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得到比付出更難?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為什麼得到比付出更難?

胡慎之心理

對她來說,被別人需要,在關係中付出,自己才有價值。

林小姐最近遇到了一個麻煩:

她和她男朋友準備結婚了,在籌備婚禮的過程中,她看中了一套婚紗,價格不算太貴,但是她的男友不同意,於是兩人吵的很兇。林小姐很傷心,不禁回憶起了兩人的戀愛路程,越想越委屈......

原來,在長達兩年的戀愛中,男朋友幾乎不捨得為她花錢,送的東西也很少,只為她買過一部手機。

她是付出很多的那一方,給男朋友買過很多禮物,有時男朋友經濟窘迫了,她會為了顧及他的面子,用發微信紅包、或偷偷在他口袋塞錢的方式為他解憂。因為男朋友工資不高,有時和男朋友出去聚會,林小姐會把錢塞到他的錢包裡。對此,男朋友總是面露微笑,很感激她。

想起戀愛中的種種付出,林小姐感到很難過,同時很憤怒: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竟然連一件婚紗都不捨得給我買?!在爭吵中,林小姐把這些年的不滿全都發洩了出來,那一刻,男朋友震驚了,以致兩人都想取消婚禮。

儘管自己受了委屈,但林小姐並不是真的想取消婚禮,因為如果婚禮真的取消了,會影響很多的人和事。她很焦慮,找朋友訴說,朋友建議她找專業人士聊聊,於是她找到了我。

為什麼得到比付出更難?

胡慎之心理

1

我問她:“當你想要這套婚紗時,一開始想到的是你的男朋友會滿足你嗎?”

她說“這套婚紗不貴,他是能承擔的。我覺得一個女人一生之中只結一次婚,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婚紗一點都不過分,而且我曾為他付出那麼多,他為我買一套婚紗,過分嗎?”

我告訴她:“對,你提的要求是很合理的,但在提要求時,你似乎在為自己的要求尋找很多合理化的解釋。當你向他提要求時,會不會有壓力?”

我的問題令林小姐陷入了沉思......

她在接受別人對她的好時,或別人給她送禮物時,她心裡時常感覺到壓力。例如:有一個朋友送她禮物,往往她想到的是,立刻回饋一個更貴的禮物給朋友,只有回饋了,她的心才會安定下來。

我繼續問她,“當你在獲得一樣東西或得到一種滿足時,有什麼樣的感受?情緒如何?”

林小姐說“當我得到一種東西時,感覺非常有壓力。”

這種壓力,讓她說起了小時候的幾個場景:

▼ 回憶場景一:當時正值計劃生育的特殊時期,媽媽為了生我到處躲。那時候,家裡已經有了兩個姐姐,所以,家裡人很希望第三個是男孩。結果,出生後家人看我是一個女孩,很失望,差點將我送人。後來想了想,又把我要了回來。

【分析】:所以,林小姐總覺得自己從小就給家人制造了很多麻煩,認為自己是一個累贅。我繼續引導她:那麼,在什麼情形下,你爸媽會為你感到特別開心呢?

▼ 回憶場景二:我從小就特別乖巧,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討爸媽開心。有時,我在爸媽回來之前,會為他們準備好洗臉水或者洗腳水。

▼ 回憶場景三:

有一次在馬路上,我撿到了一隻錢包,錢包裡有很多錢。我就想,家裡不富裕,於是,將錢包交給了媽媽。媽媽看到後特別開心,還親了我一口。

媽媽很少對我笑,這件事留給我的印象很深,她不僅對我笑,還親了我一口。

【分析】:她覺得只有自己為家裡做一些事情,或給別人帶來一些好處時,別人才會開心,自己才有價值。所以,對她來說,被別人需要,在關係中付出,才能心安。

▼ 回憶場景四:讀小學的時候,學校開運動會,我需要一雙新球鞋,我也知道家裡條件不是很好,平時都是穿姐姐們剩下來的鞋子。為此,我糾結了一個星期才跟媽媽提要求。當時,媽媽聽後就破口大罵“破學校,怎麼一天到晚要這個要那個!”我從媽媽的臉上看到了很不情願的表情,感覺給她製造了很多麻煩,心裡特別愧疚。後來,媽媽在萬般無奈之下,買了一雙新鞋子,並扔給她“拿去穿吧,這下你可以跟同學炫耀了。”之後,媽媽帶著一臉嫌棄的表情離開了。我拿著這雙鞋子,情不自禁地哭了,不知道該怎麼辦,這雙鞋更像是一個燙手山芋。當我穿上它時,不敢表現得很開心,感受到的壓力比喜悅多,穿這雙鞋時,我不斷地去觀察媽媽的臉色。很奇怪的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這雙鞋莫名其妙不見了。

【分析】:如果在幼年,我們沒有獲得父母無條件的給予,長大後,我們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好東西或別人給予的東西。

很明顯,林小姐心裡認為自己是不配的,甚至覺得有需要是可恥的。當她想提需要時,幼年的經歷會影響她。也許媽媽只是責怪學校而已,並不是責怪她,但林小姐不會這樣想,只會覺得自己又做錯了。

為什麼得到比付出更難?

