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聊城概況

聊城市地處魯西平原,是山東省的西大門,毗鄰河南、河北,處於華東、華中、華北三大區域交界處,是中國蔬菜第一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溫泉之鄉、中國十大休閒城市。

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被譽為“中國北方的威尼斯”,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明清時期藉助京杭大運河漕運之利,聊城成為沿岸九大商都之一,繁榮昌盛達400年之久,被盛譽為“江北一都會”。市區環抱的東昌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南岸的聊城摩天輪“水城之眼”為全球十大摩天輪之一,位列第七位。

2016年12月7日,聊城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歷史沿革

中國聊城概況

聊城市

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

唐虞3代,聊城屬兗州之域。

春秋時期,聊城、茌平、高唐、東阿、陽穀屬齊國,莘縣、臨清屬衛國,冠縣屬晉國。

戰國時期,聊城、茌平、高唐、東阿、陽穀仍屬齊國,莘縣改屬魏國,冠縣、臨清改屬趙國。

秦行郡縣制,境域均屬東郡。

漢承秦制,西漢初曾封王建國,郡國並稱。至武帝始設州部,分全國為13個刺史部(州)。聊城、東阿、陽穀、莘縣屬兗州部東郡,冠縣、臨清屬冀州部魏郡,高唐屬青州部平原郡,茌平分屬兗州部東郡與青州部平原郡。東漢正式定州、郡、縣3級。聊城、東阿、莘縣、陽穀、高唐、楊露、臨清仍屬原州郡,茌平改屬兗州部濟北國,冠縣改屬司州部陽平郡。

三國襲漢制,境域統屬魏地,聊城、茌平屬青州部平原郡,莘縣、冠縣、臨清屬司州部陽平郡,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陽穀為縣王國,東阿仍屬兗州部東郡。

晉朝仍為州、郡、縣3級制,聊城、高唐、茌平屬冀州部平原郡,臨清、莘縣、冠縣屬司州部陽平郡,東阿、陽穀屬濟北國及東平國。[1]

南北朝時期仍承晉制。後魏,聊城、茌平屬濟州部平原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濟州部濟北郡,高唐屬濟州部南清河郡。齊周,聊城屬平原郡,臨清、高唐、茌平屬清河郡,陽穀、東阿屬濟州部濟北郡,冠縣、莘縣屬司州部陽平郡。

隋初廢郡存州,後又廢州為郡,聊城、冠縣、莘縣屬魏州武陽郡,臨清、高唐、茌平屬貝州清河郡,陽穀屬濟州濟北郡,東阿屬兗州濟北郡。

唐朝,州郡之上增設道,始分全國為10道,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改為15道。聊城、高唐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臨清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莘縣、冠縣屬河北道魏州魏郡,陽穀、東阿初屬河南道濟州濟陽郡,後屬鄆州東平郡,茌平屬河南道鄆州東平郡。

宋初,廢道設路,路轄府、州,府、州轄縣。聊城、高唐、茌平屬河北東路博州博平郡,臨清、冠縣、莘縣屬河北東路大名府魏郡,東阿、陽穀屬京東西路東平府東平郡。

遼、金承宋制,分其所轄治的北方為19個路。聊城、高唐、茌平屬山東西路東平郡博州,東阿、陽穀屬山東西路東平府,莘縣、冠縣屬大名路大名府,臨清屬大名路大名府恩州地。

中國聊城概況

聊城市

元代,全國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下設路、州、縣。聊城、茌平、莘縣屬東昌路總管府;冠縣初屬東昌路,後為冠州;高唐初屬東昌路,後為高唐州;臨清屬濮州,陽穀、東阿屬東平路。上屬8縣均隸山東省。

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廢路存府、州,全國分統於15個布政司,亦稱15個省。聊城、臨清、茌平、高唐、莘縣、冠縣屬山東布政司東昌府,陽穀、東阿屬山東布政司兗州府東平州。

清代通稱為省,全國初為18個行省,後增至22個行省,省下為府、縣兩級。境內今屬8個縣市均隸山東省。聊城、茌平、高唐(一度為直隸州)、平軒、莘縣、冠縣、屬東昌府,東阿初屬兗州府東平州、後屬泰安府,陽穀屬兗州府,臨清初屬東昌府、後為直隸州。

