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不會玩德撲的VC

聽說,不會玩德撲的VC/PE都不是好投資人?

據說,在風投圈,大家覺得假期安排什麼活動,能讓老闆覺得你依然在工作,基本上就是德州撲克(簡稱:德撲)了。

投資圈裡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不會玩德撲的VC/PE不是好的投資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發現,有機構用德撲來面試,還有的機構把德撲當團建,而更多的創業和投資大佬則宣稱自己在德撲中找到了快樂、激情,甚至投資真諦。

假期已至,作為一個有style的投資人,如果你沒時間奔赴美國內華達州火人節進行心靈朝聖,如果你的身板hold不住珠穆朗瑪峰8800米的高原反應,那你至少可以找一群遺落在北上廣的金融大咖或創業大佬,組一局德撲。這既能顯示你的好人緣,還能讓你在牌桌上維持自己Smart is the new sexy的最後尊嚴。

坐上牌桌,我們同樣可以開啟朋友圈攝影的冒險。如果不小心碰到個牌品不錯的創業者,或還能當場捉個好項目,工作和玩耍兩不耽誤。

德撲的硅谷往事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灣區的豪宅裡,每個月總有幾批固定的常客會在這裡歡聚一堂:有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的高管,有投資大佬,也有PayPal、Yammer等知名獨角獸創始人等。

你以為讓這些科技精英們集結的是一場創業大會,其實是德撲比賽——這個20世紀初誕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小鎮的遊戲,最早是當地人發明出來用於消磨時間的。1936年,德撲傳入拉斯維加斯賭場,很快燃遍北美大陸,愛好者涉及紐約名流、好萊塢演員以及藍領工人等各個階層。

令人驚訝的是,最終人們發現,最痴迷於此遊戲的卻是金融及互聯網階層。從華爾街到硅谷,行業或資本大佬與德撲之間的故事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不止一個投資人曾說過,在德撲遊戲中,玩家在各階段的思考,和創投圈的決策過程很類似。一場德州撲克的牌局幾乎就是一次“創投鏡像”:(玩家)要在短時間內依據有限信息作出決策,去冒險、去嘗試,而這些決定都有可能改變遊戲結果。

“德撲能教你的東西比整條華爾街還多。”談及德撲,投資大師彼得-林奇不吝讚美之詞。在他看來,德撲能淋漓盡致地體現投資人的智力、情緒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

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曾揶揄比爾·蓋茨在玩德撲時輸了不少錢,但他同時表示“蓋茨也因此學會了如何虛張聲勢,這對其隨後的創業有不少幫助”。

14歲就摘得世界撲克冠軍的職業牌手菲爾·赫爾姆斯更是斷言,“一般來說,厲害的商人都會是優秀的撲克玩家”。在他看來,“這些傢伙在現實世界裡賺到那麼多錢是有原因的,而那些技能也適用於德州撲克。”

在一圈硅谷精英的引領下,玩德撲簡直成了投資圈的“嬉皮士運動”。

德撲裡的創投課

“大多數情況下,玩德撲和創投很相似:你得適應那種‘不確定’的狀態。”這是硅谷知名天使投資人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的經驗。

這意味著,想要在這場考驗數學和心理學能力的遊戲中獲得勝利,玩家首先要尊重風險,甚至要享受風險。此外,他們還要在一次次下注中保持謹慎,因為他們的對手會持續通過Bluffing(“虛張聲勢”)來製造令人迷惑的牌桌“假象”,一如投資中令人捉摸不清的競爭態勢。

在德撲的眾多技巧中,“Bluffing”最具以小博大的魅力:它可能是“手裡攥著小牌卻不停加碼將其他人嚇走”,風險極高,但回報豐厚;也可能是“手裡握著大牌卻極力隱藏自己”,默默跟到最後,直到對方放棄或All in,收下全部籌碼。兩種都比拼膽略和演技。

在遊戲中,除了Bluffing,其他不確定性也一直伴隨著玩家的每次投注:就算起初落後,最終也可能扳回局勢;就算拿了一手好牌,也可能敗給對手。這對玩家的判斷、選擇、自律和風控能力均提出了高要求。

玩一晚上的德撲遊戲,玩家能抓住的真正決定輸贏的機會通常並不多。同樣的,對投資人來說,一生中值得投資的機會可能也就那麼幾次。要想抓住這些機會,優秀的玩家通常都需要三個“心”:等待機會出現的耐心;買對堅定持有的信心;出錯後果斷止損的狠心。

