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我爲什麼而活著-淺析西方哲學與儒釋道關於生的意義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著-淺析西方哲學與儒釋道關於生的意義

我們不應辜負每一本好書

  • “我為什麼而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諸如此類問題和念頭,想必您和我一樣早在年少時就已經產生了,這些問題在哲學上有答案嗎?在我看來,至少目前沒有;甚至可能永遠也不會有...不過仍然我們可以思考,去看那些曾經思考過這些問題的先賢偉人們,他們的回答。 -- 雲深不知來處(熊治星)

《我為什麼而活著》是《羅素自傳》的序言,作者是伯特蘭·羅素。本文是羅素的思想隨筆,從中可以窺見思想家羅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偉大人格。以下為經翻譯後的原文,以及道家老子(李聃)、儒家孔子、佛家六祖慧能、叔本華、尼采他們的看法。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著-淺析西方哲學與儒釋道關於生的意義

波蘭特·羅素簡介與生平

我為什麼而活著-波蘭特·羅素(譯文)

三種單純然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那就是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這些激情猶如狂風,把我伸展到絕望邊緣的深深的苦海上東拋西擲,使我的生活沒有定向。我追求愛情,首先因為它叫我消魂。愛情使人消魂的魅力使我常常樂意為了幾小時這樣的快樂而犧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愛情,又因為它減輕孤獨感-那種一個顫抖的靈魂望著世界邊緣之外冰冷而無生命的無底深淵時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獨。我追求愛情,還因愛的結合使我在一種神秘的縮影中提前看到了聖者和詩人曾想像過的天堂。這就是我所追求的,儘管人的生活似乎還不配享有它,但它畢竟是我終於找到的東西。

我以同樣的熱情追求知識,我想理解人類的心靈,我想了解星辰為何燦爛,我還試圖弄懂畢達哥拉斯學說的力量,是這種力量使我在無常之上高踞主宰地位。我在這方面略有成就,但不多。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著-淺析西方哲學與儒釋道關於生的意義

  愛情和知識只要存在,總是向上導往天堂。但是,憐憫又總是把我帶回人間。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響迴盪,孩子們受饑荒煎熬,無辜者被壓迫者折磨,孤弱無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兒子眼中變成可惡的累贅,以及世上觸目皆是的孤獨、貧困和癰苦--這些都是對人類應該過的生活的嘲弄。我渴望能減少罪惡,可我做不到,於是我感到痛苦。

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這一生是值得活的,如果真有可能再給我一次機會,我將欣然再重活—次。

-------------------------------------------------------------------------------------------------------

道家老子

上善若水,和光同塵。

  • 上善若水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因而最接近於道。老子作為偉大而傳奇的人物為我們所知,認為宇、宙自然循環其本質是因“道”,可以理解為萬事萬物其本質的運行規律,其學說推崇順應自然或者說順應自然規律,引用到我們人生生活中當以:有為中而無為,無為中有為。即:如果一個人想使自己有所作為,在追求的過程中也應保持一種隨遇而安、順其自然的以靜制動態度。在自然的生活中保持著樂觀而積極的生活熱情和態度。其學說與黃帝學說共稱荊襄中原之地的“黃老學派”對中國數千年文明影響至深。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著-淺析西方哲學與儒釋道關於生的意義

-老子-

  • 和光同塵 -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和光同塵:不露鋒芒而與世無爭的人生態度,同沐光明間又與塵土般。是一種處世態度,入世之法,卻並非同流合汙,是有[和其光,同其塵]之心靈;對人有寬恕之量,對謗語有忍辱之量,對忠言有虛受之量,對事物有容納之量。道家學派延至魏晉時期,其“貴生”理論經由少年大才王衍等人發揚光大,即“生”命、身體是最為重要的事,可推敲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一思想。活著的意義不言而明。 -- 筆者因個人境界學問與本文篇幅所限,所言流於片面不能使您得窺老子思想之全貌,望君見諒,請自讀,必然大有裨益,乞教。

