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幾乎打下整個歐洲,爲什麼不像秦始皇一樣統一整個歐洲成爲一個國家呢?

法醫小白


從自然地理條件上看:歐洲被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喀爾巴阡山、多瑙河、萊茵河等天然的地理屏障分割成支離破碎的小塊,而在歐洲大陸的西北方向還分佈著三個大島——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和冰島以及一系列小島。這些地理屏障將歐洲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各自獨立的地緣板塊,由於缺乏一個足夠強勢的核心板塊,所以無論是法國或是德國單純依靠自身體量要想壓制整個歐洲其實是無比艱難的。

當這種分裂格局形成後就具有強大的慣性,因為始終有力量會試圖維持歐洲的均勢而不希望一個統一的歐洲出現:在中世紀羅馬天主教會為避免有強大的世俗政權崛起威脅神權統治往往聯合歐洲各國打壓勢力強大的世俗霸主;到了近代教會勢力式微後正處於國力巔峰狀態的大英帝國確定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對歐洲大陸英國嚴防死守可能出現一個足以統一歐洲大陸的國家出現,以免威脅自己的霸權,為此不惜聯合歐洲各國同拿破崙和希特勒交鋒;二戰後英國輝煌不再,世界陷入冷戰格局,歐洲分裂成為分別由美國和蘇聯控制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總之誰也不願看到一個統一的歐洲出現。在這樣的格局下其實是很難產生像秦始皇那種“車同軌、書同文”的大一統思想的,即使是拿破崙這樣的一帶雄主也不例外。

這是拿破崙帝國最鼎盛時期的地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拿破崙帝國其實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由拿破崙本人直接統治的法國比今天的法國多出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萊茵河左岸地區、意大利北部和中部、西班牙北部以及克羅地亞。與此同時拿破崙身兼意大利國王、萊茵同盟的保護人和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他還任命自己的親屬和部下分別擔任歐洲各國的國王:他的哥哥約瑟夫是那不勒斯國王,後轉任西班牙國王,妹夫繆拉繼任那不勒斯國王,弟弟耶羅姆是位於德意志境內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的國王。位於東歐的波蘭也在法國的策動下從沙俄的統治下獨立出來併成立了附屬於法國的華沙大公國。在法國本土和附屬國之外,還有構成拿破崙帝國的第三個層次——被迫和拿破崙簽訂和約而成為法國同盟國的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挪威等國。這幅地圖透露給了我們一個極其重要的信息——拿破崙其實從主觀上就沒試圖將歐洲打造成大秦帝國那樣的中央集權式的大一統帝國:拿破崙只不過是通過自己的軍事優勢壓制歐洲其他國家作為自己的附庸而形成一個將整個歐洲大陸大體囊括進去的軍事聯盟體系,而在政治上各國依然是各自為政,就政治層面而言:拿破崙更像是周天子那樣的名義共主,唯一的區別不過是他擁有比周天子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並不能直接干預各國內政,而各國的外交政策仍遵循本國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假設拿破崙沒在萊比錫和滑鐵盧戰敗,那麼他所完成的歐洲統一也將是一種聯盟體系框架下的統一,而不是像秦始皇那種中央集權式的大一統。

1807年拿破崙和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締結《提爾西特條約》,根據這一條約沙俄也曾一度被法國納入到自己的反英同盟體系。這一時期拿破崙幾乎已統一了整個歐洲大陸,不過這種統一是極不穩固的:沙俄、普魯士、奧地利這些被迫締結和約的同盟國本身就在法國和英國構建的反法同盟之間搖擺不定;即使是由拿破崙的親屬和部下治理的附屬國其實也並非完全聽命於拿破崙——這些被拿破崙分封的家人和部屬在就任國王后都必須或多或少維護一下本國的利益,而他們各自的利益有時是和拿破崙構建統一的歐洲體系的目標背道而馳的。這就證明了我在上文的論點——儘管各國身為拿破崙治下的法蘭西帝國的附庸,但依然遵循本國利益最大化的外交路線方針。