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71年間,域境建置無大變化。

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治聊城),1914年改為東臨道。1928年廢道,境內各縣直屬山東省。1936年,全省下設12個行政區,區設行督察專員公署。魯西北為第六區,轄聊城茌平、博平、東阿、陽穀、壽張、範縣、莘縣、冠縣、朝城、觀城、堂邑、濮縣等13個縣;臨清、高唐時屬第四區。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發生至1938年,除濮縣、範縣、觀城3個縣外,均為淪陷區。抗日戰爭爆發,共產黨領導下的縣、專區抗日民主政權逐步建立。1939年10月,魯西北行政委員會成立。1940年4月,成立魯西北行政主任公署,下設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4個專署。聊城、東阿、陽穀、博平、清平、茌平等縣屬運東專署,冠縣、館陶、臨清、邱縣、堂邑、莘縣、朝城、朝北等縣屬魯西北專屬,濮縣、範縣、觀城、壽張等縣屬運西專屬。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魯西行署和冀魯豫行署合併,成立新的冀魯豫行署,轄7個專署,原魯西行署的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為第一、二、三、四專署,原冀魯豫行署的轄區為第五、六、七專署。濮縣、範縣、壽張等縣屬第二專署;觀城、朝城、莘縣、朝北、聊堂、冠縣等縣屬第三專署,築先、陽穀、東阿、茌平、博平、清平等縣屬第四專署,館陶屬冀南行署第三專署,臨清屬冀南行署第四專署,高唐屬冀南行屬第六專署。同年12月,原屬冀魯豫行署第四專屬的張秋、第二專屬的壽張和黃河以東的崑山、東平等縣組成第八專署。

1942年12月,冀魯豫行署第一、四專署合併為第一專署,轄築先、陽穀、東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等縣。

1943年,原冀魯豫行署第三專署與冀南行署第七專署合併為冀魯豫行署第七專署。臨清、冠縣、衛東、館陶、宏毅、莘縣、堂邑、清平、朝北屬之。

1944年5月,冀南行署、冀魯豫行署合併為新的冀魯豫行署。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北方局,建立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個中央分局,同時恢復冀魯豫、冀南兩區行署,冀魯豫行署轄8個專署,冀南行署轄5個專署。築先、陽穀、東阿、茌平、博平、清平、平阿縣屬冀魯豫行署第一專署,後改為第六專署,濮縣、範縣、壽張、張秋、觀城屬冀魯豫行署第二專署;後改為第九專署,臨清、館陶、冠縣、武訓、永智、莘縣及臨清鎮屬冀南行署第一專署,高唐屬冀南行署第二專屬。

中國聊城概況

聊城市

1947-1948年8月,築先、東阿、聊陽、茌平、博平、河西屬冀魯豫行署第六專署,壽張、陽穀、範縣、濮縣、觀城屬冀魯豫行署第九專署,臨清、館陶、冠縣、武訓、永智、莘縣、臨清鎮屬冀南行署第一專屬,高唐屬冀南行署第二專屬。

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屬平原省。聊城、陽穀、東阿、茌平、博平、堂邑、清平、冠縣、莘縣、高唐、壽張、及聊城城關區(縣級)隸屬該區,濮縣、範縣、觀城、朝城屬平原省濮陽專區,館陶、臨清鎮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聊城專署改屬山東省。

1967年3月,聊城專員公署更名為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7月,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聊城地區行政公署。

1998年3月,聊城地區行政公署更名為聊城市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聊城市轄冠縣、莘縣、陽穀、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省轄市臨清市,下轄126個鄉、鎮、辦事處,6516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摺疊

位置境域

聊城市位於北緯35°47’~37°02’ 和東經115°16’~116°32 ‘之間,南北直距138公里,東西直距114公里。總面積8715平方公里。

摺疊

地質地貌

市境地處黃河衝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均坡降約1/7500,海拔高度27.5-49.0米。[3]

聊城市地質構造屬華北地臺的一部分,聊考斷裂帶又將聊城市分為2個二級構造單元,其西部為遼冀臺向斜,東部為魯西臺背斜。遼冀臺向斜中有2個三級構造單元,即臨清坳斷區和內黃隆斷區;魯西臺背斜中有1個三級構造單元,即茌平坳斷區。其次,自西向東又分7個四級構造單元:館陶凸起區、臨清凹陷區、新集凸起區、莘縣凹陷區、桑阿凸起區、陽穀凸起區、東阿凹陷區。區內分佈許多斷裂,其走向一般呈北東向。較大的斷裂為聊考大斷裂,其次有冠廣斷裂、冠縣斷裂、堂邑斷裂、聊城斷裂、茌平斷裂、東阿斷裂、館陶斷裂、馬陵斷裂,另外還有許多小斷裂。聊考斷裂,北自茌平,南至河南蘭考,全長270公里,市內長度110公里,是市內遼冀臺向斜與魯西臺背斜的分界線,同時控制著市內第三系的發育及構造形態的發展。冠廣斷裂,西自冠縣,穿過聊考大斷裂,東至廣饒,全長290公里,市內長度約100公里。該斷裂北盤下降,南盤上升。冠縣斷裂,北自臨清石槽,南至冠縣梁堂,與冠廣斷裂相交,全長約60公里,其北端是臨清凹陷與新集凸起的分界線,南端是臨清凹陷與桑阿凸起的分界線。堂邑斷裂,自莘縣董杜莊向西北延伸,經過堂邑,至博平與聊考大斷裂相交,全長約73公里,其南盤為下降盤。聊城斷裂,其東北在聊城交於聊考大斷裂,西南在莘縣河店交於堂邑斷裂,全長約40公里,是北盤為下降盤的斷裂。茌平斷裂,為東盤下降的斷裂。其北自茌平王老,南至陽穀七級,聊城市約55公里。東阿斷裂,位於市內最東部,是西盤下降的斷裂。其北自東阿高集,南至陽穀張秋,全長約50公里。館陶斷裂,位於市內最西部,該斷裂將北館陶構造一分為二,使斷裂帶兩側孔店組地層與奧陶紀灰巖接觸。馬陵斷裂呈北西走向,全長約15公里,北東為下降盤。該斷裂帶是臨清凹陷與河南內黃隆起的分界線。

