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十分崇拜諸葛亮

李光耀十分崇拜諸葛亮
張青
1990年11月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新加坡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成為新中國駐新加坡首任大使。
1993年,楊文昌接任張青職務,張青改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越南大使。
張青擔任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期間,在李光
耀辦公室與其進行交流。張青家人供圖

昨天,京華時報記者來到中國駐新加坡首任大使張青家中,客廳的書架上擺放著張青擔任大使期間與中外領導人的合影。

82歲高齡的張青近年來身體抱恙,不方便交談,他的愛人楊女士向記者提供了張青退休後撰寫的《出使新加坡》一書,記者從中還原其與李光耀交往的點滴回憶。

首次接觸

和藹可親平易近人

1988年9月,李光耀第四次訪問中國。其間,李光耀率領的龐大代表團開始對四川、雲南、廣東訪問,張青全程陪同。

“這是我第一次親自接觸、認識李光耀。我感到他年齡雖大,頭髮發白,但身體很健壯,頭腦清晰,思維敏銳。”張青說,從外表看上去,他嚴肅端莊,默默無語。和他結識之後,感到他和藹可親,容易接觸。

李光耀生活習慣很好,不吸菸,也不喜歡喝酒,每天早晨都到院外跑步。李光耀在釣魚臺國賓館下榻期間,每天早晨都可在叢林小溪的花徑中看到他的身影。

不坐滑竿步上峨眉

“我要把它背下來,記在心中,永久留念。”那時,李光耀和他夫人、女兒已去過中國不少地方,他們希望再走訪一些未曾去過的地方,看看中國的大好河山、文化古蹟。

“根據他的要求,我們安排去四川和雲南。”張青說,在成都,安排他們遊覽氣勢壯麗的峨眉山,還準備了滑竿抬李光耀和夫人上山,但他們堅持不坐,只慢慢步行,爬到山頂。後來又參觀了具有文化和歷史價值的武侯祠。諸葛亮是李光耀十分崇拜的歷史人物,他對諸葛亮的政治思想和軍事戰略很感興趣。武侯祠大門外

有兩根立柱,兩邊有一副對聯,導遊小姐用中文對這幅對聯作了解說,李光耀默默唸了幾遍,對其哲理含義很欣賞。他說:“這副對聯很有意義,可惜我不能把這樣精彩的詩詞翻譯成英文,我要把它背下來,記在心中,永久留念,體會它的深刻含義。”

出使拜會

辭任總理布鞋接見

張青回憶,新加坡同中國有著傳統的親緣關係,兩國人民有著特殊感情,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視同中國的關係,1990年,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他被任命為中國第一任駐新加坡大使,“我提名拜會的官員,對方很快就做了安排,首先接受我拜會的是李光耀先生,就在我到任前幾天,他正式將總理職務移交給吳作棟,他被任命為‘總理公署高級部長’”。

當張青乘車到達總統府辦公大樓時,李光耀的秘書在門口迎接。“我走進李光耀的辦公室,見他已不是西裝革履,而是穿著一件淺灰色絲綢夾克,腳穿布鞋,面帶微笑,和藹可親。”張青說,“他見面握手時,我首先轉達了中國領導人對他的問候,並表達了希望李先生對我的工作給予幫助和支持。”那時,李光耀說:“我在一般社交活動中,說話可用華語,但要談一些重要問題,還得用英文,以便表達得更清楚確切。”之後他們就兩國關係交流了看法。

張青在回憶錄中寫到,當問及李光耀辭去總理職務後生活是否輕鬆一些時,他說:“這件事我早有準備,人老了,必然要把重任交給下一代。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存在代溝,不易接近,換上一代年輕人做領導,他們同人民的關係或許更密切,這對國家有好處。”

■點滴瞬間

新華社記者朱昌都:

他與媒體打交道秉持實用主義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這是新華社記者朱昌都駐新加坡的最後一段時光。新加坡出現“非典”病例後,一時人心惶惶。衛生部長每晚8時在一家專門收治“非典”病例的醫院召開新聞發佈會,探視“非典”病人。新加坡疫情防控機制舉世矚目。

朱昌都說,衛生部長和大多數高級官員都是李光耀培養的“學生”。嚴師出高徒,老師優秀,學生自然不差。李光耀對手下官員一貫高標準嚴要求,不論“精英治理”模式如何遭人詬病,李光耀一直以身作則,遴選優才,不忘底層。

記憶中,李光耀步履稍顯蹣跚,一頭疏朗白髮,聲調不高而氣場強大,有時讓人“又敬又怕”。可每當他出現,民眾掌聲震天,給他戴滿花環。很多新加坡人告訴朱昌都:“新加坡不能沒有李光耀。”

朱昌都觀察,李光耀與國外媒體打交道時秉持實用主義思維,一方面敢和外媒一些不利報道針鋒相對甚至對簿公堂,一方面又希望利用外媒傳遞聲音擴大影響。他通常只接受西方知名記者專訪,但在上世紀90年代,為發展對華關係曾主動邀請新華社記者採訪。

不少中國代表團到訪,受到李光耀和新加坡方面熱情接待。朱昌都說,李光耀瞭解中國,釋放善意,但並非一些人口中的“親華派”,他所思所想仍是新加坡的國家利益。

朱昌都感嘆,如果沒有李光耀,新加坡確實不可能從昔日的彈丸小國成為今日的東南亞強國。不論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折衝樽俎,還是在國內推行法治、肅清吏治,李光耀孜孜不倦畢其一生,“最終都為了維護國家利益”。

■話裡話外

意志與自信決定民族命運

李光耀善言辭,好辯論。他執政數十年間,許多話語被新加坡人記錄在心。今天看來,也許並非句句有理,但在當時的時境中,這些話,或能迴天,或能服人,或能平事,或扭轉時局。【淚語】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曾經力主獅城併入馬來西亞的李光耀在公眾面前潸然淚下,表情苦楚。他說:“20年前立志當律師,只為謀得成就感和優厚生活,做夢也沒想到學成20年後,竟然必須為200萬人的命運負起責任。”【挑戰】

在李光耀看來,一個民族的命運取決於其意志力和自信心。“自認無法克服挑戰的民族註定失敗。”正是這份強大的民族信念讓一個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的島國成為如今擁有世界地位的經濟強國。【小國】

李光耀說:“我們要同所有鄰國建立友好關係。但是要建立實際有效的睦鄰關係,先得把話說清楚:‘我們家裡要買什麼傢俱和要怎麼擺設,一概由我們自己做主。’”外部大國可能決定東南亞小國的命運,只有接受這一前提,才能更好地推行均勢戰略,讓新加坡在大國競爭與制衡中獲得自身利益最大化。

本版據新華社京華時報記者潘珊菊

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