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履約季將至 九省市地區CCER交易重啓

5月9日,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宣佈,國家自願減排交易註冊登記系統(下稱“CCER註冊登記系統”)恢復上線運行,受理CCER交易註冊登記業務。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福建、四川九省市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交易機構順利完成與升級後的CCER註冊登記系統對接調試。

今年初,因去年底的CCER註冊登記系統維護升級,北京、上海等試點碳市場暫停CCER交易及開戶、變更等有關事項的受理工作,同時暫停本所交易賬戶和國家自願減排交易註冊登記系統中交易賬戶之間的轉入、轉出操作。

當時,距碳交易的原主管部門國家發改委暫緩CCER項目申請的受理已過去半年多,地方試點的這一通知曾讓市場猜測,CCER項目或將缺席2017年度碳排放配額履約。 現在,CCER註冊登記系統恢復,同時上週北京、上海、廣東等試點地區的碳交易機構宣佈恢復CCER註冊登記賬戶開戶、變更等有關事項的受理工作,無疑給市場一顆“定心丸”。

同時,今年是全國碳市場的基礎建設期,主要完成全國統一的數據報送、註冊登記、交易以及結算系統(湖北、上海已確定分別承擔註冊登記系統、交易系統建設工作)。可以說,相關工作都在順利推進中。

試點碳市場CCER交易重啟 CCER即溫室氣體核證自願減排量,來自於光伏、風電、生物質等項目,在試點碳市場可用於抵消控排企業的碳排放量。2017年,北京碳市場就有94萬噸CCER用於履約。

今年初,上海、北京試點市場又相繼暫停CCER(溫室氣體核證自願減排量)交易,市場曾猜測CCER項目將缺席2017年度履約。

不過,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碳交易機構近日發佈通知,稱恢復CCER交易及開戶、變更等有關事項的受理工作,以及交易賬戶和國家自願減排交易註冊登記系統中交易賬戶之間的轉入、轉出操作。 安迅思中國碳市場首席分析師陳少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CCER註冊登記系統在履約季來臨前恢復,對試點市場來說,今年履約季CCER使用情況能得到緩解。“不然都鎖在各自賬戶裡,白白沉沒。” “CCER國家登記簿去年底關閉,留存在各試點交易市場的CCER只能在本地流通。履約季快到了,國家恢復CCER註冊登記系統,這樣CCER就能在市場間流通。”廣州微碳公司碳資產部總監蔡超向記者分析。

地方與國家註冊登記系統對接後,CCER項目可以跨地區流通。例如廣東規定,2017年度可用於抵消的CCER和PHCER(廣東省級碳普惠核證減碳量)總量原則上控制在150萬噸以內。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其他要求還有“CDM第三類項目不要,水電項目不要,西部地區為主,廣東省內的CCER佔比要在70%以上等”要求。也就是說,最多有45萬噸廣東省外CCER項目可用於履約,且來自西部地區的非水電項目更受青睞。

這些限制下來,蔡超認為,CCER註冊登記系統恢復,地方試點重啟CCER交易,對2017年度履約影響不大。因為市場上並未新增CCER項目,能用於履約的還是原有的存量交易。

為何只有存量交易?湖北碳市場相關人士表示,這是因為去年3月14日,國家發改委下發公告稱,即日起,暫緩受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方法學、項目、減排量、審定與核證機構、交易機構備案申請。待《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修訂完成併發布後,將依據新辦法受理相關申請。

“地方重啟CCER項目交易,但國家仍未重啟CCER項目審批,目前能交易的也只是暫停前已獲批的項目。”這位人士說。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暫行辦法》的修訂辦法需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出臺後再公佈。

不過,CCER項目審批的暫停並未阻止企業的熱情。近日,通威集團旗下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就向供應商發佈邀請函,擬採用競爭性必選方式對其21個光伏發電項目中CCER項目開發和委託服務機構進行採購。

通威集團相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威集團十餘年前就曾涉足CDM市場,一直關注國際CDM、國內CCER等減排市場動態。 “近年來國家鼓勵利用市場化的機制增加新能源項目收益,減少新能源項目對財政補貼的依賴。CCER、綠證都是將新能源項目綠色權益轉化為經濟收益的市場化機制,因此從提高新能源項目開發的廣度和效益角度,通威集團都會積極參與到CCER、CDM等當中去。”上述相關人士說。

配額分配方案已定 試點市場外,全國碳市場建設也有進展。根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國家碳市場建設分“三步走”,今年要完成全國統一的數據報送系統、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深入開展能力建設,提升各類主體參與能力和管理水平。開展碳市場管理制度建設。

在4月25日的中歐碳市場對話與合作項目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表示,下一步將加快碳市場管理制度建設,加快推動出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和配套管理辦法;推動碳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註冊登記、交易系統,以及管理機構的組建,儘快具備上線交易的條件;推動重點單位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和配額方案的發佈,尤其是發電行業配額分配技術指南等等。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馬愛民告訴記者:“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方案已經國務院同意,已有相當一段時間了。”不過,具體出臺時間尚不清楚。

發電(含熱電聯產)是全國碳市場的首批納入行業。據記者瞭解,4月,氣候司曾發函委託中電聯開展發電行業碳排放交易相關工作內容和要求。發電企業碳排放交易相關工作的初步實施方案,包括髮電行業配額分配技術規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電行業)運行測試方案、碳排放數據調查與統計分析、碳排放交易信用體系建設、發電企業碳排放交易技術指南、碳排放在線監測以及全國碳市場相關能力建設等。

政府與行業協會推進碳市場建設的同時,企業也在加強自身能力建設。電力、鋼鐵、水泥等行業的企業紛紛設立碳資產管理公司,不僅管理企業自身的碳資產,有餘力的還拓展外來業務。

比如,4月27日,置信電氣發佈年報,旗下置信碳資產去年淨利潤同比減少5458.96萬元,降幅86.80%,主要繫上期碳排放權公允價值變動幅度較大,本期期末價值較期初變動幅度較小所致。不過,置信電氣仍將以碳資產管理為驅動,做強做大碳交易業務,不斷創新和開拓業務領域,逐步擴大置信碳資產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