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编者按:前几天,冷兵器研究所那篇《明朝火器真的不行吗?红夷大炮为何在明末大行其道》的文章,在获得很多读者认可的同时,也有一些朋友发问:明军武备稀烂,真的能造出好炮吗?这些朋友所以依据的是某位文史学者在央视级别媒体上的一些故事:比如明军的刀砍不死牛啊!明军总兵的盔挡不住箭等等。那么明军的武备真的稀烂如此吗?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8年),大明与后金双方在萨尔浒周围进行了一次战略决战。由于准备不足、轻兵冒进、合围缓慢等原因,明军被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明朝此战损失杜松、刘铤两员大将,以及将校士兵四万五千余人。大败之下,辽东形势攻守易行。而针对此战的失败,也有人给出了一些如明军工部腐败、粗制滥造,导致兵器装备破烂不堪乃至于战败的理由。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上柱国将军刘铤画像



甚至,网络上还出现了几个经典段子,比如刘铤出发前祭天杀牛,明军拿刀往牛肚子上连砍三刀都没杀死,最后还是杨镐看不下去拿出了自己的尚方宝剑才把牛杀死;又比如刘铤养子刘招孙在军前演武,结果枪头在挥舞过程中脱落被甩了出去;再比如最经典、流传最广的杜松带着生锈的头盔被后金一发流矢射死。乍一看,这些段子说的有板有眼的,似乎还真证明了萨尔浒明军武器的不堪。但实际上,这些段子要么误传与歪曲,要么就是添油加醋、断章取义,经过“润色”后的不实信息。下面,笔者就简单对这几条详细说说。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首先是流传最广、最经典的杜松头盔说,在这个段子里,身为一军统帅、官至总兵的杜松竟然会带着一顶生锈的头盔,本身就已经很不合常理了,偏偏还被流矢射中。所以这个段子经常被用来证明明军连将领的装备都粗糙无比,更别说普通士兵的了。但实际上,杜松的死因是有第一手信息的。虽然杜松和身边亲兵全部战死,明军也没能抢回他的尸首,但在杜松军覆灭前夕,依然有人出来传递战报。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时任直隶巡按御史的王象恒,曾在永平连续接到了两则从辽东传回来的战报,第一则战报传递的是杜松在五岭关被后金军包围,随后两军陷入鏖战的内容;第二则战报则是汇报西路军危急、杜松可能战死的内容,里面明确说杜松“面中一箭落马”,而王宣、赵梦麟依然被围困生死不明。之后,道路阻绝,明军西路军信息至此戛然而止。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由此可知,杜松并非头盔中箭,而是脸部中箭。这与传说中的生锈头盔毫无关系。而所谓明军头盔质量不好,导致杜松中箭战死说法的开创者,则是那位著名的徐光启。但他的说法前后矛盾,比如前一句说“杜松矢集其首,潘宗颜矢中其背,是总镇监督,尚无精良之甲冑。”这句话看着没毛病,因为没有精良甲胄才被人集火头部射死。但后边,他紧接着又来一句“杜将军去甲冑而战,尤非法也,况士卒乎?”这是吐槽杜松作战不喜欢穿盔甲了,乃至于影响到士兵作风。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前面说没有精良甲胄,后面杜松不穿甲胄。照这么说,后金军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对方没穿甲胄还非得集中射对方脑袋?(关于杜松不爱穿盔甲这事儿是有出处的,杜松曾亲口炫耀过,自己征战几十年不知盔甲为何物,甚至展示自己身上的所有伤口来表现自己的勇武。但这明显是在吹牛。征战几十年,弄了一身伤口还能上阵,正说明他作战时是穿盔甲的。)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其实,看完徐光启这几篇奏疏的全文就会明白,他不过是通过贬低他人,来推销自己那昂贵到12两白银一套的盔甲罢了。这对于明代官僚,属于常见套路。徐光启甚至通过春秋笔法来给自己制造论据。比如他这段话“臣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我兵盔甲,无如略彷赫连氏之制,而即于军中制造,既皆荒铁,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谁能抵敌?”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这段话虚实结合,通过后金盔甲的精铁甲片来对比明军盔甲的荒铁甲片,说真不真说。