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老古董在如皋已經見不到了!(二)

這些老古董在如皋已經見不到了!(二)

鹽義倉 在軍儲倉南(曹家橋西)。清雍正五年(1727年)建。清乾隆二年(1737年)貯谷14400石,由巡鹽御史監督,商人管理,後廢。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就其址建房,設罪犯習藝所,民國初年改地方監。

社倉 在馬神廟後( 原新華書店北)。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貯谷1600石,四鄉各舉社長一人負責管理。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東廂陳敦禮、西廂方俊文、南廂丁履豐、北廂宗厚庵,每人經管倉谷400石。清乾隆五十九年,更換社長,東廂張坤、西廂沙晴軒.南廂程敘倫、北廂陳惺齋。清嘉慶年間廢。

均貯倉 在東水關河北,亦稱東倉。清雍正十年(1732年),知縣彭履仁用地漕銀717.6兩買民房改建,共43間,容2萬石。清乾隆三年(1738年)又貯捐監額谷8000石。清乾隆五十八年修繕。 光緒初廢,其址在今水繪園內。

義穀倉 清光緒五年(1879年), 規定如皋縣應儲谷2萬石,軍儲倉僅容700餘石。清光緒八年,知縣楊在芬,邑紳張如傑、朱柏、嚴景雲報請動支積穀款,購買徐鈺霽峰園部分房屋30餘間,建義穀倉。內設福、祿、壽、喜、財、安、且、吉8號倉舍及曬場。後增建住房、廚房共10間,可儲谷12000餘石,共支錢3885929文。此後,全縣積穀多存此倉,民間稱為積穀倉。民國38年(1949年)春,倉舍及部分存糧為縣糧食局接收,併入泰山糧庫。

泰山糧庫 民國 38年(1949年)3月,縣政府接管如城義穀倉和泰山廟(伏海寺)平房21間,將其改建為糧庫,稱如皋縣糧食局泰山直屬庫,設木板結構倉房8間、囤存倉房8間。此後,縣政府又接受眼光廟、東嶽廟,將房屋劃給縣糧食局泰山直屬庫。至1952年,泰山直屬庫佔地面積1.56公頃,有木板結構倉房49間,容量193萬千克。1960年3月,泰山直屬庫改屬如城人民公社糧管所,更名泰山糧庫。1962年6月,復歸縣糧食局管轄,複稱泰山直屬庫。1966年8月 ,更名縣人民糧庫。1980年9月,再次改屬如城鎮糧管所。1982年 ,複稱泰山糧庫。1985 年,建築面積4679平方米,有基建房式倉4個,容量935萬千克。1992年7月,劃為縣糧食局直屬一庫。2001 年,劃歸如城糧管所。2007年,在舊城改造中拆除。

如皋糧食儲備庫 2008年,由國家投資興建,為大型糧食儲備庫,位於如城鎮邵莊村,庫區西傍如海河,距204國道1千米,北臨鄧園公路,東臨鄧西公路。主要從事糧食購銷經營、倉儲糧食物流業務,隸屬於如皋市糧食局。

庫區佔地總面積8858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1434平方米。建有10幢20個廒間平倉房,6座立筒倉,1座週轉倉,總倉容8萬噸,每個廒間分別設有一套燻蒸內環流裝置;建有300米千噸級內港池碼頭,可容納4艘1000噸級貨船同時裝卸;有2臺固定式吊機和1臺移動式吊機和2萬平方米的碼頭場地;有100噸和30噸級電子汽車衡各一座;配設移動式環流燻蒸機4臺及日處理糧食200噸的烘乾設置;有日加工稻穀400噸的大米生產線2條。綜合大樓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設糧食儲備管理中心、糧食物流結算中心、糧食質量檢測中心、糧油信息監測中心、軍隊糧油供應中心等經營、管理、服務機構。

發佈:阿南文化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