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四十:好人刘虞的致命弱点

大锤为大家推出全新系列《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在每周一晚

,大锤都会为你揭秘三国,希望各位读者老爷多多支持!本期第四十回!

上一回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向列位读者听友讲述了,东汉末年“首席好人”刘虞虽然官职已经做到了幽州牧、成为牧守一方的诸侯,但是却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被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出于塑造主角方面的考虑,删掉了大量戏份,成了《三国演义》中的人肉布景。

但是在历史真实中的刘虞,因为其根正苗红的皇室宗亲出身,以及长久行政经验带来的良好官声,再加上他治理下的幽州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兵精粮足,这几乎就是一个北方版的刘表荆州。在三国黎明的东汉末年,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跟刘表荆州一样比较强大的地方势力刘虞,很快就兵败身死,其直接原因就是源自刘虞自身的致命弱点。这是什么样的弱点如此致命呢?本期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为您继续讲述。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四十:好人刘虞的致命弱点

如果从历史资料来直接分析的话,那么刘虞的第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他基本上没有军事能力——无论是兵员训练组织还是战场指挥。这个军事方面的完全缺陷,导致了刘虞在一场己方优势极大的战役中,被看起来人马只有己方几十分之一的对手轻易击败,刘虞自己也兵败身亡。这场导致刘虞丧命的战役,就是公元193年冬爆发的幽州大决战。

当时,刘虞纠集幽州辖下各郡屯兵十余万人,组成了一支幽州地面上空前强大的军队,计划突袭武装驻扎幽州的下属兼政敌、朝廷的奋武将军公孙瓒。结果刘虞这边兵马刚刚出动,刘虞手下的官员就有人去敌人公孙瓒那里泄密,刘虞的军事行动保密工作可谓是差到家了。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四十:好人刘虞的致命弱点

然后在接敌交战之后,刘虞又出于维护自己体面和官声的考虑,声称自己要干掉的目标只是公孙瓒一人,并且还禁止手下兵马纵火攻城破坏民居,这些看起来会增加声望的操作,在实际战场上不仅无法实现,而且还会严重束缚军士的手脚,结果就是刘虞十万大军围攻公孙瓒困守蓟城的几千人,却久攻不下。

最后,公孙瓒出动敢死队数百人,乘风火攻,刘虞的十万大军竟然就这样土崩瓦解。刘虞战败后又不善于收拢部队,北逃居庸县据城而守,这次换到公孙瓒优势兵力攻城了,结果公孙瓒比刘虞利索多了,人家三天就拿下了刘虞拒守的居庸县,刘虞全家被俘虏。随后刘虞在次年被公孙瓒榨干所有政治价值之后,被公孙瓒杀掉。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四十:好人刘虞的致命弱点

在公元193年这一场关系刘虞身家性命和事业成败的幽州大决战中,刘虞的兵力优势之巨大、战术指挥之拙劣、把握战机之迟钝,都足以证明刘虞的军事能力之低下。当然,这场失败,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刘虞的对手、战术小能手兼职幽州骑兵天王的公孙瓒,他的个人军事能力比刘虞强太多。

不过,刘虞的这种缺乏军事能力的知识结构性缺陷,跟前文大锤讨论过的刘表一样,属于同一类他们无法克服的先天毛病——到了东汉末年,刘表、刘虞等人已经是年龄比较大的人了,他们青少年时代的教育和成长的轨迹,都受当时东汉儒学的影响,而且那时候也没有东汉末年这么多战乱,刘虞刘表他们,没有机会接受充分的军事培训,也没有这方面学习的动力。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四十:好人刘虞的致命弱点

大锤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刘虞的这个军事能力缺陷,属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但是刘虞的致命缺陷,并不是只有军事能力这一条。

应该说,刘虞能够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积攒下大量的名声,混到官场老油条这样的级别,刘虞必然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无论是他通过绥靖手段瓦解二张叛乱,还是后来的发展地方盐铁经济,也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韩馥[fù]等人策划拥立刘虞为帝,被刘虞干脆拒绝之后,又退而求其次,建议拥立刘虞录尚书事,以方便给诸侯们封官,刘虞二次又拒绝了。这除了他作为东汉朝臣老油条,长期养成的忠君思维之外,后世的我们基本可以推测到,当时的刘虞肯定看出来了,即便是他真被拥立为帝,在袁绍、袁术等有实力又有野心的诸侯掌握之下,他这个皇帝也就是个背锅的橡皮图章。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四十:好人刘虞的致命弱点

问题是刘虞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就会反复考虑利益得失,也就是反复算计,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过于“惜身”,也就是遇到大事时行动迟缓犹豫不决。

历史上的刘虞,曾经拒绝关东诸侯拥立为帝的诱惑,这是聪明,而无论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版本,还是历史上的关东诸侯会盟,甚至连董卓任命的荆州刺史刘表都据说参与了,但是幽州牧刘虞却没有参加的记录。当时的刘虞确实有自己的苦衷,比如幽州境内的强力手下公孙瓒虎视眈眈,幽州内部势力根本没有整合,他确实无暇集中精力对外,但是刘虞连一纸空文的隔空响应,都没有做。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四十:好人刘虞的致命弱点

他曾经派遣田畴、鲜于银等少数人充当自己的代表,以游侠的姿态前往朝廷拜见汉献帝,但是这种行为跟派出军队遥相呼应的做法完全是两回事,在政治上的效果也差距极大。后来刘虞曾经派出几千幽州骑兵前往南阳,据说是要和袁术联合迎接皇帝。可刘虞派出兵马的时间节点,却不是田畴前往朝廷面见天子的时候,而是刘虞儿子刘和被袁术扣下来当人质、要求刘虞派兵前来的时候。这个出兵时机和背后的动机,就很可疑了。

甚至刘虞在发动最后的幽州大决战之时,刘虞也绝非表面上看起来那样迂腐——一方面,刘虞确实顾忌自己的名声,在攻打公孙瓒的时候,对自己的军队行动,加上了诸多不必要的限制;但是另一方面,刘虞为了此战已经尽了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他发动了幽州各郡屯兵,这分散在幽州各处的兵马距离可不近,结果都被刘虞集中在一起,汇集成十万大军,本身就说明刘虞的战争准备是很充分的,刘虞在开战之前也尽全力营造了自己的绝对优势。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四十:好人刘虞的致命弱点

而且,刘虞开战的时机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因为在此前的公元191年到192年这两年间,公孙瓒与袁绍为争夺冀州一线,爆发了界桥之战、巨马水之战以及龙凑之战等多次大战,双方都是军队精锐损失惨重,后勤补给精疲力竭。刘虞在公元193年的这次十万大军围攻,摆明了是对公孙瓒“趁你病要你命”。

从这些角度来看,刘虞在幽州大决战中表现出来的迂腐,实际更像是聪明之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追求,也就是追求“我要嬴我还要赢得正义又要赢得漂亮”,只不过,这个追求玩脱了。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之四十:好人刘虞的致命弱点

除了刘虞本身的弱点之外,刘虞的失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涉及了当时幽州内部两股暗流之间的决战。刘虞失败的幕后黑手是谁呢?下一期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为您揭晓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