假不假。真在于明军盔甲原材料确实是荒铁,假在于明军甲片却并非荒铁。明人所说的荒铁,实际上是从矿山中挖出的原始粗生铁,明清两代不管是制造盔甲还是铸造火炮都是用它当原材料。荒铁经过冶炼加工后成为生铁,生铁再经过冶炼加工后成为熟铁,然后再进一步使用。根据辽东档案的记载,明军两斤重的红脑包头盔,要消耗10~20斤荒铁;一副明甲要消耗荒铁一百多斤;一副臂手要消耗荒铁25斤。打个比方,荒铁跟精铁的关系就相当于朱重八和朱元璋、朱洪武的关系。这段话最后那句,“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谁能抵敌?”是说后金军专门在近距离,射击明军盔甲防护不到的脸部和肋下。这正说明当时明军甲胄的问题不是做工不好,而是设计有缺陷,防护面积不足。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因此,根据第一手战报的记载,排除后来徐光启的春秋笔法,以及现代不知从那流传出来的段子,杜松死因最大的可能就是脸部中了一箭。而且不只是他,刘铤也是这么死的。虽然明朝这边没有对刘铤死法的描述,得到其尸体的清军却记载了下来。《扈从东巡日录》中描述,刘铤“面中一箭、一刀,”可见后金军射手确实习惯于在近距离攻击对方脸部。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其次,我们说说那个刘铤出发前,明军的刀竟然划不破牛肚皮,要借杨镐的尚方宝剑的传说。但只要是对萨尔浒部署有一点了解的人,都会发现这个段子有一个最明显的槽点。那就是杨镐在沈阳坐镇,而刘铤则在宽甸出发,两者间直线距离尚有近170公里。难道当时刘铤在搞直播?让杨镐看到明军杀牛不成功?然后杨镐会瞬移?从沈阳来到宽甸跑一趟就送尚方宝剑?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一手资料《三朝辽事实录》中对于此事的记载,是刘铤派一将杀牛祃祭,连砍三刀之后才把牛头割断。这并非是划牛肚子,更没有尚方宝剑的事儿。显然,劈斩牛首难度要高于劈斩人首,要想干净利落的一刀砍断,确实需要经验和技术。比如刘铤本人曾在入朝作战前祃祭的时候,亲自上场连斩三头壮牛,三刀三首,一时传为美谈,也凭此武力威震军中。而这次选出的人或是因为技艺不精,或是因为马失前蹄,并没有达到一刀断首的效果。但这事跟刀的质量无关,不会砍的人你就算给他妖刀村正,该砍不断还砍不断。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第三个段子是说明军演武,结果枪头掉了。这事其实也是被歪曲了。祃祭只后为了振奋军心,刘铤的养子刘招孙于阵前演武挥槊。刘招孙除了是刘铤的养子,也是他的亲卫,武艺高超,仅次于刘铤。在萨尔浒最后突围时,刘招孙背着刘铤的尸体作战,依然勇猛不减,清人在《钦定盛京通志》也承认,刘招孙在此情况下一手持刃,独自格杀后金兵数人,最终战死。但就是这么一个勇猛武将,在演武时也出了状。当然不是段子里说的枪头被甩掉,而是他竟然不慎坠马。《三朝辽事实录》中描述为“刘招孙于教场驰马试槊,堕地。”

可以收,斩牛将与刘招孙的突然失手和意外状况,也让刘铤有点不安,但也仅仅是祭祀时的心理状态罢了,在文中丝毫看不出与兵器有何原因,若按段子所流传的,明军战刀连牛肚皮都割不破,又怎么能连杀身披精铁盔甲的后金兵数人呢?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因此可见,这几个段子基本上是歪曲事实,上断章取义甚至是无中生有,然后经过不断地道听途说、添油加醋和以讹传讹,以及在网络时代很多人有意或无意的推动下最终成型,甚至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真正历史。真是让人可发一叹啊!


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



编后语:其实很多朋友在对于历史事件与人物,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且有“赢者通吃”的心理,即你输了,你就肯定是有千般不是,一点好的都没有!比如明军败于清军,于是很多人认为明军一无是处!这样的想法与思路其实是很不理性的。明亡清兴其实有相当多的主客观因素(可参见《明朝能抵抗蒙古200多年,为何仅用几十年就被女真人灭了?》),甚至运气因素在内的。历史其实就是历史,单单只以成败论英雄,不是正确面对历史的态度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