指揮。好多東西都是“有意識設計的非意識後果”。人的本性需要自由、安全感。只有解除束縛,人們才能發揮各自的創造性,社會才能實現真正的繁榮。

王蒙:好的制度可以遏制人性惡

好的制度雖然沒辦法消除人性惡,但是可以遏制人性惡。好的環境有利於正面的、健康的人性發育、競爭。所謂不同的遊戲規則篩選出不同的勝利者嘛。如果一個良性健康的社會建成了,社會上的麻煩事、醜聞、惡性事件,總體上當然會大大減少。

阮儀三:旅遊不是古鎮保護的最終目的

比如周莊,旅遊經濟的膨脹很快導致環境破壞和商業氾濫,古鎮居民全民經商,產品雷同,古鎮老建築門窗被拆掉出售,節假日遊客超負荷,遊客不滿,媒體惡評。這就讓我們思考古鎮保護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旅遊恐怕不能算作古鎮保護的終極目的。

靳尚誼:中國油畫還需要補課

風格是平等的,選擇什麼樣的風格都行,美感是作品根本所在,但表達的語言水平有差異,就是技法有高低。

與西方相比,中國油畫界的技法問題依然沒解決。我們的作品,在體積與空間上給人的感覺總是不能完全到位。所以,補課是必須的。

阮義忠:攝影是要看到別人的好

我想透過鏡頭把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強調出來,把平凡人流露非凡氣質的那個瞬間化為永恆。

對我來說,攝影就是看到別人的好,並且把這些好透過專業加分,讓它儘量接近圓滿。這些珍貴卻不起眼的東西一向被人忽略,所以發現它、肯定它,就是我拿相機所要做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