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這是屬於一個「人」的江湖,一座「山」的傳奇

崆峒山,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江湖,一座“山”的传奇

在金庸的筆下,拳腳、棍棒、刀劍構築成了一個刀光劍影的武俠世界,這個世界有敢作敢為的“邪教”姑娘,有大愛仁慈的正義兒女,有笑看風雲的高雅之士,也不乏奸詐狡猾的猥瑣小人。江湖故事,英雄兒女,在崆峒、少林、武當、峨嵋、崑崙等武術流派中競放異彩,義薄雲天、俠之大者的氣概令人著迷。

而現實中,正如少林武術功成於少室山,武當太極聞名於武當山一樣,真的有這樣一座山,名為崆峒,是崆峒武術的淵源發展根植的地方,並與道教文化有著密切聯繫,是儒釋道三家文化融合的聖地!

崆峒山,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江湖,一座“山”的传奇

2003年7月26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以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皇城、彈箏峽、塔院和雷聲峰組成的《崆峒山》特種郵票,崆峒山登上了“國家名片”。作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之一,崆峒山有著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等桂冠,山色神秀,氣韻傳奇,呈現著仙、人、自然的和諧統一與鍾靈造化。

崆峒山,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江湖,一座“山”的传奇

崆峒山,道教名山,是自古帝王的問道場所

,也因此成為隴東地區的文化高地。傳說軒轅黃帝在這裡問道廣成子,後秦始皇、漢武帝也都曾慕名登臨。不僅如此,崆峒山也在司馬遷、杜甫、白居易、譚嗣同等眾多文人墨客筆下獲得不少讚譽。

崆峒山,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江湖,一座“山”的传奇

宋人鄭文寶在《蕭關議》中指出“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扼五原”。古代交通不便,六盤道未通之前,隴山南北橫阻,而崆峒地處隴山中段,山川險阻通道一線,是保中原、守關中的重要通道

崆峒山自古就有“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

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灕江神韻。

崆峒山,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江湖,一座“山”的传奇崆峒山,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江湖,一座“山”的传奇

除了悠久的歷史和古樸精巧的人文景觀,崆峒山的自然環境也十分宜人。這裡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絕壁萬仞,奇洞石室遍佈,自然景觀奇險靈秀,有“西鎮奇觀”、“山川雄秀甲於關塞”的美譽。

古老歷史、文化內涵和自然環境的“加持”,崆峒山無疑成為了人文意義上的仙境

北斗星下的仙山

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代漢語詞彙的辭書之祖《爾雅》曾載:"北戴斗極為崆峒",閃耀千年的北斗星辰下,平涼崆峒山矗立。

在崆峒山的中臺之上,立著一塊石碑,石碑碣文為“崆峒武術 威峙西陲”,這是崆峒山第一屆武術節的時候,金庸所題。從中臺四望,天朗氣清,晴空高遠,道家建築和佛家禪寺隱於蔥蘢山峰之間,“北斗星下的仙山”,令人迷戀。

崆峒山,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江湖,一座“山”的传奇

當順著彎曲環繞的山路一直向上,可以看到美麗的紫紅色岩層。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讓這裡的峰巒層翠,每株樹木的生長並不凌厲,而是充滿了與道家文化相一致的空透。山路迴旋如螺,卻又曲徑通幽,步移景換。

站在山端,看到碧潭如洗的彈箏湖。與驕陽下的澄淨不同的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彈箏湖上會傳來陣陣美妙的樂聲,猶如古人彈箏入耳,如歌如訴,動人心扉。而彈箏湖所處的彈箏峽的由來,還有一個激動人心的故事。