自晚第三紀以來普遍接受了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沉積,主要為黃河氾濫衝擊物和洪積物,除東阿沿黃河一帶不足50米高的10座孤山有古生界奧陶系灰巖出露處,其餘均為新生界第四系所覆蓋。第四系厚度一般為30~270米,以臨清、莘縣、高唐一帶厚度較大。第四系包括全新統和更新統,更新統又分上、中、下更新統。全新統主要為沖積物和洪積物,沉積厚度7~25米,廣泛分佈於聊城市;更新統主要為河湖相沉積,厚30~260米。第四系以下有上第三系明化鎮組、冠陶組;下第三系東營組、沙河街組、孔店組;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奧陶系、寒武系,還有古生界變質岩等。

摺疊

氣候

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具有顯著的季節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徵,屬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年乾燥度為1.7-1.9。聊城春季乾旱多風,回暖迅速,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季;秋季天高氣爽,氣溫下降快,太陽輻射減弱。聊城市年平均氣溫為13.1℃。全年≥0℃積溫4884—5001℃,全年≥10℃積溫4404—4524℃,聊城市範圍內熱量差異較小,熱量分佈東南部東阿縣偏多,西北部臨清市偏少。無霜期平均為193—201天。年平均降水量578.4毫米,最多年降水量為1004.7毫米(茌平,1961年),最少年降水量為187.2毫米(臨清,1992年),聊城市降水分佈東南部多於西北部。全年降水近70%集中在夏季,夏季易出現局部內澇。秋季雨量多於春季,春季乾旱發生頻繁,冬季降水最少,只佔全年的3%左右。聊城市光資源比較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67小時,年太陽總輻射為120.1—127.1千卡/cm^2,有效輻射為58.9—62.3千卡/cm^2。

自然資源

摺疊

土地資源

中國聊城概況

聊城市

聊城市總面積為1297.0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953.94萬畝,佔總面積的73.69%。

利用土地面積1251.16萬畝,佔總面積的96.5%。其中,耕地953.94萬畝,佔利用地面積的76.2%;園林18.02萬畝,佔利用地面積的1.4%;林地27.7萬畝,佔利用地面積的2.1%;居民、工廠、機關用地153.6萬畝,佔利用地面積的11.9%;交通用地35.43萬畝,佔利用地面積的2.7%;水域42.44萬畝,佔利用地面積的4.8%。未利用土地45.87萬畝,佔總面積的3.5%,主要是沙荒和鹽鹼荒地。

摺疊

水資源

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可利用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總量為454.86億立方米,過境黃河水資源420.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9.51億立方米。

市內水資源分佈不平衡,東部和東南部沿黃河一帶較多,西部和西北部高亢地區匱乏。

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66.7毫米,產水總量為48.7億立方米。其中形成地表徑流3.69億立方米,通過各級河溝洩入徒駭河、馬頰河、衛運河或被截留在河渠閘前,入滲補給地下水9.81億立方米。過境水資源比較豐富,黃河、金堤河、衛運河諸河道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66.22億立方米,其中黃河349.58億立方米,佔沿境河道徑流量的95.45%。其它入境水資源很少,徒駭河、馬頰河多年平均徑流量0.32億立方米,僅在汛期入境。

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總量為221.98億立方米,其中淺層地下水為219.74億立方米,中深和深層地下水為2.24億立方米,分別佔98.9%和1.1%。

摺疊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石膏、石灰石、飲用礦泉水和溫泉水等。

摺疊

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糧食作物品種500多個,經濟作物品種107個,蔬菜品種600多個,藥材品種61個,林木果樹品種225個,花卉品種146個,飼養動物品種95個。

動物類藥材有33科36種。植物類130餘種。植物類藥材主要有5大類183種。

人口民族

聊城市常住人口:聊城市常住人口為578.99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541.19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7.80萬人,增長6.98%,年平均增長0.68%。

