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崆峒山的这里顿觉开阔轻松,产生别有天地之感

崆峒山的中台位于全山中心地带,是全山面积最大的平坦台阶地。

游人至此,顿觉开阔、 轻松,产生别有天地之感。

来到崆峒山的这里顿觉开阔轻松,产生别有天地之感

中台

下阶台地与南台相接,有紫霄宫可供游览。中阶台地,赫然入目者为三皇楼 (亦称一天门)。

位于东隅的飞升宫, 系1997年陈铎、李宗旭主持重建,为古建三转五式,面积75平方米,祀无量祖师。

在上阶台地上,绿荫掩映处耸立着凌空塔及金碧辉煌的佛教寺院。从而在整体上构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且恢弘疏朗的特点。

上层阶地高耸着凌空塔。塔为阁楼式砖塔,塔身叠为七级八角,高32米,底座周长32米。

塔内原有木梯供人登览,每层的8个面均有门式装饰,其中各层开窗,供游人登 临眺望;每层顶饰以飞檐,系挂铜铃,遇风则叮咚作响,与大自然之天籁相谐;

来到崆峒山的这里顿觉开阔轻松,产生别有天地之感

法轮寺

层檐棱柱上浮雕佛教人物,形神各异,或伏虎或擒龙,或慈蔼平和或怒目而视,或凝神稳坐或飘然欲飞。

塔初建于北宋仁宗年间,明代万历十三年再次修葺。1981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崆峒山中台法轮寺与凌空塔相邻的宏伟建筑群乃法轮禅寺,初创于唐代,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刻陀罗尼 经幢立于寺中1965年毁为废 墟,仅存石经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在香港及内地法师、居士大力资助 下,由妙林法师主持于 1993年 动工修复,1999年6月告竣。其布局为3大间,门楣有赵朴初题写 “法轮寺”三字。

面南供有白彩精塑 弥勒佛;面北祀彩塑护法韦驮,左右祀四大天王。山门脊上正中饰以4层精雕宝塔,两侧饰梅鹿。东西偏门上皆覆屋脊形护檐,称天王殿。

步入寺院,迎面坐落大雄宝殿,其台基厚重沉稳,托起殿式仿古的 “五转七”建筑。

殿内面南祀高大彩绘三世佛,背后面北正中奉观音菩萨, 旁雕金童、龙女,两侧角祀普贤、文殊佛像;底部有十八罗汉像;壁间浮雕53参佛 (指童子、龙女参拜 53位佛),均具动势,神采奕奕,惟妙惟肖。整座大殿,美轮美奂。

与大雄宝殿相配套的还有地藏殿、禅堂、法华经堂、斋堂、客堂、功德堂、报恩堂、 西皈堂、云水堂、寮房 (僧舍)、居士楼、钟楼、鼓楼等建筑,可与绝顶皇城建筑群媲美。

来到崆峒山的这里顿觉开阔轻松,产生别有天地之感

中台佛堂

中台早在唐初即辟为佛门修炼之地。历代均有建筑,但可考者,有唐时的真乘寺, 亦称明慧禅院,宋改称滹沱寺,明万历二年辟为十方院,天启二年重修后仍名真乘寺,俗称大寺。

1964年寺院悉被拆除,今法轮寺即建于此。真乘寺两侧, 明代天启二年曾另筑十方院,今废为停车场。真乘寺东侧曾有藏经楼,先后藏有两万余册典籍,现仅存明代神宗敕命保护经卷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