1806年拿破崙頒佈《柏林敕令》:禁止與他結盟的或附屬於他的歐洲任何地區輸入英國貨物。次年他根據《提爾西特條約》命令俄國和普魯士加入“大陸體系”。幾個月後曾經與英國一道加入“反法同盟”的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等國相繼向英國宣戰。拿破崙還要求當時作為中立國的葡萄牙加入到自己封鎖英國的大陸體系中,但一直唯英國馬首是瞻的葡萄牙拒絕服從命令。為了懲治葡萄牙,進而控制整個歐洲海岸線,完善大陸體系,拿破崙率軍越過比利牛斯山,發動了征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戰爭。這場戰爭使得法國陷入了一場永無休止的戰爭泥沼——英勇無畏的西班牙人民拖住了拿破崙30萬精銳部隊。與此同時英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穩住其歐洲大陸最後的這座橋頭堡,不斷增兵援助葡萄牙軍隊和西班牙反法游擊隊。

1811年俄國退出大陸體系,重新恢復英俄商貿關係。對此拿破崙的回應是發動1812年的侵俄戰爭,儘管一開始法軍勢如破竹,但俄羅斯廣袤的國土消解了法軍的進攻勢頭。俄軍以堅壁清野的戰術不斷消耗法軍的有生力量,最終拿破崙在俄國一無所獲,法軍的後勤補給越來越難以為繼,無可奈何的拿破崙不得不撤出俄國,俄軍乘機追擊法軍。至此拿破崙帝國由盛轉衰。1813年10月法軍在萊比錫會戰中戰敗。第二年4月拿破崙宣佈退位,拿破崙帝國這個曾將整個歐洲大陸置於統一的大陸體系下的強勢帝國覆滅了。儘管此後拿破崙曾一度從流放地逃出並建立百日王朝,但他統一歐洲的理想已無法實現了——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又於滑鐵盧會戰敗於英國和普魯士聯軍之手。6月22日拿破崙第二次退位。10月他被流放到英國在南大西洋中的領地聖赫勒島。至此拿破崙試圖通過對軍事力量的運用而締造一個統一歐洲的聯盟框架體系徹底瓦解。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拿破崙距離打下整個歐洲還有很大的距離。拿破崙在歐洲除了直接掌控法國、低地三國、意大利西部等地以外,西班牙、華沙公國、意大利、法國東部等國家臣服於法國之下。而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挪威等國只是法國的結盟國家。

至於俄羅斯、英國、葡萄牙、奧斯曼帝國等大片地區,並不在拿破崙掌控之下。因此,拿破崙實際上還是缺乏讓歐洲統一的基礎。而遠征俄羅斯的失敗,則讓統一歐洲更加不可能。


此外,與秦始皇對吞併國直接掌控的方式不同,拿破崙更像周武王或項羽,對攻下的國家和地區實行的是分封和委任統治。比如,拿破崙的哥哥先後被封為那不勒斯和西班牙國王,拿破崙弟弟被封為荷蘭國王等。

在拿破崙以前,歐洲從來沒有實現過大一統,比如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也僅僅將歐洲的南部糅合在了一起。至於神聖羅馬帝國,更是一個鬆散的邦聯,且主要集中於中歐地區。因此,歐洲統一這個思想在拿破崙時代並未形成,拿破崙也只是想和項羽一樣,成為一個王中之王,僅此而已。


當然,歐洲的局勢也是不利於拿破崙統一的,除了拿破崙遠征的俄羅斯以外,與拿破崙結盟的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挪威等國也並不是善茬,一旦拿破崙背盟對這幾個國家下手,根據這幾國的實力而言,拿破崙不一定順利得手。反之,如果拿破崙不背盟,則統一也無從說起。

此外,英國、以及拿破崙統治下各國的反叛,也是拿破崙帝國非常不穩定因素。因此,拿破崙想同秦始皇那樣做統一之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蘇綻


你這個幾乎真是差太多了。

1812年拿破崙率軍進攻俄國,面對的是國土廣大人口眾多的俄國,此時伊比利亞半島上西班牙的反抗也此起彼伏,法國解決不了這個西南的隱患,英國在島上不停煽風點火,北歐國家其實對拿破崙也就是假意臣服而已,巴爾幹更是亂成一鍋粥,拿破崙談和幾乎打下一個歐洲?


