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上帝之鞭」阿提拉之死竟加速羅馬帝國衰亡?

一千五百年前,在景色秀美的多瑙河下游,兩個羅馬人稀裡糊塗地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旅程。他們的故事之所以精彩萬分,是因為他們遇見了一位改寫歷史的神秘人物。此人就是匈人之王阿提拉。他曾被無數歐洲人膽戰心驚地稱作“上帝之鞭”,因為對於與他同時代的基督徒而言,阿提拉的軍隊就像是全能上帝手中揮舞的鞭子。那個時代,有一句話廣為流傳:“阿提拉讓整個歐洲化為齏粉。”

撲朔迷離的出使之行

兩個羅馬人的冒險之旅發生於公元449年。那時,東方的東漢帝國早已崩潰了兩個世紀。儘管曹氏家族和司馬家族相繼執政,中國還是無可奈何地分裂為南北兩朝。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羅馬帝國也日漸分裂為藕斷絲連的東西兩部分。東西方大陸上兩大帝國的相似命運提醒我們,所有的帝國都會面臨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我們本篇故事的兩個主角來自羅馬帝國東部,其中一個名叫馬克西米努斯,是帝國使團的領隊使節,他的使命是拜訪神秘的阿提拉,簽訂一項新協議;另一個名叫普里斯庫斯,是馬克西米努斯的好朋友,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幸虧他的旅行記錄保留下來,才讓我們有機會“近在咫尺”地一窺阿提拉的真容。兩人分工明確:馬克西米努斯代表官方立場,普里斯庫斯則以私人身份暗中斡旋。

匪夷所思!“上帝之鞭”阿提拉之死竟加速羅馬帝國衰亡?


在出發前,馬克西米努斯等人不僅準備了大量禮物,還認真學習了外交禮節。據說,與阿提拉同行時必須走在他身後,絕不能超過他;在阿提拉附近宿營時,必須把帳篷搭在地勢更低的地方。如果細節稍有差池,使團精心安排的訪問和談判都可能功敗垂成。兩人深知責任重大,做好了周密準備,卻沒有料到,計劃遠遠沒有變化快。

從君士坦丁堡(即今日的伊斯坦布爾)出發 13 天后,羅馬使團和兩名匈人使者一道來到了500公里外的塞爾迪卡城。羅馬人為了討好匈人,特意舉辦了一場晚宴。可是當大家舉杯祝酒的時候,羅馬使團的翻譯維吉拉斯卻指責匈人說:我們向皇帝祝酒,你們向阿提拉祝酒,這太不像話呀!我們的皇帝是神,你們的阿提拉不過是一介凡夫,凡夫怎麼能和神相提並論呢!維吉拉斯的一番話令匈人暴跳如雷。幸好羅馬使節們好言相勸,轉移話題,才挽救了這場晚宴。等到晚宴結束,其中一名匈人使者俄瑞斯忒斯特意找到羅馬使節們,說:“很高興你們沒有繼續犯下失禮的錯誤,你們只是宴請了另一名匈人使者埃德科,沒有邀請我。”直到後來,羅馬使節們才明白這番看似沒頭沒腦的話其實暗藏玄機。

跋涉將近一個月後,使團終於抵達阿提拉的營帳。他們又遭遇了一件蹊蹺的事情。他們才搭起帳篷,同行的兩名匈人使者就和一隊騎兵出現在他們面前。匈人使者傳達阿提拉的命令說,如果羅馬使團還是計劃執行原來的計劃,沒有其他的話要說,那就請儘快離開。阿提拉的態度令羅馬人瞠目結舌。他們沒有料到會受到如此不友好的待遇。更不可思議的是,匈人居然已經知道他們的一切意圖。

匪夷所思!“上帝之鞭”阿提拉之死竟加速羅馬帝國衰亡?

