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都錯了,真正的崆峒山應該在天津的薊州,現在的府君山

府君山古時稱為崆峒山,後因明朝崔福君在該山修道成功而更名為府君山。看到“崆峒山”三個字,你馬上想到的肯定是武俠片中的崆峒派吧,難道大名鼎鼎的崆峒派創始於古時的薊州?自然不是。其實,全國各地有崆峒山八、九處之多。記住這一點,它對本篇的論證非常重要哦!

其實我們都錯了,真正的崆峒山應該在天津的薊州,現在的府君山

薊州的崆峒山同樣有著深厚的道家文化淵源。明嘉靖《薊州志》載:“崆峒山在城北五里,一名翁同,舊傳廣成子居於上,黃帝嘗問道焉。今人呼為府君山,以有崔府君廟故名”。

這裡是廣成子修道、成道的地方。廣成子是誰?上古時期的道教人物,華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曾多次在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作為黃帝的老師,廣成子也被認為是道教的始祖。黃帝就無需介紹了,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啊。

其實我們都錯了,真正的崆峒山應該在天津的薊州,現在的府君山

清代道光年間《薊州志》裡附有的《崆峒山圖》,清晰地標明瞭廣成子殿的位置。

《莊子·在宥》講:黃帝在當上天子第十九年,去崆峒山拜見廣成子,求治國修身之道。然而他第一次碰了壁,受到了廣成子的譏諷。黃帝感到非常慚愧,回去後,捐棄天下,築就一間別室,閒居默想了三個月之後,再去求見廣成子才得以接見。

然而過去史學界一般都以司馬遷《史記》中的寥寥數語(西至於空桐,登雞頭)作為定論,認為甘肅平涼的崆峒山就是黃帝問道之所。據查,全國各地有崆峒山八、九處之多。其中,甘肅3處,河南2處,四川、江西、寧夏、天津薊縣各1處,尤以甘肅省平涼市的崆峒山最為著名。我們粗略計算一下,黃帝都城“涿鹿之阿”(今河北省涿鹿縣)離薊縣不足 200公里,而離甘肅平涼直線距離在2000 公里以上,且還隔著太行、呂梁等眾多山脈以及黃河、汾水、渭水等天險,從前車馬慢,在當時環境惡劣、交通極為落後的情況下,黃帝怎能在三個月內輕易兩度遠涉甘肅平涼呢?

其實我們都錯了,真正的崆峒山應該在天津的薊州,現在的府君山

《光緒順天府志》還記載:“薊縣有笄頭山(過去薊縣城北的漁山則狀如臥魚又恰似髮簪故有笄頭山之名);空同、笄頭(與雞頭音同)相去不遠”,符合《史記》所講黃帝西到空同登雞頭之說。

明代史學家孫承澤所著的《天府廣記》載:“薊州東北有崆峒山,問道廣成子處。”康熙寵臣朱彝尊非常贊同孫承澤的說法,在《日下舊聞》中,他對黃帝問道甘肅崆峒山之說,提出了質疑。文中提出:“然稽之爾雅,北戴斗極為空桐,空桐之人武司馬彪注《莊子》亦云: ‘空桐當鬥之山。則空桐宜在北矣。 ’且問道之文載於《莊子》,其初往見廣成子,謂帝不足以語至道,退而築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復往要之。當日帝邑於涿鹿之阿,去薊甚邇,故不難復要之。”

其實我們都錯了,真正的崆峒山應該在天津的薊州,現在的府君山

清華大學任重遠教授經過數年的考證研究認為:北方燕山一帶是黃帝活動中心,並著作了《遷安黃帝古都》一書(遷安位於薊縣東120公里處,暗合《史記》“西至於空桐,登雞頭”之說。)該書對甲骨文《小屯·乙編·7171正片》進行了破譯,此片記載了“黃帝在幽州無終山中習武練斧”的史實。任重遠教授還對郭沫若編纂的《卜辭通纂·天象·第四三一片》進行了重新詮釋。此片明確寫道“黃帝在無終山中的空同山上問道於廣成子”。同時,此片還記載:商代之王,在北京平谷南 10裡氣鼓山(薊州溶洞)第一次冒出氣後第十一日(甲日),在黃帝問道廣成子之處(薊縣崆峒山),用“帝牛(洗滌三個月的牛)”祭祀“甲”名為首的十位先祖。甲骨文,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文字。殷商甲骨文記述的黃帝在無終山舞斧、問道的史實最為真實可信。這為黃帝活動區域及問道之所提供了最為可靠的證據。

薊縣,古為無終子國,今日的縣城就是當時國都所在地,這已為史學界所公認。薊縣區域內的燕山餘脈古代曾統稱為無終山。黃帝死後就葬在了薊縣鄰縣平谷縣的魚子山(橋山)上(陝西省的黃帝陵是衣冠冢),漢代的百姓在山下建有軒轅臺(即軒轅廟)祭祀。唐朝大詩人李白在遊歷北方時曾有《拜軒轅臺》詩:“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飄落軒轅臺。 ”明嘉靖,清康熙、道光,民國時期的《薊州志》和《欽定盤山志》等均對此山有詳細著述,並都有黃帝登此山問道於廣成子的記載。《太平寰宇記》、《名勝志》、《光緒順天府志》、《天府廣記》、《畿輔通志》、《日下舊聞考》、《神仙通鑑》等志書也都肯定了《薊州志》關於黃帝問道崆峒山(府君山)的說法。

總而言之,諸多史料證實了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曾在崆峒山(今府君山)向廣成子問道、修道的史實。

其實我們都錯了,真正的崆峒山應該在天津的薊州,現在的府君山

府君山(崆峒山)自古以來就是靈山福地,從薊州明、清以至民國各種版本的“州志”“縣誌”中還有大量的崆峒山與薊州城的“風水”記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