看看秦始皇,帶著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攢下的家底橫掃六合統一宇內,對六國政權直接是滅絕處理,而拿破崙做不到,一次次的攻佔維也納奧地利帝國依然屹立不倒,吞了半個德意志也得不到民心。



這就是因為拿破崙生的太晚了,貴族和宗教的統治讓歐洲割裂太久了,拿破崙窮盡一生也無法將歐洲再度整合了。


這要怪誰呢?查理曼還是教廷?遊牧民族入侵還是羅馬帝國自己作死?

管他呢,幸虧我們有個秦始皇。

而且現在我感覺,俄羅斯永遠是歐洲統一這個副本的最終boss……


歷史區的哈士奇


歐洲沒能統一成一個國家,全都得益於英國bug般的存在,所以英國也有“歐洲攪屎棍”之說。只要有英國存在,歐洲大陸就永遠都是勢力均衡,也就是法國強大,英國就和德國、俄國結盟打法國,德國強大,英國就和法國、俄國結盟打德國,蘇聯強大,英國就和德法結盟對付蘇聯。反正,就是不允許歐洲大陸有老大。

拿破崙幾乎統一了歐洲大陸,但拿破崙對英國一點辦法也沒有。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而這個時候的英國是“日不落帝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佔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緬甸等殖民地,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拿破崙打不到英國本土,可以英國軍隊卻不斷聯合歐洲大陸其它國家組成反法同盟攻打法國,也就是說,法國在英國面前很被動。

而秦始皇面對的國家,在已知的世界裡,也就那六國和南越地區,都被秦國打下來了。但拿破崙打不下英國,這是根本的區別,實力上的區別。


解憂時間


這個問題要從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說起,這裡的“羅馬”,不是狹義的羅馬城,而是指從羅馬城發源、將地中海變為內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是現代歐洲的歷史源頭。

歷史課本告訴我們,公元前27年屋大維正獲“奧古斯都”稱謂開始,這個統治幾乎整個歐洲的國家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帝國,奧古斯都即是皇帝,此後400年,整個歐洲便是以羅馬帝國名義存續。


這期間發生了很多事,有一件事需要記住,基督教成為國教,教區主教獲得了名義上的神的權利,並在羅馬設置了大主教的角色,即後來的教皇。羅馬帝國的皇帝,即是上帝的指派,形式上即是由教皇來加冕。

中國有句古話叫“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放之歐洲也成立。


歷史課本是這麼告訴我們的:後來羅馬帝國分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又很快被北方蠻族入侵而覆滅,東羅馬帝國一直以在君士坦丁堡存續至十五世紀,直至伊斯蘭文化的奧斯曼帝國入侵,羅馬帝國徹底結束。


不過事實並不是這麼簡單,實際的羅馬帝國一直沒有消失:北方蠻族入侵併沒有消滅西羅馬,而是繼承,日爾曼人建立起的法蘭克王國壯大後,公元8世紀國王查理“邀請”羅馬教皇將其加冕為皇帝,稱“羅馬人的皇帝”,即歷史上的查理曼大帝;後來法蘭克帝國分裂,這一支血脈在萊茵河流域延續,即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一直延續至拿破崙時代。


而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入侵後,奧斯曼蘇丹也以羅馬皇帝繼承者身份自居,不過由於宗教信仰並不相同,所以處於北方的強大起來的莫斯科大公國也跑來搶東羅馬衣缽,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也就是我們說的“沙皇俄國”,這個“沙皇”就是羅馬帝國副皇帝“凱撒”的音譯,也就是皇帝的意思。


