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崆峒山的這裡頓覺開闊輕鬆,產生別有天地之感

崆峒山的中臺位於全山中心地帶,是全山面積最大的平坦臺階地。

遊人至此,頓覺開闊、 輕鬆,產生別有天地之感。

來到崆峒山的這裡頓覺開闊輕鬆,產生別有天地之感

中臺

下階臺地與南臺相接,有紫霄宮可供遊覽。中階臺地,赫然入目者為三皇樓 (亦稱一天門)。

位於東隅的飛昇宮, 系1997年陳鐸、李宗旭主持重建,為古建三轉五式,面積75平方米,祀無量祖師。

在上階臺地上,綠蔭掩映處聳立著凌空塔及金碧輝煌的佛教寺院。從而在整體上構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且恢弘疏朗的特點。

上層階地高聳著凌空塔。塔為閣樓式磚塔,塔身疊為七級八角,高32米,底座周長32米。

塔內原有木梯供人登覽,每層的8個面均有門式裝飾,其中各層開窗,供遊人登 臨眺望;每層頂飾以飛簷,系掛銅鈴,遇風則叮咚作響,與大自然之天籟相諧;

來到崆峒山的這裡頓覺開闊輕鬆,產生別有天地之感

法輪寺

層簷稜柱上浮雕佛教人物,形神各異,或伏虎或擒龍,或慈藹平和或怒目而視,或凝神穩坐或飄然欲飛。

塔初建於北宋仁宗年間,明代萬曆十三年再次修葺。1981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崆峒山中臺法輪寺與凌空塔相鄰的宏偉建築群乃法輪禪寺,初創於唐代,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刻陀羅尼 經幢立於寺中1965年毀為廢 墟,僅存石經幢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在香港及內地法師、居士大力資助 下,由妙林法師主持於 1993年 動工修復,1999年6月告竣。其佈局為3大間,門楣有趙樸初題寫 “法輪寺”三字。

面南供有白彩精塑 彌勒佛;面北祀彩塑護法韋馱,左右祀四大天王。山門脊上正中飾以4層精雕寶塔,兩側飾梅鹿。東西偏門上皆覆屋脊形護簷,稱天王殿。

步入寺院,迎面坐落大雄寶殿,其臺基厚重沉穩,托起殿式仿古的 “五轉七”建築。

殿內面南祀高大彩繪三世佛,背後面北正中奉觀音菩薩, 旁雕金童、龍女,兩側角祀普賢、文殊佛像;底部有十八羅漢像;壁間浮雕53參佛 (指童子、龍女參拜 53位佛),均具動勢,神采奕奕,惟妙惟肖。整座大殿,美輪美奐。

與大雄寶殿相配套的還有地藏殿、禪堂、法華經堂、齋堂、客堂、功德堂、報恩堂、 西皈堂、雲水堂、寮房 (僧舍)、居士樓、鐘樓、鼓樓等建築,可與絕頂皇城建築群媲美。

來到崆峒山的這裡頓覺開闊輕鬆,產生別有天地之感

中臺佛堂

中臺早在唐初即闢為佛門修煉之地。歷代均有建築,但可考者,有唐時的真乘寺, 亦稱明慧禪院,宋改稱滹沱寺,明萬曆二年闢為十方院,天啟二年重修後仍名真乘寺,俗稱大寺。

1964年寺院悉被拆除,今法輪寺即建於此。真乘寺兩側, 明代天啟二年曾另築十方院,今廢為停車場。真乘寺東側曾有藏經樓,先後藏有兩萬餘冊典籍,現僅存明代神宗敕命保護經卷殘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