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這幾招,幫助農機經銷商逆境求生!

導語

行情不好,農機經銷商受到的衝擊最大,一來上游強勢,在競爭壓力下向下游經銷商轉嫁經營成本,使得經銷商的利潤空間縮水,二是用戶越來越理性且強勢,品牌意識增強、比價購買、要求賒銷……經銷商群體該如何突圍呢?

分析:這幾招,幫助農機經銷商逆境求生!

一、銷量是王道:增加用戶數、平均客單數

對於農機經銷商來說,一切的經營結果都體現在銷量和銷售額上。同樣衡量一個經銷商的競爭實力強弱,也得用這兩個指標,企業必須要有一定的銷售規模才能消化越來越高的經營成本,剩下的才是利潤,沒有規模就沒有經濟效益,所以經銷商的本職工作就是千方百計的擴大銷量,從而創造超出競爭對手的利潤。

如何增加銷售規模呢?有兩條途徑,一是銷售數量增長,二是銷售結構優化,這兩方面都要努力。

先看銷售數量:銷售收入=產品單價×用戶數,所以這就簡單了,要增加銷售收入,要麼增加用戶數量,越多越好,另外就是提高產品售價,越高越好,理論上兩條路都可以走,但市場競爭法則告訴我們,市場經濟就是過剩經濟,只有稀缺的商品才能不斷地提高售價,比如文物和已過世的名人字畫,而其它的所有的產品只會越來越多,價格會越降越低,所以答案就有了,增加用戶數是唯一的辦法。

管理學家陳春花認為,衡量一個企業有沒有成長就要看用戶數是減少還是增加了,如果一個企業的銷售收入是通過提高產品售價而換來的,短期內會增加利潤,長期看不可持續,只有用戶數越來越多,才說明營銷卓有成效,否則就是吃老本,企業經營不可持續,所以今後要看你們公司的銷售部門努不努力,不要被一時的銷售業績矇蔽,只需問一下他們今年新增了多少客戶就行了。

再看銷售結構:銷售收入=A用戶消費額+B用戶消費額+C用戶消費額+……,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來,除了增加用戶數量外,增加銷售收入的另一個途徑就是增加單個用戶的購買量,可以是增加一次購買量或用戶重複購買,這是一種結構化思維方式,在管理工作中非常有效,從這個角度出發,銷售部門就要對用戶進行選擇了,忠誠度高的用戶和消費能力很強的大客戶才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

所以,想增加銷售規模,不但要增加用戶數量,而且要優化結構,筆者在很多場合講過下面這個例子,ABCD四個經銷商,B經銷商用戶數量多,當然收入也高,但客單數只 6.4萬元,而D經銷商用戶總數80人,但客單數是75萬元,說明B的用戶質量不高,D的用戶以是高質量的大客戶,所以B經銷商今後不但要增加用戶數,還要優化結構,要多爭取合作社、種植大戶,增加項目銷售,有數量有質量的用戶增長才是有價值的。

分析:這幾招,幫助農機經銷商逆境求生!

2017年經銷商數據


 二、利潤是根本:豐富業務,增加利潤增長點

零售行業與製造行業最大的不同是製造追求的是專業化,而零售追求的是商品的豐富程度和多元化,在零售行業的歷史上,百貨商場打敗了小賣部,超級賣場打敗了百貨商場,京東和阿里又打敗了超級賣場,其主要原因是商品的豐富程度,隨著競爭的白熱化和同質化,商品的價格必然會越來越低,這個時候商家之間比拼的就是銷售規模,薄利多銷時,誰的規模越大,誰就有更多的利潤。

農機的經銷商也一樣,在行業供不應求的階段,代理一個強勢品牌或一種稀缺的產品就可以賺的盆滿缽滿,但進入飽和期之後,經營單一產品或單一品牌,就很難養活一個企業,所以需要豐富產品線,增加產品品類,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國內農機經銷渠道,後期經營單一品牌的專賣店將很難生存,經銷商必然會轉向綜合多元化經營,產品單一的會被淘汰,在一個地區最終會形成幾個農機超市,這就象我們在歐洲國家見到的情形一樣,在直徑30-50公里範圍內只能存在一家綜合多元化的農機經銷商。

這個觀點可能會有很多人反對,但如果到今年的農機市場上去看看就知道了,很多專賣店業務規模萎縮的厲害,肯定是要虧損了,而多品牌多品類經營的,傳統農機賣不動了蔬菜、果園、畜牧等設備銷售的很好,渠道銷售不行了,項目銷售有意外的收穫,這就是“東方不亮西方亮”的道理。用規模對抗專業,用豐富性衝擊單一。

三、專業求生存:聚焦核心職能,用實力脫穎而出

近幾年去經銷商化思潮囂喧塵上,瓜子二手網靠“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噱頭來吸引眼球,似乎經銷商成了被革命的對象,在農機行業也有人在鼓吹這種觀點,經銷商也出現了集體性的焦慮,那麼農機的經銷商會不會消失,經銷商的出路在哪裡?

