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你最愛哪碗面?

徐紹騮


蘇州的麵包括了蘇州市區的以及蘇州所轄區縣,本人在崑山和蘇州居住一段時間,非土著,所以簡單評價一下蘇州和崑山的面,至於常熟,太倉張家港的面就不評價了,主要是沒嘗過!

先說崑山的面,崑山的面主要特點是湯頭濃,鮮,鹼水面,先吃澆頭,等面在湯裡面漲一下,麵湯濃郁!圖一,五,六,七這是城區的同豐麵館的面,大排個人覺得還行,主要是鹹菜很有講究,如果在崑山吃麵,沒有鹹菜,這店不能說頂級吧,鹹菜的奧秘在於一碗麵吃完,鹹菜可以去除嘴巴里面的油膩!圖九的也是崑山比較好吃的麵館,之前陸楊菜場也有一家特別好吃的麵館,只可惜拆遷關門後,再也找不到了!再說蘇州的麵館,講究清湯,湯不湖,所以麵條特別講究澆頭,本人不喜寡湯的面,所以一般點蔥油拌麵,圖二和圖四是本地的東吳麵館的拌麵,面一般,但是雞汁大排的確到位,酥而不膩,爆魚香甜!圖三和圖八是著名的裕興記,圖三是開陽蔥油拌麵,圖八是兩面黃,主要說一下兩面黃,個人覺得不好吃,吃就吃個特色!不好意思,手機裡的照片太多,貌似頭條也不能再排照片的順序,也許是我不會用!這些都是我吃過的麵館,根據我的口味推薦的,也許還有更好吃的,各位看客老饕也不吝賜教











東的馬甲


幾天前在蘇州出差餘暇和老友小聚聊起了蘇州小吃,陸稿薦的醬肉,朱鴻興的面,肉我所愛,面我亦所愛。講講我吃過的面吧。

 

我的最愛是蘇式燜肉,燜蹄面,肥而不膩,入口即化。最好是肥肉多一點。燻魚,扁節炒小肉,蝦肉,鱔糊都不錯。聽朋友介紹蘇州麵店有很多行話,吃過很多次卻從來沒有聽過:“過橋”“重青”“免青”“寬湯緊面,寬面緊湯”想像店小二抑揚頓挫的蘇州娘娘腔一定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同德興,朱鴻興那可都號稱百年老店。

幾次在寺廟中品嚐到素面,也是回味無窮,習慣了豬油及色拉油的味蕾會對素油的香味混合了各種菌菇的鮮香味道的麵條提起很強的食慾,往往會點兩份還意猶未盡。靈巖山寺以及虞山腳下興福寺旁的正宗老麵館的素面絕對是不錯的選擇。特別推薦常熟蕈油麵,採用虞山特有的松樹蕈,這是一種附生在松樹根部的野生食用菌類。鮮,油,滑爽,是其特點,不過蕈油澆頭得點雙份,不然如豬八戒吃人參果:不知啥滋味?

炒澆面,顧名思義,澆頭現炒的麵條,而且是一碗一炒,通常以豬骨,鱔魚熬湯調配好高湯,魚片,腰花,鱔魚,河蝦,筍絲,黑木耳,蘑菇,香菇,青菜現炒現賣,在張家港有家麵館我吃過一個八鮮面,鮮是鮮的來,眉毛掉下來。但是最最正宗應該是常熟的炒澆面吧,畢竟怎麼說發源於此。最愛楊楊麵館,個人喜愛拌麵,強力推薦拌麵。

常熟還有一種生煎大排面:大排切好,用木榔頭敲松,敲薄。裹上生粉,滾油煎一兩分鐘。撈出。外酥裡嫩,咬上一口,滿嘴流油,回味無窮。可根據食客要求,加點老抽,醋,醬啥的。面吃吃,排骨咬咬,爽到爆,不過一塊是不過癮的。我常常是起點兩塊,高興了再加一塊,所以常常被同伴說我不是吃麵,是吃澆頭。

浙江有一種沃面,類似於家常做的爛捂面,用金華火腿丁,河蝦,豬肚以及肉絲,黑木耳,青菜等多種料,燜煮到軟爛,蝦的鮮味,火腿的香味,豬肚的肥美,合而為一。但急性子可吃不來,因為沃面一定加入豬油,豬油裹住了很多熱量,如果再配上一碗肉皮凍,中和下溫度那是極好的選擇。

 

溫州黃魚面聽溫州兄弟推薦,吃了幾次,小結特點:魚嫩,料足,湯鮮。

 

經常在福建喝大酒,福建滷麵在喝酒之前必點,與其說是先吃點面保護下胃,還不如說是多吃點,等會有東西吐。這是我吃過的所謂澆頭最多的面,沒有之一:各類海鮮,各類肉,各類蔬菜,各類醬料一鍋煮,不過味道確實蠻靈咯。

 

習慣了細細的麵條,對於其餘各類麵條總是提不起特別的興趣,一次半次,淺嘗即止,鎮江鍋蓋面,武漢熱乾麵,四川擔擔麵,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等等。

 

關於拉麵,有不得不說得故事,10多年前,香港機場,飢腸轆轆,一碗味千拉麵,感覺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拉麵,完全不是我印象中很多辣油,很多香菜,幾片牛肉的蘭州拉麵,世界上哪有這麼鮮甜的拉麵,我的同伴發誓回到我們縣城一定也要開一家這樣的拉麵館,只可惜在搜素網站的時候,順便點擊了黃色網站,系統中毒癱瘓後打消了這個念頭。

 

記憶中的童年夏天的冷麵是最最鮮香的。自家揉麵,自家切,可寬可窄,清湯起鍋後用冰涼的井水衝淋一遍,然後加幾滴麻油,半勺豬油,醬油,前後鄰居都能聞到那四溢的香氣,香就一個字。還可加些中午吃剩的韭菜及湯汁,鮮就一個字!

