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破解海洋大災難,地大成果入選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微生物破解海洋大災難,地大成果入選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謝樹成教授在野外科考 通訊員陳華文提供

武漢晚報10月7日訊(記者楊佳峰 通訊員陳華文)2.52億年前,發生了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是什麼環境因素導致的呢?10月7日獲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謝樹成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地質微生物記錄了極端環境事件”分析出了滅絕的環境因素。該成果已入選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微生物破解海洋大災難

謝樹成介紹,地質微生物因處於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底層而對氣候環境變化相當靈敏,可以用來反映地質時期的氣候環境變化。

謝樹成領導的分子地球生物學研究團隊,通過技術與方法的創新,對保存在岩石和沉積物中的痕量地質微生物脂類分子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地質微生物很好地指示了2.52億年前導致生物大滅絕的惡劣古海洋環境。

謝樹成介紹,地質微生物功能群還能識別那次最大生物滅絕中造成不同滅絕幕的古海洋環境差異: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兩幕生物大滅絕中,地質微生物顯示古海洋環境在第二幕(早三疊世)比第一幕(二疊紀最末期)更加極端,海水缺氧和硫化程度明顯加劇,導致了固氮細菌和綠硫細菌的大發展,從而也解釋了這次生物大滅絕兩幕不同滅絕程度的環境致因。

微生物能夠破解陸地大災害

未來是否會出現全球變暖是當前人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而全球變暖是否會導致旱災與洪災頻發更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如何對地球未來氣候進行預測,謝樹成說,首先需要了解地質時期這些旱災和洪災發生的規律。然而,地質時期的旱災等極端氣候事件很難開展研究,因為缺乏記錄這些事件的代用指標。

這次他的團隊從地質微生物角度對我國西北地區的大幹旱事件開展研究,黃土高原最近35萬年以來的細菌和古菌脂類分子顯示,在每次冰期的最末期都出現了大幹旱事件。

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大幹旱事件明顯不同於人們已經熟知的東亞冬季風造成的一般冰期的乾旱事件,可能是由熱帶海區類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這是第一次從地質微生物角度發現了由熱帶海—氣相互作用所引發的大幹旱事件,顯示了地質微生物在全球變化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鏈接>>>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成立於1929年的中國古生物學會,是國內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學學術團體之一。從2016年開始,該學會每年度評選和發佈“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另外9項入選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分別是:大量3D翼龍蛋和胚胎首次發現、 腕足動物化石有了“四庫全書”、侏羅紀滑翔哺乳類動物新發現、發現華南寒武系有口無肛新動物、晚更新世古老型人類頭骨被發現、早期鳥類化石揭示獨立演化進程、最古老樹木的生長模式終被解密、 琥珀揭示出了白堊紀蘑菇多樣性、材蛀孔展示覆雜的生態關係網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