到這,該拿破崙出場了。拿破崙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十多年裡,帶領法軍橫掃歐洲,多次擊敗以普、奧為主的返法同盟,1804年,盛極一時的拿破崙同樣把教皇“請到”巴黎,為自己加冕,稱帝,隨後一年,拿破崙逼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退位,本來就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徹底解體,此時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才更具法理上的意義,不過這還是侷限於“西羅馬”。

按照羅馬帝國以來的法理系統,要建立一個統一歐洲帝國,奧斯曼帝國是異族,暫放一邊可以不管,可是東邊的俄羅斯帝國就不能放任了,那邊的沙皇可是標榜著是羅馬正統後裔呢。


很多人詬病拿破崙不該去打俄羅斯,而應該治理西歐即可,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拿破崙的野心極大,是要重新建立以法蘭西為核心的新“羅馬帝國”,所以必須把“東羅馬”給收回來,這是其一。


另外彼時崛起的俄羅斯帝國更是野心勃勃,自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以來,崛起的俄羅斯大帝國北上打敗瑞典後稱霸波羅的海,向遠東擴張的同時,對南部的西亞出海口也虎視眈眈,即便拿破崙不去進攻俄羅斯,俄國也隨時有可能西進。所以,是以法蘭西為主體統一歐洲,還是由斯拉夫人來統一歐洲?當然斯拉夫人血統不夠純正,拿破崙必須進攻俄羅斯。

不過歐洲自羅馬帝國分裂以來,就很難再以武力重新統一起來,主要原因恐怕還是各個獨立的王國對自身獨立主權的貪婪,當某一個勢力崛起時,總會被其他聯合起來剿滅,拿破崙被俄帝國,英、奧、普的聯合起來給打敗,強盛一時的法蘭西帝國衰敗。


後來俄羅斯帝國在克里米亞也遭到了法、英、奧斯曼聯合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再後來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以及第三帝國,也是同樣的命運。所以拿破崙不可能統一歐洲的主要原因,是獨立王權獨立性的需求。


盧曦採訪手記


【歐洲碎片化的原因:“多元化的拼音文字,多方向的山川河流”。】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軍事科研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拿破崙不能像秦始皇一樣統一歐洲的原因,是拿破崙不知道《孫子兵法》,結果他失敗了。深層次的原因,是歐洲的河流流向“四面八方”,山川的走向“亂七八遭”,不具備統一的向心力;沒有一個主體民族,也沒有統一的文字,反而具備強大的離心力。

秦始皇偉大不是統一六國,而是“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早在4800年前炎黃二帝就統一了中國。羅馬帝國征服了幾乎整個歐洲,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多民族的巨大帝國。秦始皇統一了文字,保留了方塊漢字的象形表意特徵。而羅馬帝國沒有統一文字,卻讓文字走向了拼音化。

拼音化文字脫離象形表意文字,也更容易讓文字走向“多元化”。在羅馬帝國強盛時期,歐洲的野蠻落後民族,都受到羅馬人的文化浸染,大大地推進了歐洲文明的進程。羅馬人先進的拼音化文字系統,更容易學習和模仿,結果造成一個民族一種語言文字。

多元化的語言文字,對大一統具有非常大的破壞力,為羅馬帝國的徹底分裂埋下了禍根。被漢朝打敗的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向東漢投降納入中國的版圖;北匈奴實在支撐不住,就遠走歐洲。匈奴的首領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首先打垮了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又衝擊日耳曼人,日耳曼的哥特人,進攻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就瓦解而碎片化了。

碎片化的歐洲在九世紀,在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大帝時代,有過短暫的統一。查理曼大帝死了以後,歐洲就再次分裂了,出現了法蘭西、日耳曼、意大利的雛形。拼音化的文字,造成一個民族一種語言文字,再繼續發展就演變為歐洲“碎片化”,一個民族是一個國家,每一個國家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拼音文字。

