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在广州读书的那几年,

也吃过不少当地的牛杂,

在他们口中好吃的牛杂会带有“野味”,

但对于一个潮汕妹子来说,吃了三年还是吃不惯。

每次回到潮州,

都会约上小伙伴去吃上一碗牛杂,

一般说到牛杂都会提到西湖边的老字号,

但这一家有点不一样,吃起来带着一点点甜...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


从这里还是叫太平路的时候到1951年拆卸废亭再到2006年复建牌坊街,到现在成为潮州旅游的标志,这家60年的小店见证了牌坊街的岁月变迁。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在人来人往的牌坊街,小店并不起眼。若不是有人介绍,你哪怕经过都不一定会为它驻足。走进细看,店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岁月的痕迹。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朴素的黄大叔刚踏上花甲,虽然一头黑白相间的头发,脸上却没太多苍老的痕迹。

几十年来,每天的工作便是围绕着这一份红炖牛杂。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清晨起早,开始一天的忙碌,从清洗材料到炖好这一锅牛杂,每一个步骤大叔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日复一日,把每天都过成一个模样,一句坚持就是几十年,我想不是一般人都做得到的。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这碗牛杂吃起来有点甜


现如今牌坊街打着“牛杂、牛肉粿条”招牌的店很多,各有各的味道。但他的这一份有点不一样,带着传承了几十年的红炖味道。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刚上桌时香味已经飘到肚子里了,满满一大碗。有牛肉、牛肚、牛心牛肺、牛舌、牛百叶...

真的是看得到的料足。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尝一口汤,汤底是微甜的,经过几个小时熬制的牛杂已经非常入味,每一块都渗入满满的汤汁精华,每嚼一口都能让你回味很久。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大叔的炒粿条也是不容小觑的,多年练就的手艺也不是盖的。粿条吃起来很有锅气,爽口的豆芽,一个人可以吃三碗。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朴素热情的潮人写照


茶喝完了,盒子便被大叔拿来做筷子盒。几个小小的筷子盒,却完美地体现了大叔这一代人的勤俭节约,也为潮州人的朴素来了个大特写。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夫妻二人稍微闲下来时便会泡起功夫茶,唠嗑下家常。忙碌的生活中带点小休闲惬意,这便是潮州小城里街坊们的小康生活。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吃饱喝足,是时候离开,和夫妻二人道了个别,大婶嘱咐我们想吃随时可以过来。

“来来来,吃家杯正行”转身一回头,见大叔端着整个茶几来到店门口,要我们再喝一杯茶~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一条老街,一间小店,一份传统的潮州人热情,一种熟悉的味道,飘过大街小巷,串起传统潮州人的生活,延绵不断,生生不息...

「坚持」每天都有游客经过的60年小店,“老潮州”还不一定吃过

写在最后...

太多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老味道,

似乎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觉和味觉了。

然而,我始终认为,

这种深入人心的味道,是一群人,一个时代,

一个地区的回忆,是每个人心田里的温暖乡,是无法被代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