著名的農資實戰派研究專家劉春雄認為:經銷商做為一個群體不會消失,但作為個體,如果不轉型或轉型不成功,大概率會消失。

劉春雄認為個體經銷商要生存下來,就要聚焦核心職能,也就是經銷商要幹經銷商該乾的活,必須把自己的核心工作做好,其餘的職能要弱化或剝離。

農資的經銷商承擔的職能:資金、推廣、訂單、倉配、信息收集、服務五項職能,劉春雄認為經銷商的職能是推廣,推廣是真正的價值傳遞。

推廣,很大程度上是人際關係活動,而在中國市場上,人際關係活動,小組織更有優勢,中國的農資渠道是三位一體:關係、認知、交易。也就是說關係到位了,才能產生交易,有人曾創造性的提出了“渠道對抗品牌”的觀點。

凱斯紐荷蘭、克拉斯、愛科、久保田等跨國公司靠經典產品戰略,靠強勢的產品力來競爭,而中國企業的產品推廣速度,遠遠快於跨國公司,在國內農資、農機領域,不斷的上演著快魚吃慢魚的故事。

在行業普遍進入供大於求的前提下,處於弱勢地位的國產品牌更需要用速度來對抗品牌,而推廣能力超強的農機經銷商就成為上游廠家爭搶的資源,並且行業越不景氣,推廣力強的農機經銷商越吃香。推廣力就是農機經銷商的核心競爭力。

四、組合出不同:搭配好產品,要利潤更要現金流

賺不賺錢,要靠產品來說話,而要賺高於平均利潤水平的錢,要賺大錢就得靠高明的產品組合來賺錢,好的產品組合是什麼樣子的呢?

大小搭配。大型農機和小型農機各自承擔不同的職責,比如80:20的比例,用大型農機來賺利潤,小型農機保持用戶影響力,如果沒有用戶基數和持續的影響力,經銷商生意很難持續。

高、中、低搭配。這是說品牌的排列組合,高明的品牌組合也能產生強大的生產力,不同檔次的品牌承擔不同的經營角色,就像中藥藥劑學的“君、臣、佐、使”配伍的道理一樣,高端品牌保持或擴大影響力,中端品牌走量,賺取現金流,低端品牌賺取利潤。

主機與機具搭配。近幾年市場調研時,隨便走進一家門店,你能看到的除了拖拉機就是聯合收穫機,有農機具的也是在偏僻的角落裡,很為農機具在經銷商眼裡的地位堪憂。

國內整機和農機具的配比約為1:1.5左右,而歐洲和美國為1:5-1:6,在市場經濟裡,短缺就是商機,隨著動力產品保有量增加,後期國內農機行業的需求熱點必然是農機具,國家農機補貼的重心也將由動力產品轉向農機具,尤其是薄弱環節的農機具和經濟類作物所需的高新特色農機具,所以農機經銷商要從以主機為主轉為增加農機具的銷售,增加農機具的比例。

傳統農機與特色搭配。從2004年-2014年前十年時間,國內農機主要是解決主要糧食作物的關鍵環節機械化的問題,這一輪需求主要是政策驅動,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從2015年開始,農機補貼政策由全程機械化走向全面機械化,主要任務是解決經濟類作物、花卉、蔬菜、果樹苗木等經濟類作物、特色農業、高收益農業全程機械化、全面機械化的問題,所以國內農機需求也走向多樣化時代,對於農機經銷商來說,飽和的糧食作物機械機會減少,而公司的未來就在於這些特色農機,筆者建議在鞏固傳統農機地位的情況下,積極引進特色農機和特色品牌,傳統農機保持影響力,靠特色農機來掙錢。

五、武器見高下:新營銷工具的使用

對於農機經銷商來說,競爭能力強弱主要體現在營銷能力上,說白了就是誰的銷售力更強,要麼就是同樣的產品比別人賣的貴,要麼花同樣的錢,賣的比別人的多,這一切都體現在營銷能力大小,而營銷工具的使用是關鍵,"君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這裡特別強調對移動營銷工具的使用,比如微信公眾號、微信群、自媒體等,筆者陝西的一個經銷商朋友,去年利用微信公眾號成功銷售了500多萬元的農機,今年利用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成功中標三個大型項目。

另外還要推薦金融工具,在工程機械領域金融工具滲透率是70%以上,歐美成熟市場農機行業金融工具滲透率50%以上,目前國內農機銷售環節金融工具使用率連5%都不到。很多經銷商習慣於給用戶賒銷,對融資租賃、按揭、分期付款等工具很陌生,一些經銷商曾經和某些金融機構有過合作,可能出現過違約的情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今年推廣積極性不高。

結束語

市場愈不好,用戶愈難伺候,就更應該使用金融工具,經銷商給用戶貼點利息或費用也不要給用戶賒銷,因為賒銷收不回錢,損失全是經銷商承擔,而金融違約,銀行和經銷商共同承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