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中藥典故欣賞之秦皮

每日中藥典故欣賞之秦皮

三國時期,戰亂連連,屍橫遍野,人們流離失所,痛不欲生。隨之而來的還有種種瘟疫疾病。當時張機名聲未起,只在鄰鄉四里看病救人。那時候便認為治病救人是醫者的天職,除了要有高明的醫術、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並要有創新的醫理研發精神。荊州疫病流行,民眾鄉親傷亡甚重,不但得病者眾,而且痊癒機率甚低,大量大夫的病死更加重了問題複雜性,不到十年時間,由於瘟疫流行,張機家族二百多人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患傷寒病而死的佔十分之七。這對張機來說不啻為醫術之路的動力,因此,他把重點放在傳染病的研治上。

每日中藥典故欣賞之秦皮

他發現現在糧食、藥材匱乏,很多平時開的方子根本沒法拿到藥。他的目光自然地放在了附近的動植物上。而附近最多的莫過於楓樹、杉樹、樅樹、白蠟樹了。研究一番,他發現白蠟樹的樹皮苦、澀、寒,歸肝、膽、大腸經,能清熱燥溼,收澀止瀉。“這不就是治療痢疾的良藥嘛!”張機感嘆道。他叫村民一同剝取白蠟樹的樹皮煎水喝,大部分痢疾都好了,他還叫沒染上痢疾的村民也喝一些以防範於未然。那白蠟樹的樹皮便是秦皮,因其多產於秦地,故名之。【溫馨提示:中藥典故僅幫助記憶】

每日中藥典故欣賞之秦皮

醫學指導——中國國際生命醫學工程院門診中醫特需專家廖佐芹教授

性味歸經:苦、澀,寒。歸大腸、肝、膽經。廖佐芹教授說,本品苦燥洩,澀能斂,寒清解,主入大腸,兼入肝、膽,有澀而不斂邪之優點。既清熱解毒止痢,為治熱毒瀉痢之要藥;又清熱燥溼止帶,為治溼熱帶下之佳品;還清肝洩熱明目,為治目赤腫痛所常用。功效:清熱解毒,燥溼止帶,清肝明目。

每日中藥典故欣賞之秦皮

主治病證

(1)溼熱瀉痢。

(2)赤白帶下。

(3)目赤腫痛,目生翳膜。

每日中藥典故欣賞之秦皮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水煎洗眼。廖佐芹教授提醒,本品苦寒,故脾胃虛寒者忌服。

每日中藥典故欣賞之秦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