精心籌劃幾個月的準備和旅行眼看就要付之東流了,幸好歷史學家普里斯庫斯的暗中斡旋起到了效果。阿提拉的一名親信收下了羅馬人的厚禮之後熱心安排了一場覲見。羅馬使節這才得以見到阿提拉。阿提拉身材矮小,胸膛寬闊,腦袋碩大,鼻子扁平。貌不驚人的背後是足智多謀,而舉手投足間又流露出桀驁不馴。

可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層出不窮。在會談中,阿提拉對使節們的話充耳不聞,反而是不斷痛斥羅馬翻譯官維吉拉斯。最後,阿提拉命令馬克西米努斯在他回覆羅馬皇帝來信期間留下,但要求維吉拉斯儘快返回,向東羅馬傳達他提出的新條件。使節們寄予厚望的覲見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羅馬人垂頭喪氣地返回帳篷,對阿提拉的態度大惑不解。維吉拉斯尤其不知所措,因為在他上次出使時,阿提拉對他的態度十分友好。不久之後,又有匈人信使來宣佈阿提拉的新命令。他們宣佈:羅馬使節將不能採購貴重商品,也不能贖回任何囚犯;在雙方的爭議解決前,他們只能購買食物。羅馬使節如墜雲霧,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阿提拉的葫蘆裡到底在賣什麼藥。

外交幌子背後的詭計

一週之後,羅馬使節跟隨阿提拉來到了他的一處王宮。在這裡他們對阿提拉有了進一步瞭解。歷史學家普里斯庫斯敏銳地注意到,宴會的座位其實經過精心安排。阿提拉坐在排成馬蹄狀的長榻正中間。地位更尊貴的人坐在阿提拉的右邊。酒宴開始後,阿提拉向自己右側第一個人敬酒。那位來賓會立刻起身,小口抿酒或是一口仰盡作為回敬。其他賓客也會依次向第一位賓客敬酒。

還有一個細節引起普里斯庫斯的注意。在宴會上,其他蠻族和羅馬使節面前的豐盛菜餚盛放在銀盤裡,而阿提拉麵前只擺放了一個盛著肉的木盤;其他人端著金銀製作的高腳酒杯,而阿提拉卻是獨飲木杯。這些細節既向我們展現了匈人宮廷等級森嚴,迥非昔日的野蠻人可比;更揭示了阿提拉技高一籌的權力藝術。他精心營造自己的公眾形象,拒絕華麗服飾和豐盛美食,只為昭示天下:我才是命中註定的真龍天子。

匪夷所思!“上帝之鞭”阿提拉之死竟加速羅馬帝國衰亡?

羅馬使節卑躬屈膝地追隨阿提拉,但始終沒有找到機會用一場羅馬人擅長的精彩演講打動這位大人物。最後,等到阿提拉完成了給東羅馬皇帝的回信,使團無可奈何地打道回府了。就在這場徒勞無功的出使旅程即將結束之時,故事的高潮卻不期而至。推動高潮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翻譯官維吉拉斯。

當羅馬使團穿越巴爾幹半島時,恰好遇見再次從君士坦丁堡匆匆北上的維吉拉斯。他的此行任務是向阿提拉帶去東羅馬皇帝的答覆。等到再次到達阿提拉的王宮,他出人意料地遭到仔細搜查。阿提拉的手下從他的行李中搜出了高達50磅黃金的鉅款。心存僥倖的維吉拉斯堅稱這筆錢是用來贖回囚犯和購買優良的牲畜運載行李。可是,阿提拉早已洞察一切。他此前宣佈羅馬使節不得購買除食物以外的任何商品,就是為了堵住維吉拉斯的退路。事實上,這筆鉅款如此之多,足以買到餵飽一支小型軍隊的糧食。

