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上的「張書記」

——記州水利局駐灣村脫貧尖刀班第一書記張瑞臣

通訊員鄭家雲

9月26日,高山之巔的清晨格外寧靜,張瑞臣一大早就披上膠紙騎上了他的半新舊摩托車奔走在崎嶇的山道上。“突突突”的摩托車聲音劃破了這份寧靜,深灣村的村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張書記來了!”

“摩托車”上問民情

2016年,年僅30歲的張瑞臣被州水利水產局派駐到宣恩縣椿木營鄉深灣村擔任駐村幫扶第一書記。為方便工作開展,這年4月,他花3000多塊錢購買了一輛摩托車。從此,這輛摩托車成為他的親密戰友,更成為他駐村幫扶人好幫手。

“深灣村距宣恩縣城90公里,距椿木營鄉政府15公里,村域地形複雜。總面積10.42平方公里,有五臺坪、么棚、深灣、長坪等6個村民小組,共278戶788人,其中貧困戶78戶228人……”張瑞臣騎著這輛摩托車,跑遍了村裡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村裡情況早已爛熟於心。近三年來,他每天騎著摩托車奔忙在鄉村連戶道路上,群眾親切地稱他為摩托車上的“張書記”。

來到深灣村之初,張瑞臣瞭解到村裡底子薄,條件差,貧困程度深,心想,即來之則安之,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第一次進村入戶,他還是被村裡的情況驚到了:山路崎嶇,泥濘不堪;危舊房屋多,交通不暢,農產品變不成錢。飲水困難……更令張瑞臣頭痛的是,深灣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很薄弱。

張瑞臣絲毫沒有退縮。“既然讓我擔任深灣村第一書記,領了脫貧攻堅任務,再難也要衝上去,不然怎麼都對不起全村的父老鄉親,又怎麼對得起黨組織的託付?”張瑞臣看到全村黨員幹部群眾滿懷期待的眼神時,他暗下決心。

駐村近三年來,春夏秋冬,雪雨無阻,張瑞臣騎著摩托車走村串戶,主動上門瞭解民情,宣傳扶貧政策,服務群眾,排解糾紛。只要群眾有事,一個電話,不管有多忙,他都會馬上騎車趕去。那輛摩托車現在行程已超過1萬公里,接近報廢。誰家有幾口人,有沒有勞動力,有沒有殘疾人,有幾個學生,有幾個人的低保,788名群眾的情況他全都瞭如指掌。張瑞臣的“民情日記”詳細記錄了村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難事和怨事及解決的辦法,他真正把群眾的需求放在心上。

“摩托車”上贏信任

以前的深灣村村支兩委紀律性不夠強,存在不嚴格按“四議兩公開”依法行事的情況,部分村民意見很大。張瑞臣通過走村串戶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總結出:“要贏得群眾真正信任,必須從自身班子建設做起。”上任伊始,張瑞臣就帶領全村黨員、幹部、村民代表學習理論政策,學習群眾工作方法等知識。從班子建設入手,以“五個好”抓好支部建設,不斷提升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

張瑞臣深知,村黨支部在群眾中有沒有威信和戰鬥力,關鍵在於支部班子能否團結一致,在處理村務工作上能否做到公平,公開和公正。為搞好支部建設,他每天早出晚歸,去徵求村支“兩委”委員。村民代表和群眾的意見,成立由村民代表組成的群眾評議小組來商討村裡的重大事情,實行陽光操作,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實行村務、黨務、財務三公開,各項工作都能做到民主決策。目前,村“兩委”幹部工作積極,主動好學,真正起到了帶頭作用,深灣村的發展活力進一步顯現。

“摩托車”上謀發展

“要想富,先修路”。為解決村民行路難問題,張瑞臣騎著他的摩托車,連續六個多月往返於鄉村、組、農戶之間,積極爭取道路補短板砂石化項目指標,磨破了嘴,跑斷了腿,終於在近三年的時間內爭到了10條29.7公里村組道路砂石化建設項目。2018年上半年,爭取投入80萬元完成25.4公里連組入戶道路砂石化維修項目,鋪設水管6000米,增加10立方小水池11個,建泵站1個,並通過鄉交通辦和鄉水務中心的檢查驗收。

讓更多的村民富起來是張瑞臣不懈的追求。他深入分析村情,逐戶走訪問計,提出了“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強村思路。為消除群眾顧慮,張瑞臣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駐村脫貧尖刀班為村集體經濟項目投入8萬元建成光伏發電項目,爭取產業扶貧資金43萬元,發展牛膝、白三七等道地中藥材基地430多畝,使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保障。

充分利用金融扶貧政策,為貧困戶發展產業尋找幫扶資金和產業門路。成立了以種養大戶張翠娥為法人代表的嘉禾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有纈草100餘畝,培育了5名種養產業帶頭人,鼓勵更多貧困戶和其他非貧困戶發展種養殖業,並加入到嘉禾種養合作社。為有種養願望而無資金的貧困戶申報政府貼息小額貸款,目前,全村貧困戶申請小額貼息金額16萬元,村級授信額度達189萬元。

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尖刀班爭取投入資金30餘萬元對村部進行整修,新建群眾文化廣場,添置娛樂器材,配置村委會辦公電腦等用品,改善了農家書屋設施;完成危房改造11戶,易地搬遷36戶,為37戶完成了保障性住房建設。

張瑞臣說:“我在深灣村任職的時間不長,但深灣村的群眾卻要在這裡生活一輩子,限時脫貧不是我們的終點,讓深灣村穩定富起來才是長遠的事。”下一步,他計劃引導村民儘快融入到鄉村生態旅遊發展之中,發展旅遊觀光農業,幫助村民就業增收。

腳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澱多少真情。張瑞臣把自己從一個州直正科級幹部變成了一個偏遠高山村莊的村幹部。

多幹實事,多幹好事,多幹有益於群眾,讓群眾滿意的事。張瑞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深灣村結下了人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