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風格:想當統帥的士兵不算好士兵

俄羅斯人被戲稱為“戰鬥民族”,俄羅斯的過去和今天都表明,軍事對這個國家發展方向的牽引是很強的。既然軍事在俄羅斯如此重要,那麼按道理,軍人在俄羅斯應該是比政治家、外交家更牛的。但事實卻是,在俄羅斯強悍的戰略風格下,職業軍人反而不能真正掌管戰略。

俄羅斯風格:想當統帥的士兵不算好士兵

俄羅斯勝利日紅場閱兵

職業軍人不會成長為統帥。

衝鋒陷陣的俄羅斯軍人,在俄羅斯可以晉升到元帥但不會成長為統帥。從彼得大帝,列寧、斯大林到葉利欽、普京,俄羅斯的最高統帥有帝王,有革命領袖,有強勢領導人,他們有的人也穿軍裝,但本質上卻不是因為軍人身份或軍人經歷而當上統帥的。

俄羅斯風格:想當統帥的士兵不算好士兵

1700~1721俄瑞北方戰爭

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很多面的。比如,俄軍幾百年來都面臨這種內外條件嚴酷、民眾質樸倔強的環境,軍人能成長為高級將領,必須性格頑強、做事堅決。這在軍人中是優點,但在政界可能顯得缺乏手腕、策略,不易在複雜的政治角逐中聯合多數、達成暫時妥協,也不易產生號召力。另一方面,俄羅斯好像也沒有美國那種軍人脫去軍裝後迅速轉型為政客的機制。無論是沙皇還是後來的蘇聯任命體制下,越是打仗好的軍事領導,越是束縛在高級指揮崗位上,如果他戰功卓越、榮譽過高,反而沒有政治上的發展餘地。在20世紀50年代,國際各方勢力紛亂之際,人們呼喚強力秩序,一度有二戰英雄再掌權之風。當時美國有艾森豪威爾,法國有戴高樂,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戰時並非軍事指揮員。真正的軍人朱可夫此時卻一再煎熬於政治誣陷旋渦之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原因是,俄軍官兵往往起於卒伍,不像法、美等貴族精英軍人傳統出現的將領那樣有適合高層政治的素養。但另一方面,俄羅斯也確實沒有形成職業軍人成功轉型為政治家的土壤和機制。

俄羅斯風格:想當統帥的士兵不算好士兵

軍事向來服從政治

在沙皇時代,俄羅斯軍人要聽命皇帝。在蘇聯時代,蘇聯紅軍開創了政委制度。蘇聯解體後,西方體制更加排除了軍隊干政可能性。俄軍始終要在政治掌控下,這條傳統是根深蒂固的。

俄羅斯風格:想當統帥的士兵不算好士兵

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位沙皇彼得大帝

俄羅斯歷史上有沒有軍隊參與政治的事件呢?當然也有,一是,金庸先生在《鹿鼎記》中以傳奇手法描述過的,1682年,索菲婭公主借火槍隊發動事變,掌控朝廷大權。二是,1957年6月,馬林科夫等七人要求赫魯曉夫辭去第一書記的職務。赫魯曉夫不接受,要求召開黨中央全體會議來決定他的去留。朱可夫支持赫魯曉夫,命令國防部用軍用飛機將中央委員火速接到莫斯科。6月19日,300多名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及檢查委員召開全會,大多數委員表示支持赫魯曉夫。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被解除職務。三是,1993年10月,蘇聯解體、俄羅斯獨立不久,以葉利飲為首的一方和以議長哈斯布拉托夫、副總統魯茨科伊為首的另一方,在改革政策、國內經濟形勢評估、新憲法內容、俄羅斯政體及對外政策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議會一派成立戰鬥隊,葉利欽把部隊調過來“炮打白宮”,解除了議會武裝,把國家大權穩固在自己手中。

俄羅斯風格:想當統帥的士兵不算好士兵

“炮打白宮”事件,1993年10月,葉利欽下令軍隊炮轟議會,強行解散杜馬

這幾件很有戲劇性的事件,軍隊確實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不難發現,這些事件說穿了都是“官鬥”,是高層政治鬥爭。儘管軍隊在關鍵時刻確實影響了國家走向,但軍隊不是發動者、策劃者,而只是其中一派用來成事的工具。在俄羅斯歷史上,如果沒有皇室、政治領袖、強權人物的策劃和引導,軍人自己不會拿槍改變政權,甚至有可能想都不會去想。

戰爭決策從來都由政治作出

從衛國戰爭的開始方式到烏克蘭危機、敘利亞空襲。都是政治決定。衛國戰爭前,蘇聯紅軍剛剛經歷“大清洗”,別說過問國家大政方針,就是對軍隊內部建設也是唯唯諾諾。只是戰爭開始後,統帥部由於最初錯判形勢,又有殘酷的戰場現實,才出現軍隊指揮員、職業軍人思維發揮影響的趨勢。到戰爭結束後,軍人的影響又逐漸消退。

俄羅斯風格:想當統帥的士兵不算好士兵

1941年蘇聯紅場閱兵

今天,烏克蘭危機、敘利亞空襲,都不是俄軍自主行為。儘管這些都很符合俄軍發展所需,可以通過這些提振軍隊士氣、威望,更新裝備提高待遇,但打不打、如何打,要不要大規模反擊……所有這些決定都不可能由俄軍自己作出。

俄羅斯風格:想當統帥的士兵不算好士兵

似乎與美國正好相反,美國是表面上軍事不幹政,實際上對政治參與很深;俄羅斯表面上軍事對政治影響很強,實際上卻是真正的政治領導軍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