原來,當初馬克西米努斯和普里斯庫斯還在君士坦丁堡做出使前的準備之時,幕後操縱者──皇帝身邊的寵臣宦官已經跟匈人使節埃德科謀劃好要刺殺阿提拉。維吉拉斯此次所藏鉅款就是為埃德科準備的酬勞。兩位羅馬使節普里斯庫斯和馬克西米努斯根本不知道他們的任務其實無足輕重,因為他們只是充當外交幌子,以便掩護翻譯官維吉拉斯和匈人使者埃德科的暗中勾當。

可是,羅馬人太傻太天真了。當使團一渡過多瑙河,忠誠的埃德科立刻把羅馬的陰謀上報阿提拉。老謀深算的阿提拉獲悉了羅馬人的陰謀,隱忍不發,欲擒故縱,最終等到維吉拉斯自投羅網。羅馬使團後知後覺,等到維吉拉斯東窗事發才如夢初醒。兩位羅馬使者一想到自己竟然渾渾噩噩地在鬼門關上轉了一圈,不禁心驚膽戰,冷汗直冒。

阿提拉明明掌握了羅馬人暗殺陰謀的種種證據,卻沒有選擇絞死羅馬使團所有成員。這再次顯示了阿提拉絕非尋常之輩。對他來說,揭穿這場陰謀正好可以進一步加強對東羅馬的心理支配。他命令一名使者把維吉拉斯暗藏黃金的錢袋子掛在脖子上,去君士坦丁堡當面質問皇帝和宦官。當兩位蠻族使者大步闖入,當面揭穿羅馬帝國的陰謀詭計時,皇帝和百官想必是倍感羞辱的。阿提拉的勝利向我們展現了他的成功秘訣:第一,必要時冷酷無情,但又不失節制和精明;第二,尊重下屬,因為他們的忠誠至關重要。

進擊的“野蠻人”

為什麼不可一世的羅馬人會千方百計不顧一切地除掉阿提拉?起因要追溯到一個世紀前。大約在公元四世紀,羅馬人的視野中出現了一個名叫匈人(Hun)的民族。他們可能是曾經稱霸中國北方草原的匈奴民族的後裔。如果是,他們為什麼花了300年的時間才從中國西北地區橫穿歐亞大草原來到黑海北岸?歷史學家們不得而知。但有一個事實卻是眾所周知。當手持獨特長弓戰鬥力爆表的匈人鐵騎出現在黑海附近,一場前所未有的多米諾骨牌遊戲被觸發了。用當時人的話說,“匈人進攻阿蘭人,阿蘭人進攻哥特人和提法里人,哥特人和提法里人進攻羅馬人,而且事情尚未了結。”

匪夷所思!“上帝之鞭”阿提拉之死竟加速羅馬帝國衰亡?

當長期被抵擋在帝國邊境外面的“野蠻人”身不由己地渡過多瑙河,羅馬帝國從此進入多事之秋。最典型的事件發生在數年之後,羅馬帝國東部皇帝瓦倫斯在哈德良堡一戰中死於哥特人的亂刃之下。等到公元410年8月,哥特人甚至攻入永恆之城羅馬,在城裡洗劫了三天。當哥特人攻陷羅馬的消息傳播開來,整個帝國還是深感震驚。有人悲觀地嘆息道:“隨著一個城市的毀滅,整個世界都毀滅了。”

不過,最有戲劇性的轉折竟然發生了。雖然匈人是這場遊牧民族遷移大潮的最初推動者,而羅馬人是這場大變動的最終受害者;但是後來,現實主義的羅馬人為了對付哥特人以及其他野蠻人卻轉而尋求匈人的援助。匈人利用西羅馬帝國的危機不聲不響地在羅馬人的眼皮下迅速締造了一座強大的遊牧帝國。此後,咄咄逼人的匈人向南方擴展,迫使左支右絀的東羅馬帝國簽訂和平協議。東羅馬帝國忍氣吞聲答應每年交付幾百磅黃金充作歲貢。兩年後,形勢好轉的東羅馬帝國撕毀條約,翻臉不認賬了。