首先,在機會來臨前,玩家需要耐得住寂寞,準備好彈藥。正如人人公司董事長兼CEO 陳一舟所言,打德撲時,玩家(創業者)擁有獲得各種新牌(新模式、新想法)的機會,但他們需要對比自己手中已有的牌(公司優劣勢)來決定是否押注。

優秀的玩家知道什麼時候該冒險,就像出色的投資人知道什麼時候要對一個項目出手。如何在遇到好牌時,有勇氣把籌碼全押上,如何在遇到爛牌時能及時止損,這是撲克玩家和投資人都要學會的功課。

正如某投資人所言,投資應該深思熟慮,再扣動扳機,打有準備的仗。但一旦決定進攻,必須全力以赴。這意味著,當你有一手好牌,就要努力賺到最多。就像在投資中,絕對優勢的機會出現時,要敢於all in。與此同時,當牌面出現不利變化,要敢於放棄,而不是抱著“已經下了這麼多,放棄了就虧了”的僥倖。

大佬眾生相

從傳入中國至今,德撲的那種Work hard ,Play hard的硅谷精英範兒一直感染著國內投資圈。柳傳志、馬雲、李開復、陌陌創始人唐巖等一眾大佬據說均是德撲愛好者。

在投資大佬巴菲特看來,德撲是一項計算和權衡的遊戲,因為玩家需要不斷通過計算概率判斷得和失的比率,這一點和投資人很類似。陳一舟因此認為,練習德州撲克是最好的投資實戰演習,也是體驗失敗投資最便宜的方法——畢竟,90%以上的企業會失敗,0.5%的企業能上市,2.5%的企業會以比當初高的價格賣出,5%的企業是不死不活的狀態。

創豐資本管理合夥人彭震甚至專門寫了《德州撲克與投資系列》,講述德撲中的博弈與投資之間的共同點。

對投資和創業大佬們來說,除了競技的樂趣,玩德撲還是一種交際手段。牌友間的惺惺相惜,有時候能在牌桌上促成大量融資。正如某投資人透露,“投資人心中都有創業人物模型,打牌覺得對方不錯,私下聊一聊項目又恰好合適,一拍即合的可能性並不小。”

有投資人認為,“牌品即人品,通過打德撲能知道創業者的內心活動、做事是否謹慎、風控能力、智商情商甚至是人品。”投資人或創業者是餓狼、獵豹、猛虎還是羚羊,風格是保守還是激進,剛硬還是容易放棄,都可以在牌桌上一窺究竟。

滴滴早期投資人王剛曾在某次峰會演講上透露,軟銀創始人孫正義是個超級牌手,在牌桌上幾乎都是all in。”這簡直就是孫正義現實中“撒幣式”投資風格的縮影:2017年軟銀成立千億美元的願景基金,重金押注科技賽道,“財大氣粗”的孫正義對看好的企業幾乎可以稱得上毫不手軟,單個項目的投資金額基本都是一億美元起步。

而精於概率計算的李開復,據說非常重視算牌和統計學分析,甚至能算出每一手牌的勝率。但他同時勸導大家不要把遊戲玩得跟“無間道”一樣,因為無論技巧和演技如何,勝率最高的依然是那個運氣最好的人。

作為投資圈內公認的德撲高手(比賽級選手),唐巖被很多人認為蠻痞、敢於冒險,甚至被德撲圈稱為“搶劫犯”。據說他打德撲時,通常話多、嘴碎,在擾亂軍心的同時自己卻能保持冷靜。正如熟悉他的人所透露的那樣,他雖然看似“畫風豪放”,但卻能在公司決策上保持謹慎,規避魯莽和自以為是。

另一個愛玩德撲,同時能打入WSOP級別的投資人是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他認為“投資如德撲”,甚至覺得打一局牌就能看出創業者的人性。2014年,梅花天使投了第一次創業的汪峰的fill耳機,據說就是因為汪峰跟吳世春打了8年的牌,牌品讓吳世春信得過。

螞蜂窩旅行網聯合創始人、CEO陳罡透露,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甘劍平的牌風是:無論這一局籌碼多少都會很“樂呵、放鬆”地打,但到關鍵時刻,總能義無反顧地“all in”。 之後,即便被淘汰出局,也不會有壞情緒或覺得後悔,“很輕快地進入下一輪”。

值得注意的是,德撲與風投中都充滿了概率無法計算的偶然性。得之你幸,失之你命。切莫讓德撲和賭博扯上曖昧關係,否則最後還要發朋友圈定位來自證清白,白白糟蹋了一個好假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