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律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哲学家康德

那些自律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曾经看过这样的问题:人生的痛苦大多来源于什么?

我想了想,心中便有了自己的答案——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想要减肥,却从不运动,即使狠心开始,却只能坚持两三天。

想要提升自己,却从不看书,用太忙做借口,然而有空时只会躺在床上刷手机。

想要家庭和睦,却还是在情绪来袭时,不能控制,对至亲的人加以言语伤害……

所以,我们悔恨,焦虑,纠结,否定自己,因为我们的不行动。

这些,都和一个词有关,那就是自律

自律,给你自由。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广告词。哲学家康德说过: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一个能够自律的人,才能够有主宰自我的自由,否则,便成为了本能、情绪、欲望的奴隶。那种不能掌控自己的感觉,足以让一个人从失落走向堕落。

那些自律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那些自律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说到自律,不得不提心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实验:棉花糖实验。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1972年于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室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的内容如下:他们邀请了400位4岁的孩子参加这个实验。但是孩子们不知道这是一个实验。实验室的桌上摆了一盘棉花糖,实验负责人每次安排一个孩子进入实验室,然后让他在一张桌前坐下,面对桌上的一盘棉花糖。负责人告诉孩子:“我出去一会儿,如果你想吃一颗棉花糖,可以拿一个。但是如果你能等到我回来,我会让你吃两个。”说完话 ,负责人离开房间15分钟。结果孩子的反应怎么样呢?

那些自律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在这15分钟里,参与实验的研究员,坐在实验室双面镜的另一面,他们可以观察并记录每一个孩子在负责人离开之后的每一个动作和反应。他们发现有的孩子在负责人离开之后就马上去拿棉花糖来吃;有的孩子等了一会儿,可以看到他们内心在挣扎,最后还是耐不住就拿了一个来吃;有的孩子等了有10分钟之久,把棉花糖拿在手里,看着玩着,最后还是忍不住吃了。许多坚持到最后没有吃的孩子,他们会转移注意力不去看那盘棉花糖,用其他的方式来度过这漫长的15分钟。最后实验的结果是三分之一的孩子在负责人离开后不久,就开始吃棉花糖;三分之一的孩子等候到10分钟就耐不住,最后终于屈服于诱惑力,吃了棉花糖;三分之一的孩子等到负责人回来,获得了两颗棉花糖。

那些自律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以上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实验人员继续跟踪这些孩子直到他们上大学。

跟踪结果是:第一,从学业方面看:耐心等到最后的三分之一的孩子,在申请大学时考SAT的成绩,平均分比其他孩子高出206分。

第二,从性格方面看:没有等候的孩子,成长之后比较容易冲动,更容易觉得孤单、受挫,也比较固执,对于处理压力和挑战的意愿低。愿意等候的孩子,成长之后受人欢迎、有探险精神、自信,而且可信赖。

还想举个例子,可能大家也比较熟悉,那就是演员彭于晏。六块健硕的巧克力腹肌,再加上大长腿,高颜值,迷得妹纸们根本hold不住。可是彭于晏小时候也是食欲旺盛的小胖墩,小学时158的身高,体重曾重达70kg。

那些自律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2010年,他的事业跌入谷底,为了接到更好的剧本,他连续八个月魔鬼式训练,不断挑战自己的体能极限,最终练就出完美标准的模特体型,凭借一部《翻滚吧!阿信》入围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事业逐渐走上巅峰。

他也坦言自己是易胖体质,为了维持最佳的镜头感,不论多忙,每天也要抽出时间健身数小时,食欲更是严格控制,有十多年不曾吃饱过,也几乎忘记了糖是什么滋味。

如果没有自律,他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律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必要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1. 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先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有很多方法,我也只是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而已,但是这一条,我坚信它是毋庸置疑的。

一个不做饭就去麻将桌上的父母,对孩子说:“你能不能把作业做好再玩?”

一个家里没有一本书的妈妈,抱怨孩子:“你怎么从来不喜欢看书?”

……

是不是听起来就觉得好笑呢?

要想培养出自律的孩子,我们必须是自律的父母。没有身教,言教会显得苍白无力。要是碰到孩子回怼:“你不也是这样吗?”做父母的又该如何反驳呢?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啊。

2. 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

那些自律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对于孩子而言,自律最开始源于家庭规则建立。

制定规则以后,便把规则告诉给孩子,双方同意后,就要严格执行了。比如孩子想要玩iPad,那么就规定时间,和孩子讲好每次只玩15分钟,时间到了后,就让孩子去做别的事,如果孩子还闹着要再玩一会,父母也别轻易放弃执行。

通过制定符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规则,让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每个人的行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和边界内。

3. 让孩子自己做计划

父母制定的计划和规则,总让孩子觉得有种被控制的感觉,也许出于叛逆不愿执行。那么就指导孩子自己做一个计划吧。比如面对一个孩子不乐意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给出一个完成时间,告诉他在这个规定时间内做完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在完成自己的计划以后,孩子也会获得成就感。

4. 先“苦”后“甜”,延迟满足。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引导孩子按照先“苦”后“甜”的原则做事情,教会孩子先将享乐推迟,先完成自己的小目标,再去“享受”。

不要总是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要求或欲望,给他们一个等待的时间或是通过做事情来交换,这是一个意志力锻炼的过程,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

比如带孩子逛商场,孩子总是要这要那,那么出门之前,父母就该提前告诉孩子“一次只能买一样”,其他东西等到下一次再买。这个等待的过程中也能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控制,学会等待。当然,如果父母承诺了,就一定要兑现。

那些自律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日本艺术家山本耀司的一席话激励过无数人:“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

那些懂得自律的孩子,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广阔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