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建議安撫民心,攝政王說出五個字,此人嘆息:大清要亡

張之洞是清朝知名度最高的官員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許多人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三人的歷史貢獻都比較瞭解,但對張之洞的貢獻就相對陌生。那麼張之洞到底有哪些貢獻,使得他可以進入“四大名臣”的行列呢?

此人建議安撫民心,攝政王說出五個字,此人嘆息:大清要亡

張之洞照片

張之洞出身於官宦世家,從小就以博學多才而聞名。同治二年(1863年),張之洞以殿試第三名的成績考取了探花功名,被授予翰林院編修的官職,從此正式步入仕途。

張之洞前半生的任職經歷都和教育事業息息相關,他相繼擔任過湖北學政、四川學政(從二品,職權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廳廳長)。在此期間,他對傳統教育機構進行改革,其中以建立湖北的經心書院和四川尊經書院為代表。

到了光緒年間,張之洞的地位穩步提高,成為朝廷重臣。他先後擔任湖廣總督、署理兩江總督。熱衷於教育的張之洞在任職期間創辦了大名鼎鼎的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的前身)、廣雅書院等院校,為中國近代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此人建議安撫民心,攝政王說出五個字,此人嘆息:大清要亡

漢陽鐵廠照片

除了在教育事業方面的傑出成就外,作為晚清洋務派代表,張之洞還積極支持“洋務運動”。他主持興辦了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企業,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慘敗告終,在最後兩國談判階段,張之洞極力反對將臺灣島割讓給日本。他向朝廷提出了兩條“權宜救急之法”:“一、向英國借鉅款,以臺灣作保,英必以軍艦保衛臺灣;二、除借鉅款外,許英在臺灣開礦一、二十年,對英有大益,必肯保臺。”從中日雙方最後談判的結果來看,張之洞提出的“權宜救急之法”還是有一定建設性的。不過,這個辦法最終未被朝廷採納,臺灣島還是落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手中。

此人建議安撫民心,攝政王說出五個字,此人嘆息:大清要亡

張之洞劇照

宣統元年(1909年)8月,72歲高齡的張之洞身染重疾,一病不起。宣統皇帝的生父、攝政王載灃前往張府探望。作為大清朝的股肱之臣,張之洞在彌留之際還不忘囑咐攝政王要安撫民心,可沒想到初掌大權的攝政王載灃卻看不出此時清朝的形勢有多嚴峻,他只是輕描淡寫地對張之洞說道:“不怕,有兵在。”聽完攝政王的這五個字,張之洞就閉口不再和他談及國事了。攝政王走後不久,張之洞就在“國運盡矣”的嘆息聲中離開了人世。

兩年以後,“辛亥革命”席捲全國,大清王朝在革命的浪潮聲中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