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修了94年,宋史比明史多200萬字,爲什麼僅用2年半就修好了?

中國古代有一個慣例:但凡王朝替代完成,為了表示舊朝已成往事,所以新朝就要為前朝修史。元朝也不例外,但是元朝卻創造了一個奇蹟,即元朝編纂的《宋史》是二十四史中最長的一部,比300萬字的《明史》還多200萬字。眾所周知,《明史》是自清朝順治二年時便開始編纂,歷時94年,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才由張廷玉最終定稿。雖然《明史》也存在著缺點,如對清朝先祖的源流和發跡的史事多語焉不詳,或避而不談;對南明歷史多有抹殺等。但是不可否認,《明史》的確是一部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的高質量作品,也是自唐以後官修“正史”中比較完善的一部史書。相比之下,《宋史》雖然篇幅最長,但是編修的時間卻十分短,僅有兩年半,很有粗製濫造之嫌。實際上,後世對《宋史》的評論也的確不高。

明史修了94年,宋史比明史多200萬字,為什麼僅用2年半就修好了?

舉例來說,《宋史 卷一九七 志一五零 兵十一》曾有一段話:

其工署則有南北作坊,坊有弓弩院,諸州皆有作坊,皆役工徒而限其常課。南北作院歲造塗金脊鐵甲等凡三萬二千,弓弩院歲造角弝弓凡千六百五十餘萬,諸州歲造黃樺黑漆弓弩等凡六百二十餘萬。又南北作坊及諸州別造兵幕、甲袋、梭衫等什物,以備軍行之用。

但是後人在北宋大臣曾鞏的文集中,無意間找到了一則類似的記載:

“國工署有南北坊,歲造甲鎧、貝裝、槍、劍、刀、鋸、器械、箭箶簏、皮笠、弩、箭、床子弩,凡三萬二千。又有弓弩院,歲造弓、弩、箭、弦、鏃等,凡千六百五十餘萬。諸州歲造弓、弩、箭、劍、甲、兜鍪、甲葉、箭鏃等,凡六百二十餘萬。”

明史修了94年,宋史比明史多200萬字,為什麼僅用2年半就修好了?

宋朝床弩

由此看見,《宋史》的編修者為了趕進度,編寫某處時幾乎照樣搬運。這也就直接造成了《宋史》有些章節重複錯亂,編次時間前後矛盾等一系列問題。坦白說,雖然《宋史》有諸多缺點,但是兩宋320年的歷史還是靠《宋史》才得以保存下來。這也難怪,《宋史》是在公元1343年編修的,此時距離1368年元朝滅亡僅剩25年,正值多事之秋的元朝,面對國內不斷髮生的農民起義,其國庫財力早已入不敷出,哪裡還來的及撥款編修前朝史呢!但是問題又來了?按照前文所述,元朝為何不在攻滅南宋的初年就著手編纂,而是要等到王朝即將滅亡之際呢?

明史修了94年,宋史比明史多200萬字,為什麼僅用2年半就修好了?

明軍攻克元大都

事實上,自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繼位之初,翰林學士王鶚就提出了專修遼、金二史的建議,元世祖”慎重其言,命國史附修遼、金二史”。公元1279年元滅南宋後,忽必烈又下詔命元人修纂宋、遼、金三史。15年後,當忽必烈駕崩時,三史的修纂也一直都在進行,但是直到元朝滅亡前夕卻仍然無甚成效。這時距忽必烈命修三史已經過去了64年,距王鶚奏請修纂遼、金二史過去了84年。後來,元朝官員危素在給中書左丞相賀惟一的信中才道出了四個真相:經費不足、人才短缺、避諱不好解決、“正統”難以確立。其中,最麻煩的、也最不好解決的就是“正統”問題,史稱“義例之爭”!

明史修了94年,宋史比明史多200萬字,為什麼僅用2年半就修好了?

眾所周知,元朝是在結束金、宋對峙局面之後建立的,所以為了說明元朝建立和存在的合法性,首先就必須要解決金、宋二朝誰是正統的問題。綜合下來,關於“義例之爭”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主張只修一部宋史,以宋為正統王朝,並將其立為本紀,以元繼宋,而以遼、金為割據政權;第二種是主張以遼、金為北史,自宋太祖建北宋起直到靖康年間為宋史,宋高宗以後為南宋史;最後一撥人則認為宋、遼、金時期屬於分裂割據時代,正統已不存在,它既不在遼、金也不再宋,所以元既不是承接遼、金,也不是承接宋朝,而是“合三國而承之”。

史載,“以義例未定,或欲以宋為世紀,遼、金為載記;或以遼立國在宋先,欲以遼、金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後為南宋史,各持論不決故耳。”

明史修了94年,宋史比明史多200萬字,為什麼僅用2年半就修好了?

於是,圍繞“正統”問題展開的爭論自忽必烈時開始,歷經元仁宗、元文宗,一直到元朝末年,幾乎伴隨了整個元代。可算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辯論,其爭論時間之長,爭論之激烈,影響之大,都是空前的。到了後來,元朝統治者見“義例之爭”遲遲沒有結果,而元朝的統治也已經陷入了崩潰的邊緣。為了應付日漸增多的漢人起義,也為了說明自己得國的合法性,元朝決定以修史來證明。同時,他們也迫切地需要從三朝的興亡中找到治亂的辦法。於是,元朝於1343年便制止了“義例之爭”,決定三史同修,即“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於是,三史遂在短期內修纂完成。當然,遼、金、宋三朝滅亡時間距離元朝建國不遠,許多典籍得到很好的保留也是三史如此快速編修完成的原因之一。

明史修了94年,宋史比明史多200萬字,為什麼僅用2年半就修好了?

此外,元朝攻破宋都臨安時,將繳獲的宋朝官修史書派專人護送到了元大都國史院。因為作為一個漢家王朝,宋朝繼承了歷代王朝注重修史的傳統,所以其史書資料極其豐富,不僅有起居注、時政記、日曆和實錄等,還有紀傳體的國史。史載”宋自太祖至寧宗《實錄》,凡三千卷。國史凡六百卷,編年又千餘卷。“而這些史料也是後來元朝人編纂《宋史》的主要材料來源。此外,兩宋時期私人修史之風很盛,再加上私人家傳、筆記等,更加為《宋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來源。同時,元世祖、元仁宗、元文宗時,元朝官員雖然編纂《宋史》失敗,但是這三次修纂卻蒐集了編修《宋史》大體所用的資料。正如趙翼所說,“各朝本有各朝舊史,元世祖時又已編纂成書,至脫脫等已屬第二三次修輯,故易告成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