崆峒山,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江湖,一座“山”的传奇

據說在北宋慶曆元年,宋軍與西夏軍在今隆德縣北邊的好水鄉進行大戰。西夏軍長期在好水以西駐軍,加之勇猛善戰,一舉打敗了宋軍,一直將宋軍趕入彈箏峽。宋軍損失一萬餘名將士,主帥任福也戰死。看到累累屍體,久戰疲勞的剩餘將士,心情異常沉重。忽然從遠處傳來彈箏之聲,悽幽哀婉,一下子吸引了眾人。在這深山幽谷,誰會在這裡彈箏呢?由於好奇,將士們便順著箏聲尋去,但箏聲又忽然消失了,只聽到流水嘩嘩,水拍巖響。他們剛要離開這裡,那迷人的箏聲又悠然響起。箏聲似娓娓動聽的親人的訴說,像是在安慰將士們悲痛的心。將士們被這婉轉的箏聲所感動,他們決心振作精神,重新策劃,巧勝敵軍。果然,由於戰略得當,將士們又是背水一戰,同仇敵愾,所以奇蹟般地反敗為勝,西夏軍慘敗逃走。

崆峒山,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江湖,一座“山”的传奇

從故事中回到現實,乾淨的天梯通道讓人忍不住回望自己存在於世曾走過的每一條道路,棋盤嶺上似觀望仙人下棋的守望之松,引吭靜臥的鳳凰嶺,巧遇到的道士安靜地清掃樹下的落葉。在這裡,終於遇到內心的自己與久違的寧靜,深藏於心的屬於每個人自己的“道”。

從廣成子隱居崆峒,到皇帝問道廣成子,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到司馬遷、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等人留下大量與崆峒有關的詩詞華章和碑碣銘文,毓秀山色間若隱若現的道家建築和佛家禪寺,每一處都藏著大隱於市的智慧和華彩!

崆峒山,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江湖,一座“山”的传奇

在崆峒山,最不能錯過的一個點便是“黃帝問道”。

傳說,被譽為道家先祖的廣成子授道於皇帝,軒轅黃帝為問道而一路跪上崆峒山,導致膝蓋破傷流血,讓山路上的砂石都染上血色,被稱為“血兒石”。前者集中國文化思想之大成,後者為求道心誠堅持,終有所成。從崆峒山東望,一路關心黃帝安危、追隨黃帝行蹤的臣民們辛苦壘砌起的望駕山上,似乎還能看見關心黃帝的臣子、妃嬪、平民們。當時,臣子們造山的情誼和堅持感動了天上神仙,二郎神還曾助力他們,協助背石和造山,造山剩下的石頭被扔在山下河畔,人稱“二郎石”。如今,妃嬪們當年洗漱使得河水因為胭脂水粉而成為粉色的胭脂河,仍然流動不息,這條美麗的河,河畔旁,常常落英繽紛,雲霞璀璨。

崆峒山,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江湖,一座“山”的传奇

山色綿延 文化連覺

一座山的連綿,更是一個流派、一段歷史、一種文明的傳承。

從山名開始說起。當部族融合發展並消亡後,中心區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專用指山。從唐代李白、杜甫,至明代呂大器,至清代林則徐詩中所提到的崆峒,都可以大體看出是在指一個大的區域,這一區域的大致範圍為東起河南汝陽,西至甘肅河西。而中心區平涼,則可能就是商周時期十大部族中空同族的居息地。

崆峒山,这是属于一个“人”的江湖,一座“山”的传奇

崆峒,除過部落所在地外,有說法指出,崆峒山的命名與其道家文化和山貌特點有關。其一是指,因崆峒山為道教勝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的含義而命名;其二則為,崆峒山上的洞穴很多,有著空洞的意思。身處其中,才明白箇中含義。

而崆峒山的由來與兩位道家大家有著重要聯繫,傳說,廣成子曾修道於崑崙,後覺崑崙仙氣有餘而靈氣不足,又聞女媧造崆峒,便雲遊到此。1200年後,修成至道,並用“翻天印”將崆峒與諸山相連,使崆峒既保持了北方的雄偉險峻,又兼容了南方的鐘靈毓秀。後赤松子駕鶴西行,見此山天經雖連,卻地脈未通,便作法打通地脈。天連地通,使水有源而九曲流暢,山有根而百草傳芳。

站在崆峒山上,目力所及,歷史以一種慈悲的柔和姿態,撫摸過這裡的每一寸土地,亙古不變。

整理於:《西北旅遊》雜誌2015-6期、地道風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