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紅橋」《今晚報》、北方網、「津雲」客戶端持續點讚紅橋棚改

「媒体看红桥」《今晚报》、北方网、“津云”客户端持续点赞红桥棚改

「媒体看红桥」《今晚报》、北方网、“津云”客户端持续点赞红桥棚改
「媒体看红桥」《今晚报》、北方网、“津云”客户端持续点赞红桥棚改

昨天(9月2日),《今晚報》在頭版刊發題為《棚改搬遷 不忘呵護文物》的文章,報道我區改善群眾居住環境的同時,對棚改區域內的文物進行勘查與保護,多舉措確保拆遷過程中不誤拆、誤傷文物建築。

「媒体看红桥」《今晚报》、北方网、“津云”客户端持续点赞红桥棚改

10月1日,紅橋區西沽南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指揮部里人來人往,居民們前來簽訂封房搬遷協議,簽約工作進行得井井有條。另一邊,負責房屋拆除的人員對西沽地區三處已經列入紅橋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歷史建築進行現場勘查、保護。

在指揮部,記者見到了居民王璞,他住在馬家衚衕30多年。“盼星星、盼月亮,我盼了多少年就想住上新房子。”王璞緊緊握著簽好的搬遷協議,激動地說。

來到馬家衚衕裡,記者見到了負責房屋拆除工作的紅橋區房產總公司總經理趙福順,他正在勘查建築物情況。“我們負責拆除地面建築,這裡的歷史比較久遠,有些房子構件有文化價值,需要保護,指揮部有文保部門幹部常駐,加以指導。”

李鑫橋從事30多年文保工作,對西沽地區感情深厚,聽說西沽南片區棚改工程啟動後,他特地過來看看這裡的老房子。“2008年,我們普查隊曾對西沽地區進行了全面走訪,最終確定了三處歷史建築列入紅橋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雖然我已經退休了,但一直惦記著這裡。”

“我們對這片歷史建築實行保護方案,制定了專門的措施,除了安裝攝像頭,由專人負責實時監控外,我們每天都堅持實地走訪,確保在拆遷過程中不出現誤拆、誤傷文物建築的情況。”文保幹部王冬告訴記者。

北方網、“津雲”客戶端也對我區西沽南棚戶區群眾國慶期間簽訂封房搬遷協議,喜迎新生活的故事進行報道。請看《“國慶、搬家,雙喜臨門!” ——紅橋區西沽南棚戶區百姓協商搬遷熱情高 》。

「媒体看红桥」《今晚报》、北方网、“津云”客户端持续点赞红桥棚改「媒体看红桥」《今晚报》、北方网、“津云”客户端持续点赞红桥棚改

津雲新聞訊:“張大哥,您到這邊來辦手續。”“李大爺,您是今天第37號,稍等我帶您去簽字。”……

10月1日一大早,紅橋區西沽南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指揮部裡熙熙攘攘,眾多居民爭先恐後前來簽訂封房搬遷協議,指揮部100餘名一線幹部們在簽約大廳裡耐心細緻地引導居民辦理各種手續,雖然人聲嘈雜,但簽約工作進行得井井有條。

王璞住在馬家衚衕30多年,國慶假期第一天,他是第一個來到指揮部簽約的居民。“盼星星、盼月亮,我盼了多少年就想住上新房子。”王璞緊緊握著已簽定好的搬遷協議,激動地說,“住了幾十年平房,夏天又悶又熱,冬天又潮又冷,真是受了大半輩子的罪。現在趕上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終於能住上新房子了,今天還是國慶節,我是雙喜臨門!”不一會兒,指揮部的幹部一邊幫著王璞把所有手續材料裝進文件袋,一邊向他介紹封房搬遷的各種細節和注意事項,王璞仔細地聽著,生怕漏下一個字。

