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有一种牵挂,放不下!

总想再去大凉山看看 ……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2017年春,我再次进入中国最贫困地区一一大凉山。尽管出发前罕见的气候恶劣,大凉山更是雨雪黄色预警,但去意已决,坚定的心不会改变。这是一次轻松之旅,开心之旅,更是收获之旅。摄影,拼的是运气,更是人品。大凉山,你在福佑我。

我是2月24日离开家,从长沙黄花机场飞昆明,因为飞机延误,航班停飞,从昆明转乘高速大巴到达昭通,一路大雪飘飘,到达云南昭通后与摄友坚冰会合。我们驾驶冰坚越野车,顺时针环绕大凉山行进,经过云南鲁甸县、巧家县、顺着金沙江去往大凉山布拖县的交际河,计划从雷波、永善返回。虽然金沙江沿途道路险峻,但有坚冰超棒的车和技术、有春光为伴,7小时后顺利到达布拖县城。往返9天在大凉山拍了7天, 这次摄影点多面广线长,我只想见证真实的大凉山,只想拍摄最真实的影像,先后深入布拖、昭觉、美姑三县诸多乡村采风,3月4日中午离开美姑返回。

如果说第一次去大凉山摄影是初去乍到的惊异和震撼,那么这次更多的是淡定和从容。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彝族天菩萨,见到了布拖莫日村的孩子们,亲眼目睹了心仪的美姑妇女精美的民族服饰,新结识了美姑农作乡卡俄村吉牛作洛一家,遇到了大凉山人文摄影群的群友并一起创作交流,在春天拍到了大凉山漫天飞舞的大雪,更令人欣喜的是,通往大凉山的路好多了,彝民住新房的多了,上学的孩子多了,孩子的笑脸多了,鼻涕少了,土胚房少了,沿途“扶贫先扶志”的标语让我耳闻目睹了一年来彝族发展的新变化,但愿当地政府将精准扶贫具体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新脱贫观能真正向精神层面渗透,真扶贫、扶真贫。

一个族群,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闭塞贫瘠的深山里可以繁衍生息几千年,这究竟蕴含了什么力量? 凉山州是中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尚处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并存阶段,才保持该区域独特的民族样式和文化习俗,令无数摄影人趋之若鹜、流连忘返。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诸多的“彝”元素在减弱甚至消失,曾经的大凉山影像将成为永远的记忆,时不我待的号角在唤醒沉睡的旧凉山,而新凉山同样令我充满好奇和期待。

一年前的今天,我推出了《大凉山印象(一)》,这是我对一段时期摄影困惑的剖析破解,一百幅作品,从前期准备到后期整理,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与思考,以每天超10万的点击率震撼了广大读者和摄友的心扉(也一度被泛滥侵权盗版),令我始料不及、诚惶诚恐,才使《大凉山印象(二)》如履薄冰、姗姗来迟。这两年孜孜以求,并非想超越,只想做好自己。从大凉山回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去触及这些照片,一直让它沉寂、沉淀,让它更清楚、更清晰。追逐,像风一样自由;苦,并快乐着;没有什么可以像摄影一样让我痴迷,就算苦难再多,大凉山,我会坚持拍下去!

大凉山啊就是这样让你揪心,让你牵挂,让你上瘾,让你去了还想去!

谨此百幅作品,感谢大家对我摄影的关注、支持和理解,一并纪念今天的自己。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在经历了几千年奴隶制社会之后,大凉山彝族同胞在短短几十年间经历了巨大变迁,但大凉山社会经济的发展仍需要久久为功。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我们到达布拖的第二天,竟然漫天白雪,远山、田野、村庄一夜换上了银装,雪中凉山,也是如此美丽。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恰逢开学第一天,孩子们穿上校服,三三两两、乐呵呵笑嘻嘻往学校赶去。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天寒地冻也阻挡不了他们前行的步伐和对知识的渴望。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新学期,新书本,新笑脸,新朋友,新气象。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仅仅相隔一年,凉山孩子们上学就读的明显多了,路上满是一群群一队队上学放学的孩子,辍学呆在家里的少了很多。″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才是让彝族同胞赶上现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两年前我在这里相识了10个辍学在家的小男孩,再次追寻他们,遗憾的是有6个已随家搬迁到山下的新房去了,庆幸的是见到了其中的4个,个子长高了一截。通往村里的唯一泥巴山路,其实连自行车推上去都通难,还有6户人家坚守在这荒凉的土坯屋中。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凉山人喜欢喝酒,而且冬天喝啤酒。孩子们自然不会放过丢弃的酒瓶,收捡抬到村口小卖部,5分钱一个,凑齐10个换一份零食。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传说中的牛牛坝,凉山自古以来的一个商品交易集散地,赶圩是彝族百姓重要的活动,每隔十天,四周彝民将牛羊马猪赶往这里一片平整的杨树林里交易,层面非常壮观,吸引了不少摄影人。可惜的是,由于附近兴建水电站,这片树林已被开始砍伐,下次去恐怕不复存在了。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凉山冬季湿冷,当时气温零度,空气中夹杂着雪粒。凉山的孩子在野外捡木柴装盆取暖,不经意撞入我的镜头,有如风雪中优美的伦巴。。。。。。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凉山妇女的民族服饰简朴而精美,素雅而耐看。颜色以黑、蓝、红为主,辅以黄、绿。每个区域妇女的装束和盘发均有区别,美姑最为大气大方。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刚生宝宝的新媳妇,按照当地习俗,第一次背上宝宝回娘家要穿盛装。你的笑,你的美,你的开朗,你的阳光,全烙印在我的镜头里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我一直在想,年轻时的你,会是谁的新娘?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天菩萨”发型是彝族特有的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平时缠绕头顶,长约2一3米,是神秘彝文化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随时都有可能,错失绝佳瞬间。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遇见你,是那么的亲切、淳朴、慈祥。当年的你,该有多美。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纯真灿烂的笑容,洋溢出大凉山未来的美好憧憬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有一座塑像——《绳索》,基座上刻着4句寓意深刻的话:“一根粗大的绳索,一段曲折的历史,一个觉醒的过程,一个崛起的时代。” 大凉山彝族正经历着“一步跨千年”的艰难嬗变,让我们共同期待凉山崭新的明天!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图文原创作者之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发表,近年来专注大凉山地区人文纪实摄影,创作交流QQ558105276。未经原创允许严禁侵权盗版。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大凉山人像!一组刺痛心灵的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