家庭戶人口:聊城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75.38萬戶,家庭戶人口為556.12萬人,平均家庭戶規模為3.1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5人下降了0.28人。

經濟概況

2014年聊城生產總值完成2516億元,增長9.4%,高於全省0.7個百分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56.2億元,增長15.2%,高於全省5個百分點,增幅居全省第2位。國稅、地稅收入均突破百億元,其中國稅收入完成105億元,入地方庫部分增長22.2%,增幅居全省第2位;地稅收入完成103億元,增長16.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佔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2%,稅收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到73.6%,實現了速度質量雙提升。全市財政總收入突破400億元,達到446.6億元。

摺疊

農林牧漁業

2011年,聊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44.10億元,比2010年增長4.3%。其中,農業產值313.62億元,增長3.5%;林業產值2.25億元,增長15.6%;牧業產值115.05億元,增長5.7%;漁業產值5.32億元,增長7.0%。

摺疊

工業

2011年,聊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53家,比年初增加27家,實現工業增加值1398.98億元,增長16.2%。其中,國有控股工業增加值221.55億元,增長11.8%;集體工業增加值7.03億元,增長4.5%;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企業分別增長15.0%和12.0%。輕工業實現增加值440.96億元,增長12.2%;重工業實現增加值958.02億元,增長18.1%。輕重工業之比由2010年的37.1:62.9變為31.5:68.5。製造業增加值1342.25億元,增長16.3%。

聊城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789.66億元,比2010年增長34.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14.9%,比年初提高1.04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294.08億元,比2010年增長33.1%;實現利潤和利稅分別為347.69億元和503.71億元,分別增長34.8%和33.6%。

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41.20億元,增長18.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40.09億元,增長33.6%;實現利潤84.77億元,增長39.4%;實現利稅123.30億元,增長37.6%。

摺疊

固定投資

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41.11億元,比2010年增長23.4%。其中,城鎮投資完成775.89億元,增長42.5%;農村投資完成174.33億元,增長45.1%。市第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聊城市固定資產投資由2007年的414.19億元擴大到2011年的1041.11億元,年均增長25.9%。

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由2010年的1.0:77.3:21.8調整為1.9:71.2:26.9。其中,服務業投資280.33億元,比2010年增長78.8%,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提高5.1個百分點。

風景名勝

中國聊城概況

聊城市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5處。[4]

光嶽樓

光嶽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古城中央。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位於聊城東關雙街南首,建於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

摩天輪

摩天輪地處聊城南部新城行政商務中心,位於國 家4A級風景區東昌湖南岸,總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13層,共14層,項目設備總高130米,是亞洲(在建設中的)第三大摩天輪,是全球首座建築與摩天輪相結合的城市地標。

曹植墓

曹植墓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東阿縣城南20公里處的魚山西麓。

孫大石美術館

孫大石美術館位於高唐縣城區魚邱湖北岸。

蕭城遺址

蕭城遺址位於冠縣館陶鎮東南3.5千米處。據記載,此為遼國蕭太后為駐兵中原而於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築成,亦稱 “歇馬城”、“駐馬城”。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訓祠

位於冠縣市柳林鎮。主要建築有武訓祠和武訓墓。始建於1903年。1937年,由時任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撥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

馬頰河度假村

位於聊城城區西25千米馬頰河東岸。始建於1972年, 1998年被山東省林業廳列為生態公益性林場。

景陽岡

位於陽穀縣城東16公里張秋鎮境內。傳為《水滸傳》中描述的武松打虎處,也是龍山文化城遺址所在地。2001年,景陽岡被定為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

獅子樓

獅子樓坐落在陽穀城區大隅首西南角,始建於宋景佑三年,為水滸旅遊線上重要景點。於2003年10月1日對遊客開放的獅子樓旅遊城為位於陽穀縣城中心。節日期間舉行大型的節慶和廟會等活動。

萬畝梨園

冠縣別稱,因種植歷史悠久且全縣成片梨園達30萬畝而得名。每逢清明佳節,冠縣市都要舉辦“梨花節”大型觀光活動。

馬本齋烈士陵園

位於莘縣張魯回族鎮南1000米處。

魯西北烈士陵園

聊城市境內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45年。1957年重建。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位於山東聊城東昌湖風景區內。於2004年11月在山東聊城動工建設。該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分為陳列區、收藏區和研究及學術交流區3個功能區域。

海源閣

海源閣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清道光二十年進士楊以增所建,總計藏書22萬。它與江蘇常熟縣翟紹基的“鐵琴銅劍樓”,浙江吳興縣陸心源的“皕宋樓”,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藏書樓。

孔繁森紀念館

孔繁森紀念館1995年7月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建館,9月14日正式開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