公元447年,戰爭爆發了。阿提拉領兵橫掃整個多瑙河流域,一路摧毀各邊境要塞。匈人鐵騎隨即改變路線,蜂擁南下,直搗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狡猾的阿提拉沒有選擇強攻這座固若金湯的堡壘,而是虛晃一槍,轉身蹂躪巴爾幹半島。被羅馬人統治了300年的巴爾幹半島就這樣被匈人摧毀了。走投無路的東羅馬只好再次簽訂城下之盟,將歲貢從700磅黃金提高到2100 磅。被迫簽訂城下之盟的羅馬帝國像後來中國的宋王朝一樣,半推半就地和他們鄙視的匈人建立邦交,頻頻派出使團互訪。馬克西米努斯和普里斯庫斯的外交訪問和維吉拉斯的暗殺陰謀正好反映了帝國的左右為難。

強大敵人存在的意義

歷史的有趣之處在於,儘管羅馬人對阿提拉恨之入骨,可是多年後,病入膏肓的羅馬帝國才慢慢醒悟,真正致命的危險並不是阿提拉,而是阿提拉死了。

就在這場未遂的暗殺陰謀之後的第四年,阿提拉意外暴卒了。幾年來,他一度闖入意大利亞平寧半島,甚至攻陷西羅馬帝國的行政中心米蘭。正當所有羅馬人都在驚恐不安地猜測匈人鐵騎的馬蹄聲何時響起,阿提拉卻在他的第N次婚禮上飲酒過量血管爆裂。

羅馬人把阿提拉之死看作新時代的曙光。偉大的阿提拉逝世的當天晚上,東羅馬的皇帝馬爾西安還做了一個美夢,夢到自己看見阿提拉的弓折成兩段。然而,超級對手的消亡並沒有終結所有麻煩,而是引發了各種新問題。阿提拉率軍入侵意大利

僅僅過了23年,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被日耳曼部落的一個首領廢黜,這標誌著歷史悠久的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雖然東羅馬帝國苟延殘喘到1453年土耳其人佔領君士坦丁堡,但是文化意義上的羅馬帝國卻在公元476年崩潰了,歐洲歷史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為什麼阿提拉之死竟會成為羅馬帝國衰亡的“催化劑”?

匪夷所思!“上帝之鞭”阿提拉之死竟加速羅馬帝國衰亡?

簡言之,阿提拉帝國的崩潰打破了公元5世紀中葉以前西羅馬帝國賴以為繼的力量平衡。半個世紀以來,羅馬人和匈人之間的對抗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後果。不斷擴張的匈人控制了眾多蠻族,反而有利於西羅馬帝國維持穩定。阿提拉突然暴卒後,匈人帝國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而眾多蠻族也陷入到群龍無首的混亂之中。更糟糕的是,這些蠻族經歷過阿提拉的統治之後逐漸形成了相對嚴密的組織秩序和逐漸成熟的政治謀略。他們不再是從前紀律渙散的烏合之眾,可以任憑羅馬軍隊分而治之。

羅馬帝國少了一個超級強大的競爭對手,卻多了無數個激烈競爭的對手。資源有限的帝國領導者無法從如此眾多的對手中重新尋找盟友穩定局勢。當這些蠻族領袖領悟了阿提拉的鬥爭策略時,拋開羅馬人另起爐灶,相繼創建起獨立王國,西羅馬帝國迅速開始解體。

一千多年後回頭再看公元449年暗殺阿提拉的政治鬧劇,我們驚訝地發現,無論阿提拉生死與否,筋疲力竭的西羅馬帝國都會走向衰亡。早在阿提拉崛起之前,北部邊境眾多蠻族紛紛南下,徹底動搖了西羅馬帝國的數百年基石。但是,阿提拉之死帶給西羅馬帝國的巨大沖擊也提醒我們:擁有一個強大的敵人未必是一件壞事。真正的危險是秩序的崩潰,因為你無法知道誰是你的敵人,而在混亂不堪的無序時代裡,敵人總是比朋友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