回頭再說拿破崙,歐洲大革命以後,工業化的歐洲亟需大一統,時勢造英雄拿破崙應運而生。拿破崙的成功,是歐洲有統一的內在需要,工業化需要大量廉價的勞動力。拿破崙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讀過《孫子兵法》,把出兵的時間選錯了。

《孫子兵法,兵爭》“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兵祖孫子的意思是說“以戰養戰”,這就有個出兵的時間問題。既然是“因糧於敵,就地取材”,千里征伐出兵的時間,應該選擇在冬春季節,棉衣還沒有脫去,打到敵方的首都的時候,就是夏天了,遍地的麥子莊稼成熟了。兵貴神速,勝利了沒啥好說的,打成持久戰了,也沒關係,就地割麥子收棉花,有吃有喝做棉衣。

可是,拿破崙不懂呀,夏天出兵50萬,打到莫斯科的時候,就到冬天了。庫圖佐夫一把火把莫斯科燒了,堅壁清野冬天來了。拿破崙50萬大軍守著空城莫斯科,要吃沒吃要棉衣沒棉衣,餓死凍死的士兵,比被庫圖佐夫打死的還多。沒熬到來年春天,拿破崙只好率領殘餘的2萬人,狼狽的撤回了法國,失敗了。

後來,拿破崙再次復辟復出,卻被豬隊友給耽誤了,再次兵敗滑鐵盧,被流放到科西嘉島上。沒有自由的拿破崙,終於有時間讀書了。偶然有一天,拿破崙從教堂的圖書館裡發現法文版的《孫子兵法》,讀完以後拍案而起仰天長嘯,“我要是早讀過此書怎麼會失敗呢?”

再後來,拿破崙死了,他的書記官克勞塞維茨,把5000字的《孫子兵法》,改寫成50萬字的《戰爭論》,被西方稱為“兵家之父”。孫子一句話高度概括了戰爭,“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用了5萬字解釋“戰爭”的含義,孰優孰劣不言而喻。











冷清先生


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戰國初期,魏文侯、魏武侯攜三晉之威,以吳起武卒之利,卻楚國,敗齊國,進取河西,叩關函谷,其勢令天下諸侯瑟瑟發抖。但是魏國仍然滿足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地位狀態,而沒有吞併諸國,榮冠宇內的想法。連想都沒想過這件事情。很明顯,不一定是秦始皇比魏武侯更有侵略性,而是因為現實辦不到。

拿破崙之所以不這麼做,也是因為辦不到。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談到:君主集權的國家不容易被滅亡,但征服後容易統治。而封建貴族制的國家容易滅亡,卻不容易征服。我們看一下拿破崙對歐洲的戰爭,很容易就會發現,對方非常輕易地就會向他的意志屈服。但是,拿破崙也因此不能有進一步的舉動,這是雙方一個默契的約定,如果他意圖征服,那麼法國就面臨著和整個歐洲的血戰。而當時的法國,目的不過是保護自己大革命的成果。就算是後期,也就是用在拿破崙的意志下的法國規則來統治歐洲。拿破崙從頭到尾也沒想過要征服,因為這是做不到的。這一點和春秋時期非常類似。

問題出在俄國人身上。俄國人不願意像歐洲一樣屈服,這一點是拿破崙沒有料到的。他太習慣於自己的意志至高無上這一點了。在侵入俄國之後,他不斷將戰線推進,可只要俄國不投降,拿破崙就無法撤軍。而他卻相信自己只要再推進一點,就可以迫使俄國投降。最後,這一點卻導致了他自身的滅亡。


丶秀研吖


歐洲的地形,由眾多短促的河流流域面積拼湊而成的。這些河流多數從歐洲中部的喀爾巴阡山發源,向北流向北海、波羅的海,向南流向地中海。如塞納河、萊茵河、尼斯河、奧得河、波河等,由於河流很短,流域面積也有限,能夠養活的人口自然也不多。

