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下崆峒寺 遙望兩水交匯贛州城

崆峒山下崆峒寺 遙望兩水交匯贛州城

——初秋喜登崆峒山隨筆

曾祥裕 曾海亮

2018年8月21曰下午,雨後陽光燦爛,我與贛州正元堂劉總一起陪同贛州市佛教名勝永昌寺主持繼德法師等人,登上贛州市城郊最高峰崆峒山。

崆峒山下崆峒寺 遙望兩水交匯贛州城


崆峒山是贛州的主峰,又叫峰山。

蘇軾虔州詩文之二——虔州八境圖八首並序中詩讚山崆峒山(峰山):

峰山回峰亂嶂鬱參差,雲外高人世得知。誰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詩。

古人國朝黃世成遊崆峒山記略:贛城南望,鬱然蒼秀者,為崆峒山。一峰高矗而峭拔者,為寶蓋峰。與寶蓋峰相聯絡者,為玉屏、為席帽、為金標、為丫髻、為仰屏諸山。總名之曰崆峒。……崇山蔽天,水聲潺潺不絕,飛瀑奔流瀠石上。……寺面寶蓋,蔥翠入戶,砌下寶鏡池,清瑩可愛。縣令張照乘榜其門日“山崆峒寶蓮寺”。寺後玉屏二峰迴合,右為席帽、金標,山坳可視城中,二水分流如帶。”

我們驅車從峰山北線上山,途經雙橋村,山道之逶迤,沿溪谷而側行,七轉八拐,車從右側山路缺口一簡易木頭山門馳入,豁然開朗,只見巍巍崆峒山寶蓋峰,挺秀在藍天白雲下,群山環抱之中一蓮花盆地,荒野之中殘留舊崆峒寺基石。

我一個人走至山崗下,回看舊崆峒寺所依之龍脈乃崆峒山支脈,坤方發脈,蜿蜒至起金星開屏,寺依金星峰中脈而建,坐穴為子兼癸。

往前望去,朝應峰也為金元寶形。古寺左右護砂交集,水從巽方流。山下有水塘,水質清澈。

崆峒山下崆峒寺 遙望兩水交匯贛州城


我對繼德說,風水名山一佳穴,崆峒山下崆峒寺。從雙峰交匯口可遠望贛州城,在章貢兩江環抱之中。

據繼德法師說,崆峒寺風水好,此話不虛,民間早就流傳“先有崆峒寺,後有贛州市”,這讓我想起考察北京城郊潭拓寺,流傳“先有潭拓寺,後有北京城。”這種民諺無非是說明古寺歷史悠久,佔有一方風水寶地。

說崆峒寺乃位於贛州風水山之佳穴,一點不錯。崆峒山是贛州祖山,風水之根基。在明清時期,贛州城區內的文廟、鬱孤臺、八境臺的中軸線都是正對峰山主峰寶蓋峰,與城北的三陽山形成了“崆峒峙其前,三陽枕其後”的贛州城區域景觀態勢。

現在,城市房地產開發的不少樓房和官府建築的中軸線也是朝向崆峒山。

天下名山僧佔多。崆峒寺是贛南最早興建的佛寺之一,據考證乃隋唐之建,歷代名士墨客在此題壁贊和者無數,被堪輿家稱為“寺廟形的堪輿佳作”,宋代包拯等名人雅士曾遊學於此。

但滄桑鉅變,崆峒寺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蕩然無存,只殘留地基。信眾呼喚多年恢復崆峒寺。

時來運轉,枯木逢春。繼德法師發宏願,勞心勞心建起永昌寺之後再上崆峒山,心裝恢復崆峒寺藍圖,以此再立新功,弦法濟民,造福一方。

崆峒山下崆峒寺 遙望兩水交匯贛州城

我們翹首以盼,崆峒山早日打造成市民休閒健身的後花園,讓市民置身在贛州城之綠色肺葉享受綠色生態之美,同時呼喚政府有關部門順應民心,早曰扶持佛教界重建崆峒寺,讓千年古剎禪音飄揚,愉悅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