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廢立皇帝獲得難以想像的好處,也爲自己招惹了當世最強的敵人

書接上文,董卓進京看似風光,實則已經把自己置身於危機四伏的處境之中。

為走出困境,董卓選擇了主動出擊:廢立皇帝。

董卓廢立皇帝獲得難以想象的好處,也為自己招惹了當世最強的敵人

表面上看,廢立皇帝是錯誤的選擇,但是不廢立皇帝能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除非董卓決定在洛陽城狠狠撈上一筆,然後率軍退回涼州。

問題是,就算董卓願意這樣幹,他下面的小弟也不會同意。這麼好的機會就擺在他們眼前,怎能不去珍惜呢?

實際上,洛陽的禁軍和呂布的幷州軍之所以願意投效董卓。就是因為他們相信:只要大家團結在一起,就有機會控制整個帝國。

須知,董卓八月二十八進入洛陽城,漢獻帝九月初一就繼位了。這意味著在三天的時間內,董卓不但把洛陽城的禁軍收編完成,更把呂布為代表的幷州軍拉到自己一邊,然後利用剩餘時間把廢立皇帝的準備工作全部完成。

能有這樣的工作效率,自然與董卓優秀的組織領導才能分不開,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相關勢力齊心協力。否則,事情怎麼可能如此順利呢?

董卓廢立皇帝獲得難以想象的好處,也為自己招惹了當世最強的敵人

率領三千士兵,闖入了人生地不熟的洛陽城並迅速站穩腳跟,這已是非常難得之事。而董卓在三天的時間內,更是用廢立皇帝的手法,使得他徹底掌控了整個洛陽城。

面對這種突然而來的勝利,董卓顯然是缺乏太多選擇的。一切顯而易見,如果董卓不敢放手大幹一場,等待他的可能就是曲終人散。

對此,只要看一下丁原的悲慘遭遇就可以得知。既然丁原同志無法代表幷州系的基本利益,那就要被淘汰;如果董卓同志也不能代表洛陽禁軍、幷州系和涼州系的基本利益,同樣也可能被淘汰。

想要爬到時代頂峰,必須懂得順應潮流。

董卓廢立皇帝獲得難以想象的好處,也為自己招惹了當世最強的敵人

表面上看,廢立皇帝只是董卓個人的意願,但事實顯然沒有這麼簡單。因為廢立皇帝絕對是一件大事,董卓在做決定的時候,肯定會召開高層會議反覆討論相關問題。

只是由於古代的原始資料非常少,而且常常是以英雄傳奇的筆法寫出來(為了突出帝王將相的影響力)。所以我們總覺得,古代的高層管理者,在作決定時,都是一個人(或與一兩個親信)在暗室裡做密謀。

但從原始資料極多的近現代史中可以得知,一個集團面對重大選擇的時候,都會反覆召開會議討論的。因為成大事必備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集團內部需要統一意見。

任何一個集團都是由無數人組成,如果集團內部不能對一項決定達成共識,它通常是很難成功的。如果董卓手下的大佬們,都認為廢立皇帝沒有前途,而董卓又不能統一內部意見的話。那董卓敢廢立皇帝,恐怕當時就會變成第二個丁原。

董卓廢立皇帝獲得難以想象的好處,也為自己招惹了當世最強的敵人

對於董卓來說,為什麼敢廢立皇帝呢?

一方面是因為董卓手握重兵。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只要做好這件事,董卓集團就可以佔據理論優勢。

第一、漢靈帝生前,明確表示希望漢獻帝繼位。漢少帝之所以能夠繼位,是何進火併了託孤太監蹇碩和董太后的結果。

第二,漢獻帝雖然比漢少帝小5歲,但是他的智商和情商都明顯高於漢少帝。

董卓廢立皇帝獲得難以想象的好處,也為自己招惹了當世最強的敵人

對於董卓來說,為什麼要廢立皇帝呢?

如果漢少帝在位,何太后作為漢少帝的第一監護人,自然可以凌駕於董卓之上,而且大家自然也會通過支持何太后的方式制約董卓。因為,不論董卓在政府取得多高的職位和地位,從法理上也比漢少帝的第一監護人低一頭。

而廢立皇帝的結果,顯然是讓小皇帝的監護權落到了董卓的手裡。因為漢獻帝的監護人(蹇碩、董太后)早已被何進除掉了。而且在阻止漢獻帝繼位併除掉漢獻帝監護人的時候,那些士大夫集團的主要成員也脫不了干係。在這種背景下,劉協的監護人自然只能由董卓充當。

更主要的是,漢獻帝雖然很聰明,但是他當時只有9歲,還沒到親政的年齡,國家大事自然由監護人一力承擔。董卓就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

在這種背景下,雖然士大夫集團對董卓講了半天皇帝不能隨便換的大道理但這些道理對於董卓來說也就是左耳進右耳出,因為廢立皇帝的風險比起董卓所能獲得的利益而言,完全不值一提。

更主要的是,真要說僵了動起手來,僅在洛陽城的範圍內,士大夫集團並不是董卓的對手。所以大家自然只能同意董卓廢立皇帝。

董卓廢立皇帝獲得難以想象的好處,也為自己招惹了當世最強的敵人

如果董卓不廢立皇帝,帝國中央政府的權力將會這樣分配:士大夫集團處於最上層,董卓軍閥集團處於第二層。這種選擇的好處在於,士大夫集團與軍閥集團的矛盾就不會難以調和。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董卓等人運作好了,就有可能讓士大夫集團接受這種事實。但這樣做的缺點就是,軍閥集團以後與士大夫集團博弈時,籌碼相對比較少。

如果董卓廢立皇帝,帝國中央政府的權力將會換一種分配方式:董卓軍閥集團處於最上層,士大夫集團處於第二層。這樣做的優點是,軍閥集團以後與士大夫集團博弈時,籌碼相對會很多。但是它的缺點就是,這意味著軍閥集團與士大夫集團的矛盾無法調和了。因為士大夫集團是絕不可能接受這種事實的。

類似選擇的優缺點,董卓只要召開一輪高層會議,就可以分析透徹。對於他們而言,當時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他們應該怎麼選擇。而董卓軍閥集團顯然選擇了廢立皇帝,寧願得罪士大夫集團也要佔據帝國最上層。

董卓廢立皇帝獲得難以想象的好處,也為自己招惹了當世最強的敵人

當然了,廢立皇帝成功後。只是邁出了奪取帝國權力的第一步;因為士大夫集團肯定會對此做出還擊的。

士大夫集團都只是一個鬆散且存在眾多分歧的利益集團,所以士大夫集團很難組織起強有力的反擊,反觀董卓軍閥集團則是眾人一心。此消彼長之下,董卓軍閥集團有信心應付隨之而來的反擊。

但令董卓軍閥集團沒有想到的是:士大夫集團所擁有的軍事、政治和經濟資源比他們預想的還要龐大。雖然相關資源無法有效整合,但把這樣龐大的力量推到自己的對立面,鹿死誰手真是難以預測。

於是,就在董卓成功廢立皇帝之後,十八路討董聯軍集結完畢。董卓開始了和士大夫集團相愛相殺的後半生。

董卓廢立皇帝獲得難以想象的好處,也為自己招惹了當世最強的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