這些各自獨立的流域面積由於水運的關係,逐漸形成了迥異於其他流域的政治和經濟體。民風、民俗不同,語言、文化也不同,而且由於離得近,難免會有爭端,因此千百年下來,共同利益點沒有形成多少,彼此的仇恨反而列舉不完。在彼此仇恨的基礎上,這些流域面積內的群體形成了民族認同,形成了眾多的歐洲民族。

我們看歐洲人好像都差不多,但是歐洲人卻能一眼看出國別、民族,這些細微的差異早已隨著眾多的戰爭和仇怨深刻而被擴大化了。所以,歐洲從一開始的封建制就容易形成特別徹底的分封制。

其一,在政治上,歐洲自查理曼大帝以來,沒有確立明確的繼承人制度,導致他的子孫後代都擁有合法的繼承權。這些後代為了獲得屬民的支持,都執行了分封制度。時間久了,各地區都開始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體,難於整合。

其二,在經濟上,歐洲的地理單元各種各樣,他們的經濟發展也各有不同,他們的訴求各有不同,對形成一個統一的帝國,多數國家並不感興趣。

其三,在文化上,基督教崇尚的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形成的社會文化基礎是個人主義的,並且在近代以來形成了個人主義世界觀和價值觀,民眾對個體的權益看的更為重要。

其四,在軍事上,歐洲內部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地緣核心來充當統一歐洲的主體,不管是法國還是德國,他們的體量都不足以統合整個歐洲。

所以,拿破崙最強盛時,不管在各個方面,他距離統一歐洲還有很大距離。奧地利帝國還在蠢蠢欲動,使得拿破崙不得不與亞歷山大一世在歐洲表演親切的場景秀,用於震懾奧地利帝國。由於英國和俄國的聯合,使得拿破崙錯誤地發動了征服俄國的戰爭,並最終在俄國失敗。

拿破崙發跡時,歐洲的民族主義已經形成。它們是在法軍武力的脅迫下,越來越多的民族的自我意識開始被激發出來的。拿破崙雖然雄才大略,但是在民族主義的歐洲,它們的軍事征服策略並不十分成功。在西班牙、俄羅斯,甚至是法國國內,拿破崙擁有十分多的反對者。拿破崙在法國掌權的時間很有限,他還沒有來得及通過法國文化的強制輸出,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歐洲的文化,他就已經倒臺了。

拿破崙如果能有30年的執政期,會統一歐洲嗎?同樣也不會。英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這些拿破崙的敵國,不止一次的發動了反法同盟。出於對大陸霸權的忌憚,英國和俄國必然會走到一起,而拿破崙卻不能征服英國和俄國,這一點拿破崙已經嘗試過很多次。拿破崙即使想與英國談和,英國也不會同意法國絕對主導歐洲大陸。

即使英國同意了,中歐地區的德意志地區,如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是十分強大的德意志邦國,他們也同樣不會同意拿破崙的民族同化政策。

相比於中國的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招致了天下洶洶,二世而亡,拿破崙的帝國同樣也會面臨著帝國統一之初的壓力,在封建貴族被完全清除出社會秩序,並重新組建一套布衣將相作為執政班底前,拿破崙帝國幾乎不可能很好的解決統一的問題。


而知而行


拿破崙是一個典型生不逢時的英雄,他征服歐洲的努力不只是失敗於歐洲強權們的博弈,更重要的是當時歐洲出現了一個無法抗拒的東西——“民族國家觀”。實際上,這個觀念出現於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歐洲國家確定了他們未來只會為了國家利益而戰,國家不是某個君主的私產,而是一個民族的共同體,不論大小互相之間是平等的。


在這個觀念之下的歐洲,源於羅馬的“皇帝”頭銜不再具有當然的神聖性了,不可能成為歐洲共主的象徵,他不管叫啥名號都不再當然的可以去統治其他民族了。更何況當時與拿破崙並立的奧地利和俄羅斯的君主同樣根據各自不同的淵源揮舞著皇帝的頭銜。