胡慎之心理

2

在原生家庭裡,林小姐一直在扮演著一個付出者的角色。她的心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提要求的時候。

不給別人添麻煩,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這種被別人認同的方式,肯定也延續在她和其他朋友的關係中。

1. 被拒絕的體驗很可怕。

當別人送她禮物或好處時,她體會到的不是開心和滿足,更多的是一種愧疚。

這種衍生出來的愧疚,林小姐用了一種補償的方式去對待,即當別人給她送禮物時,她用更貴重的禮物回饋給對方。

在林小姐的心中,被拒絕是一種可怕的體驗。

別人對她的拒絕,會讓她聯想到爸媽曾經對她拒絕的方式,她會感覺到恐怖。同時,她媽媽對兩個姐姐的拒絕方式也讓她感到害怕。比如:當姐姐提要求時,媽媽會把姐姐罵半天,所以,她會想:如果我也提要求,受害肯定會很大。也就是說,林小姐把提要求被拒後的現象放大了。

自然,被拒絕對林小姐來說,就太恐怖了。

2. 付出意味著某種掌控感。

爸媽沒有因為林小姐的出生感到快樂和滿足,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經常被爸媽拒絕,以至於林小姐不敢提要求,怕再次體驗被拒絕後的挫敗感。漸漸地,她變成了一個不需要別人來滿足我,我去滿足別人的人。在這種思想下,當她有了能力去付出時,就會覺得自己擁有了一種掌控的能力。但當她沒有能力或無法滿足別人需要時,她就覺得自己失控了。

3. 我的需要是不會被滿足的,有需要是可恥的。

如果一味的付出,林小姐和男朋友是很難建立一段長久的親密關係的。既然兩人計劃走進婚姻,那麼,我相信她男朋友是給予了她一些東西的。

林小姐在戀愛時,如何得到來自她男朋友對她的滿足呢?我讓林小姐仔細想想,在過往的事情中有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她回憶說,“我想去哪裡,我男朋友會帶我去。我下班晚了,男朋友會來接我。”但在諮詢中,她還是否定了她男朋友對她的滿足。因為一旦她認同了這是男友對她的好,似乎就失去了付出者的角色,也就失去了付出時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同時,她用否認的方式來維持自己付出者的角色。

舉個例子:她生日時,男朋友帶她去吃去玩,送她禮物,她都拒絕了。男朋友要給她買衣服,她也是拒絕的。男朋友把錢交給她時,她說,“你賺錢辛苦,你的錢就放你那裡吧”。

她內心的否認方式有很多。

再舉個例子:她很羨慕她的姐妹,因為她姐妹的男朋友對她很好,她的衣服、鞋子等都是她男朋友買的,所以她對自己的男朋友是有怨恨的,她經常對自己的男朋友說:你看,別人的男朋友如何如何對自己的女朋友好。

她用這種否認的方式,讓自己即一直處在付出者的角色上,另一方面,又讓自己感覺很委屈。

林小姐在沒有獲得婚紗的這件事上,終於爆發了,同時,也把兩人長久以來的互動模式給暴露了出來。

為什麼得到比付出更難?

胡慎之心理

3

心理學上有個一詞語叫“投射性認同”,即我們先設定好別人是如何對待我們的,然後再在兩人的互動中體驗這種被對待的感覺,去證明對方最終真的是這樣來對待你的。

剛開始時,林小姐的男朋友也是非常大方的,但在無數次被林小姐拒絕後,就變成了另一種模式:林小姐是付出者,男朋友是獲得者。對林小姐來說,獲得真的很難。

心理學家科胡特有兩句帶有詩意的句子:不含誘惑的深情,不帶敵意的堅決。這兩句名言針對的主要是親子關係。大意是:愛自己的孩子,不帶誘惑。

但我們常見的親子關係模式是,你乖,爸媽就對你好。你不乖,爸媽就對你帶有敵意,認為你不好,你不對。

放在這個案例裡,這句名言可以轉換成:不帶誘惑的滿足,不帶敵意的拒絕。

我們經常能看到在兩性關係中,彼此帶著誘惑去滿足對方。

為什麼得到比付出更難?

胡慎之心理

林小姐在滿足對方需求時,“誘惑”對方肯定她的價值,她要通過付出來掌控兩性關係,進而規避一些風險。但當她表達自己的需要沒有被滿足時,是帶著敵意去攻擊的。

在諮詢中,我們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後,探索出了另一種溝通方式:在你做任何事情時,問一下自己是不是心甘情願的。如果是心甘情願的,就說好,如果不是,就溫柔堅定地拒絕。男朋友有一些不合理的需求時,分清楚是自己的需要,還是男朋友在索取你的付出。

後來,林小姐找男朋友重新做了一次溝通,她把自己心裡的焦慮和恐慌,以及婚紗的意義表達了出來。她男朋友非常理解,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並告訴她,“親愛的,我也不知道你受了這麼多委屈,如果能早一點把這些東西表達出來的話,我們也就不會有這麼大的爭吵了。”

有時候,不是對方貪得無厭,而是我們把對方弄成了貪得無厭的樣子,造成了自己在道德上的優勢,同時也規避了自己不願意接受的感受(這種感受是:有需要是可恥的,被滿足時是愧疚的,被拒絕是可怕)。

其實,諮詢關係是很公平的,對方付諮詢費,我付出我的時間。在諮詢關係中,有時會有來訪者給我送禮,這牽扯到一個關係的倫理在裡面,有時推不掉,我就選擇接受。即使我接受了,也會選擇用一個公平的方式來對待。這種公平的方式是,把同等價值的商品變成諮詢費加在諮詢裡,或以來訪者的個人名義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

並不是說,我不能接受別人的禮物,而是在接受的過程中要達到彼此心甘情願的狀態。

為什麼這樣說?

有時我們送禮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因為自己內心有一份脆弱,一個害怕別人不喜歡的小人在心裡面作祟:只有付出,我才有價值,才會被別人喜歡,無意識中特別害怕被別人認為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勢利鬼。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高情商溝通術》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