送走了王璞,又一戶居民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了隔壁的辦理窗口。“李奶奶,我攙著您,咱慢點,不著急。”說話的是原西沽大街居委會主任張靜,因為熟悉居民情況,工程啟動後,她也加入了棚改一線隊伍。李奶奶今年60多歲,行動不便,無法獨自辦理搬遷協議,國慶假期第一天,她就心急地把兒女都叫來,陪她一起辦手續。“我在這個居委會當了20年主任,對這片居民的情況我比對自己家親戚都熟悉。家家有困難,有點能力的早搬走了,現在還住在這的,如果不是趕上了好政策真是沒轍。”張靜給李奶奶拉過把椅子,接著對記者說,“這裡邊是衚衕連著衚衕,門擠著門,跟迷宮一樣,居民房子不夠住了,還年年加蓋違章,有的衚衕擠成不到一米寬,兩個人面對面都走不過去,更別提發生意外疏散群眾了。”說話的工夫,李奶奶一家已經辦好了手續,在協議上按下手印,老人眉梢眼角流露出了欣慰之情。

記者隨著張靜走出指揮部,走進西沽南的小衚衕,用逼仄、窘迫形容這裡一點不誇張。彎彎繞繞一圈後,記者已經有點分不清方向,張靜還能清楚地叫出每一戶的名字。“這就是李奶奶家。”張靜指著一間門框歪斜破舊的平房說,“能不拆嗎?再不拆說不定哪天就倒了。”在衚衕裡,記者見到了負責房屋拆除工作的紅橋區房產總公司總經理趙福順,他正在現場勘查建築物情況。“看著居民搬家時臉上幸福的笑容,我打心眼裡替他們高興!”趙福順看著手中的圖紙,比對著眼前的衚衕,“我們負責拆除地面建築,看著這些平房我也犯愁,車進不去、人出不來,等到了施工的時候可是夠費勁的。而且這裡的歷史比較久遠,有些房子構件有文化價值,還有三處不可移動文物,我們今後在施工過程中也會特別注意,對這些建築、構件進行保護,並有常駐指揮部的文保部門幹部到現場查看,指導我們的施工保護工作。”

趙福順所說的文保幹部叫王冬,這會兒他和紅橋區文博副調研員李鑫橋在不遠處查勘建築物。作為工作了三十餘年的文博工作者,李鑫橋對西沽地區感情深厚,當聽說西沽南片區棚改工程啟動後,他特地過來再看看這裡的老房子。 “我們曾多次專題研究了西沽地區三處已經列入紅橋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歷史建築保護方案,制定了專門的措施,除了安裝攝像頭,由專人負責對其實時監控外,我們每天都堅持實地走訪,確保在拆遷過程中不出現誤拆、誤傷文物建築的情況,做到對歷史文物的絕對保留和保護。”王冬邊走邊介紹。

“2008年,我們普查隊曾對西沽地區進行了全面的走訪,發現這裡的歷史建築由於地震等原因,有不少房屋經過了翻建和維修, 歷史信息保存不多,最終確定了三處歷史建築列入了紅橋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李鑫橋輕撫著一面青磚牆,“雖然我已經退休了,但一直惦記著這裡。這次回來,看到紅橋區文物保護工作做得很到位,我也很欣慰。”

時近下午6點,記者輾轉回到指揮部簽約大廳,這裡已經漸漸安靜,只剩下三五戶居民還在辦理手續,項目現場指揮辛剛也才有功夫喝口水、喘喘氣。“從9月10號計時期啟動以來,我們一天也沒歇過,加班加點就是為了能方便群眾早一點辦理搬遷手續,早一天實現安居夢。”他說,“每天看著來指揮部辦手續的百姓,我就真正體會到了他們迫切的搬遷意願。”據辛剛介紹,10月1日當天,有100餘戶居民前來辦理封房搬遷手續,西沽南片區棚改項目共涉及居民7800餘戶,計時期啟動20天來,共有3120戶居民簽訂協議,封房搬遷率達40.73%。

(來源於《今晚報》、北方網、“津雲”客戶端)

「媒体看红桥」《今晚报》、北方网、“津云”客户端持续点赞红桥棚改

美麗紅橋

唱響主旋律

傳播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