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固執不用德川家康,成就明朝最後一次「高光時刻」

1592年,統一日本沒幾年的豐臣秀吉,好大喜功、迫不及待的發動了“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打的主要算盤主要是:平衡國內矛盾並削弱各諸侯的實力、獲取朝鮮的大片土地使得日本脫離島國窘境、以朝鮮為跳板下一個目標是明朝。初期大獲全勝的豐臣秀吉,並沒有笑到最後,在明朝不斷增兵後,形勢大變,日軍兵敗如山倒,豐臣秀吉憂慮而死。

豐臣秀吉固執不用德川家康,成就明朝最後一次“高光時刻”

豐臣秀吉畫像

面對如此重要的“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派出的居然都是二線將領,真正的實力悍將大部分都留在日本本土。瞭解日本歷史的讀者肯定知道德川家康,此時的豐臣秀吉最需要能征善戰的德川家康,但是他卻不敢用。

豐臣秀吉固執不用德川家康,成就明朝最後一次“高光時刻”

出征朝鮮前豐臣秀吉與眾大名議事

豐臣秀吉早年與德川家康是死對頭,他們打過一仗難分勝負,而後議和。豐臣秀吉甚至將自己的老母親放到德川家康家做人質,換來的是德川家康從三河、尾張一帶移封到關東地區,這一豐臣秀吉就能遠離不信任的德川家康。

“萬曆朝鮮戰爭”發生後,豐臣秀吉象徵性的徵用了德川家康5000士兵,除此以外並沒有對德川家康有其它要求。德川家康在戰爭初期曾經提出過“水陸並進、倚強凌弱、速戰速決”的戰爭方案,豐臣秀吉也沒有予以採納。在非常急切的用兵用將之時,為何放棄兵多將廣的德川家康,盡派些二線將士呢?

如果豐臣秀吉真是為了防德川家康借“萬曆朝鮮戰爭”做大,他完全可以藉此次戰事將德川家康部隊安排至更加險惡的位置,是消耗德川家康的大好時機,但是豐臣秀吉基本不用德川家康的做法讓人難以理解。

豐臣秀吉固執不用德川家康,成就明朝最後一次“高光時刻”

德川家康

對此,綜合史料以及對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關係,豐臣秀吉基本不用德川家康的主要原因歸納如下:

第一、德川家康雖然稱臣於豐臣秀吉,但是他們實際還是同盟關係,豐臣秀吉並不能隨意支配德川家康,兩人之間類似於盟友之間的平等關係,豐臣秀吉並不能隨意調動德川家康的軍隊,而要與其商量。

第二、豐臣秀吉雖然也有考慮過將德川家康的軍隊大批徵調入朝鮮戰場,伺機消耗掉他的部隊。但是豐臣秀吉非常瞭解德川家康,此人雖以武力聞名於世,但腦子不糊塗,要想消耗他很難。而且“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如果將德川家康強大的大部隊放入朝鮮戰場,能征善戰的他們真是如魚得水,更加難以控制,要是立了大功主導戰場局勢,後患無窮。

第三、豐臣秀吉對於明朝的實力過於低估。此時的明朝已到暮年,在面對倭寇騷擾沿海城市顯得力不從心,要是面對正規軍,豐臣秀吉相信明朝更加不堪一擊。所以對於此次“朝鮮戰爭”,豐臣秀吉“十拿九穩”,甚至認為奪取大明江山指日可待。

戰爭初期的豐臣秀吉一路奏凱,不到一個月即攻入朝鮮首都京城,朝鮮國王李昖倉皇出逃,請求明朝出兵相救。明朝第一次派出4萬大軍,初戰即贏得平壤之戰,之後雙方互有勝負,焦灼之下雙方在1595年議和收兵。

豐臣秀吉固執不用德川家康,成就明朝最後一次“高光時刻”

“萬曆朝鮮戰爭”中日軍與明朝軍隊水戰

1597年,不甘心的豐臣秀吉派14萬大軍再度殺來,明朝最多時派出7萬部隊聯合朝鮮軍隊迎戰。這一次日軍依然沒有更多辦法,反而明朝軍隊取得一定優勢,跨海遠征的日軍頻顯頹勢。前線不明朗的戰事讓豐臣秀吉整日心事重重、抑鬱寡歡,加上年老多病終於甩手而去。臨終前的豐臣秀吉還是很後悔沒有把德川家康派去,也許結果大不一樣,也不會讓暮年的明朝再來一次“高光時刻”。。

豐臣秀吉去世後,“五大老”(豐臣政權下五個最有實力的大名)下令撤回在朝鮮的日軍,“萬曆朝鮮戰爭”結束,日本元氣大傷。“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趁亂,將其他四大老逐個擊敗奪得政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