儒家孔子

筆者個人認為儒家學說是以闡述教導:人在人類社會中應該是一個什麼人、怎麼做。通讀四書五經並未發現儒家學說對於活著意義的深入探討或是說有完整的闡述(敦請指教)“修齊治平”“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禮記·大學》傳曾子即曾參所著,後經考證實為西漢著作,又名《小戴禮記》即西漢禮學家戴聖所著。

修齊治平乃中國人世之相傳的人生觀價值觀,若有不喜思存在意義的人,以此思想為人生之道亦為之好。《四書五經》實為中華文化瑰寶,可謂是中國人必讀之書。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著-淺析西方哲學與儒釋道關於生的意義

-孔子-

六祖慧能(佛家)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佛學以宗教形式於大約東漢或三國時期傳入中國,並由發展逐漸壯大,“儒釋道”成為中國文化的三大思想,交替影響發展,對中國社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祖慧能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此偈子作者。原來偈較長,感興趣的您可自行搜索;六祖《壇經》為佛教十三經中之一(中華書局)。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於惡;思量一切善事,使修於善行。佛學認為生命的意義或真理即是追求“真善美”,以及人生與身的價值在於完成自我的覺悟與生命的覺醒。佛學與佛教並非等同。-- 筆者因個人境界學問與本文篇幅所限,所言流於片面不能使您得窺老子思想之全貌,望君見諒,請自讀,必然大有裨益,乞教。

叔本華

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中徘徊。

叔本華思想向來被世俗大眾理解為消極悲觀的,其實大多是未深入學習研究的粗鄙之語;此句當理解為: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因為慾望和迷茫無知所驅使,使得自己在痛苦與倦怠中徘徊糾纏。是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態度所做,故而當理解為:人生當儘量避免被慾望所困,發現和享受生命的意義,即愛與美、真理此等純粹的東西。這句話亦可和“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聖經·傳道書1:2》作比較,一般的人(網絡上比比皆是)往往只看表面卻因自身學識和境界所困未能看到先賢話語背後的意思而曲解,並以此影響自己走入錯誤的思想道路,可謂是悲哀。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著-淺析西方哲學與儒釋道關於生的意義

-叔本華-

尼采

靠藝術來拯救人生,賦予生命以一種審美的意義”

強力的意志是人的本質,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他的思想秉承了叔本華意志主義,又從古希臘的悲劇精神中找到這一哲學起點。他認為的古希臘悲劇精神有二:1.日神,阿波羅精神;2.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他說:“每部真正的悲劇都用一種形而上的來慰藉解脫我們。即:不管現象如何變化,事物基礎之中的生命仍是堅不可摧和充滿快樂的。”

尼采閱讀過大量的古希臘著作,且身處於被自身認為是墮落的19世紀,人被禁錮在異己的力量中,喪失了對生命的信念,他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性主義等傳統形而上學的過錯,於是他宣佈“上帝死了”,基督教以“來世”賦予人生以神聖的意義,這其實是用“彼岸世界”否定現實世界,這種神聖的意義是虛假的,

他提出要“重新估價一切價值”,即要對以理性主義和基督教為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及道德觀念進行徹底的批判,破除它們的權威。尼采從他的權力意志出發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學——超人哲學。超人哲學是一種瘋狂主義,被稱為狂人哲學;他認為超人哲學就是指權力意志達到頂峰的人,超人創造著歷史,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由此可見,尼采對於人生的態度和活著的意義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卻不置可否。

我們從哪裡來?要去往哪裡?時間的起源和盡頭是什麼?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些從人類破除矇昧之後就出現的問題數千年甚至數萬年都困擾著我們,無數的先賢聖哲思索著,探求著,他們穿過孤獨和世俗最終給出了屬於他們的答案,並給予後來的人類新的意識。無論他們的答案是否被每一個認同,但不可磨滅的是他們對於人類社會的偉大貢獻以及個人思想上的偉大呈現。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著-淺析西方哲學與儒釋道關於生的意義

-尼采-

我們亦當從其中或從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或以此為燈,指我輩之人生前途;或以此為基,鑄我輩思想之利劍。

學而無涯,思而無終。與君共勉

願你所事皆為理想,所愛之人常伴身旁。 - 雲深不知來處(熊治星)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著-淺析西方哲學與儒釋道關於生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