看看這些我吃過的麵店的名字吧,是否也十分有創意呢?一碗好面,面面俱到,7點見面,大碗吃麵,

吃了這麼多美味的面,內牛滿面……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唯美食不可辜負……


花心文書


說到蘇州面,印象最深的是陸文夫一本叫做《美食家》的小說。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個住在蘇州,畢生以吃為樂的“資本家”。上世紀中葉,歷史風雲變幻時勢浪潮如湧,這位資本家也曾起高樓宴賓客,轉眼樓塌了蝸居老公房,然而關於“吃”這件事,卻是從未放棄,終日鑽研吃什麼、如何吃、怎樣最好吃?生生把自己吃成了蘇州城中鼎鼎有名的“吃主兒”。



蘇州人的早餐,從一碗湯濃面清的燜肉面開始。《美食家》中這位吃主兒,數十年雷打不動的一個習慣,是必須早起去吃“朱洪興”的頭湯麵。

“朱洪興”是一家蘇州老字號麵館的名稱,所謂的“頭湯”,則是指麵條店當天剛開門時,用換上的清水煮出的第一批麵條。老饕們堅信,頭湯麵才能最大限度保持麵條的原汁原味。又因為底湯香濃的關係,即便是一碗陽春麵,麵條吸收了飽滿的鮮湯汁,吃起來也不會寡淡,反而濃厚相宜。



蘇州人吃麵講究得很,味濃味淡、面硬麵軟、湯寬湯緊、青重青免這些行話一喊出來,簡直讓外地慕名而來的遊客丈二摸不著頭腦。不過百變不離其宗,蘇州面的精髓在於湯水。朱洪興的吊湯,以豬肉、雞肉、筒骨、鱔骨、蝦腦、螺螄肉為原料,先加水煮透,再吊出清湯,是以一碗清湯麵,看似寡淡,其實味道極為濃郁回味綿長。

江南人吃東西一向講究時令,以前朱洪興的面色亦是四季分明。春天是蝦仁面、爆鱔面;夏日大肉面;秋風起蟹腳癢,菜單上要添蝦蟹面;冬天北風呼嘯,熱騰騰的蹄膀面吃下去暖胃暖心。不過到如今,朱洪興的面不分季節,品種基本齊全。外地遊客若想嘗一嘗地道蘇州滋味,此處萬不可錯過。


武漢壹周


我最早吃的是觀振興的燜肉面,那時候沒錢,還想吃肉,只能吃這個面。

後來吃胥城的奧灶面,也許是喝酒的原因或者是名氣太大,期望值太高的原因,沒吃出驚豔的感覺。

有段時間天天吃香菇面,蘇州人喜歡吃硬麵,就是沒有完全煮熟的面,我本來喜歡吃煮的熟一點的面,就是在吃香菇面的時候,發現如果面生一點的話,放到碗裡,澆上紅湯後,面會吸收湯的味道,如果面煮的太熟了,就會漲滿碗,看著就影響食慾。年輕的時候飯量大,吃的快,三口兩口就吃完了,沒發現這個問題。

扁尖肉絲麵,辣醬面,蝦仁面,兩面黃都吃過,換換口味而已。

斜塘老街的洪登記開張時,吃了碗奧灶面,相當不錯,把湯都喝完了。那段時間有朋友就帶過去吃麵,次數多了就感覺平常了。

十全街的同得興,聽說不錯,衝著楓鎮大肉面的名氣過去吃了一次,更精緻的燜肉面而已,看來對事物不能抱太大希望,會影響心情和味覺,後來又去吃了幾次,畢竟做的比其他家精細到位。

女兒三歲的時候,騎車帶她去爬山,在靈巖山山腳下隨便找了個小麵館,兩人點了一碗麵,怕她不喜歡吃,就拿個小碗一點一點的夾給她吃,沒想到一碗麵基本上被她吃完了,只好再叫一碗吃。好不好吃還要看累不累餓不餓。

吃的最多的是藏書羊肉面,一個冬天趕不上飯點的時候,隨便走幾步就能找到藏書羊肉店,隨便要上一碗,多加點肉,再加上辣椒醬和醋,吃個酣暢淋漓。

我不是美食家,我沒有敏銳的味蕾,我沒有特別的味道偏高,更沒有悠閒的時間,去吃頭湯麵,也不懂如果搭配吃雙澆面更有味,同一款燜肉面,我分辨不出觀振興、陸長興、朱鴻興、東吳麵館等等有什麼明顯的區別,我只是來蘇州時間長了,稀裡糊塗的吃的多了點吧。

三千年古吳水,五百碗老湯麵。愛吃,您就來一碗。


夢散人痴


蘇州的面吃的最多,現在很多面店已經在走精品路線了,價格越來越貴了,崑山奧灶面也吃過,個人覺得還不如蘇州的湯麵,現如今比較喜歡常熟的炒澆面,沒那麼多噱頭和歷史,但是卻更勝一籌!


王的湖人1


石路演藝中心的裕興記的三蝦面、蟹黃蝦仁面、二年黃、楓鎮大肉面;人民路工人文化宮的裕興記味道比演藝中心的差點,但價格便宜點;十全街同德興楓鎮大肉;新莊黃毛麵館的白湯三菇面;怡園南小巷裡的一家楓鎮大肉(馬上要歇業,待孫子繼承後再開張了)齊門路萬福興的燜肉面...。經常輪流著去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