當然了,歐洲地緣上的破碎性使得原本混一的民族在封建制的中世紀語言和文化,以及後來的宗教改革運動中,紛紛出現了強烈的分化,精神世界共同的紐帶天主教也支離破碎無法作為凝結共同認同的基礎。這種民族之間的分化在拿破崙出現的時候已經成為了定局,若非經過幾百年長時間的融合基本沒有可能改變了。


就是在這麼一個情況下,拿破崙還為了推行自己的意志,不知疲倦的使用武力四處推行,加劇了對其他國家的壓榨,反過來有強化了這些國家的民族意識。其實最具有說服力的是,拿破崙讓他的哥哥和兄弟分別作了西班牙和荷蘭的國王,但是要麼因為追隨拿破崙根本站不住腳,要麼就是為了取得國民的擁護不得不維護自身利益而抗拒拿破崙對這個國家的壓榨,最後不得不紛紛黯然下臺。


秦始皇的時代不同在於,雖然封建社會的戰國時代遠比歐洲中世紀時間短,各個諸侯國之間以周禮為基礎的精神認同具有高度一致性。雖然語言存在一定的分化,但是相差也並不大,“華夷之辨”決定了諸侯國之間的民族認同沒有被摧毀,更不用提“民族國家觀”的出現了。當然了,在外部也沒有好像奧地利,俄羅斯和英國這樣子的掣肘勢力存在,因此秦始皇的大一統阻力其實遠遠小於拿破崙。


千里巖


主觀上覺得這個一大類原因是自然經濟的,另一大類是人文社會的,並且要詳盡準確的分析涉及的時間跨度太大,不容易說好,有些方面之間內部的聯繫也不是我這個層次能表達清楚的,所以講個大概淺顯的看法。歐洲國家跟古代中國差異還是很大的,歐洲之所以形成不了古代中國一樣長期的、統一的國度,我個人認為一是歐洲各國在文化上沒有一支的認同感,歐洲在羅馬帝國之後各種分支教會層出不窮,這導致了在文化上出現很大的差異,領另外歐洲各國還有著許多由來已久的歷史糾紛等,這也加大了歐洲國家間的間隙,比如英國和荷蘭的矛盾,法國和德國之間的矛盾等等,以及還有眾多小國家之間的矛盾。而古代中國在漢武帝之後都是尊崇的儒家思想,這做到了文化統一。

歐洲這片大陸在地形地貌上來看,許多河流山川分裂掉歐洲,記得高中地理書上就講,可以用破碎來形容,特別是在愛琴海區域。也因為這個原因,如果真的要實施完全的統一,管理的成本也不是很低的。而中國雖然也經歷了很多的改朝換代,但是每一朝每一代,只要建都,就能夠將整個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遷移”到都城,這做到了地理意義上的統一。

第三個方面就是種族民族方面的原因。歐洲歷史曾經誕生過的大帝國,像羅馬、奧斯曼土耳其、拜占庭,創設這些帝國的民族都具有著鮮明的種族優越感,主觀上認為本民族、本種族就應該是歐洲這片大陸的統治者,其他的民族都是自己的財產一樣。而中國不一樣,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影響較為重大的民族大融合,其中孝文帝期間的那次可能最為著名,另外始終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的漢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中國的各朝各代中,對於民族的認同感,可能是歐洲遠遠不能達到的。雖然元朝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但是奈何漢族實在是眾多了,統治階級無法忽視的。所以雖然是少數民族的風俗王朝,最後也是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被同化了。

最後一句總結,中國之所以能夠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國度,沒有從中國變成西國、東國,是因為中國一直有著這個國度的正統!思想上的正統是儒家思想!民族上的正統主流是漢族!文字有著統一的漢字!在經濟活動上,各朝各代有著全國通行通用的貨幣度量衡等。而反觀歐洲,並不具備這些,歐洲這片大陸,能夠用武力去統一,但是無法磨滅思想文化上、自然經濟上的差異,因而無法做到整整的統一。

理解一般,有錯誤的話望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