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不是有個性,會「傾聽」的孩子才會獨立思考

“聽話”並不意味著無條件順從,而應該是培養孩子的傾聽的能力,這對孩子的學習和社交能力至關重要。傾聽和獨立思考相結合,才能促使孩子成為一個有社會規範的獨立個體。

1

以前,父母都希望孩子聽話,覺得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現在很多老一輩的人依然這麼想。

後來,受到媒體宣揚的“自由”“快樂”等影響,父母覺得要求孩子聽話,就是抹殺孩子的個性。於是,他們把孩子成長中的一些問題,比如沒有主見、沒有見解、沒有獨立性等都歸因於要求孩子聽話。

“聽話”不好,那麼,什麼才是好呢?很多人秉承“非此即彼”的思路,他們很自然地認為,“聽話”不好,那麼聽話的反面“不聽話”就應該是好的。

於是,他們走向另一個極端,縱容孩子,認為孩子不聽話、沒禮貌、不守規則就是孩子個性的體現,要保護他們的“天性”,而最後的結果往往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莉莉是一個伶牙俐齒的小蘿莉,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她總是不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不顧別人的感受,打斷別人說話。莉莉的爸爸媽媽認為這是孩子聰明的表現,所以就給予鼓勵或默許的態度。

現在莉莉4歲了,爸爸媽媽發現她越來越不懂禮貌,幼兒園老師反映莉莉上課不認真聽講,經常打斷老師和小朋友的話,還愛做一些與活動主題無關的小動作。

一些父母要求孩子“聽話”,其含義是,要求孩子無條件順從,這樣的“聽話”是我們所反對的。

這樣做的後果是,有些孩子大了確實會沒有主見、獨立性差,但也有些孩子大了更加叛逆,特別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過,如果認為孩子“不聽話”就能避免這些問題,那就是矯枉過正了。

無條件順從的“聽話”對孩子的發展不利,但是,它的對立面不是“不聽話”,而是獨立思考。“不聽話”是矯枉過正的做法。為了培養孩子有主見、不盲從、獨立、有個性,需要幫助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兒童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希望兒童無條件順從,但是,我們必須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

2

美國康涅迪格大學心理學博士、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陳忻在《養育的選擇》一書中指出:

“傾聽”對孩子的學習和人際交往很重要。

傾聽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既和學習有關,有何人際交往有關。傾聽的含義是,聽得到、聽得懂別人的講話。

教育部編寫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上清晰列明瞭對“傾聽”這種能力的要求。

該指南明確要求“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在第二章“語言”中列的第一個分項就是“傾聽與表達”,第一個目標就是:認真聽並能聽懂常用語言。可見傾聽與表達是幼兒語言發展中的重要性。

目標1 認真聽並能聽懂常用語言

3~4歲

4~5歲

5~6歲

1.別人對自己說話時能注意聽並做出回應。

2.能聽懂日常會話。

1.在群體中能有意識地聽與自己有關的信息。

2.能結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語氣、語調所表達的不同意思。

3.方言地區和少數民族幼兒能基本聽懂普通話。

1.在集體中能注意聽老師或其他人講話。

2.聽不懂或有疑問時能主動提問。

3.能結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設等相對複雜的句子。

3

傾聽能力和學習能力密切相關。

做父母的,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當孩子還是小寶寶時,我們會注意說話放慢語速,和他們對視,這樣他們能夠更容易聽到父母的話,並加以理解,在和寶寶講話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培養他們的傾聽能力、注意力、大腦加工能力和記憶能力。

當我們對寶寶介紹一種東西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是指著這種東西,說出它的名字。這時寶寶會順著我們的手指把注意力轉移到這件東西上面,然後把聲音和東西聯繫起來。

這些聽覺和視覺信息進入大腦後,就會在工作記憶裡進行加工、整合,最後輸送到長期記憶裡。

不聽話不是有個性,會“傾聽”的孩子才會獨立思考

父母應當經常耐心地和寶寶交流、做遊戲,並且傾聽他們說話,給予適當的回應。

等到孩子上幼兒園,會注意聽老師的話,並有效地利用、加工聽覺信息。

例如,老師說,小朋友們,現在放下手裡的小剪刀,大家排隊去洗手。有的孩子聽到後馬上能理解並執行,而有的孩子卻“聽而不覺”。

這些孩子往往被老師抱怨有行為問題及學業問題,部分原因是他們缺乏傾聽能力,對聽覺信息不敏感,無法注意聽別人講話,即使聽到了也不理解。

傾聽這個能力需要練習。從小沒有得到練習的孩子,上學的時候,他們沒有意識去聽別人講話,聽不到或者聽不懂,不能很好地在工作記憶力加工聽覺信息,這讓他們喪失了很重要的學習途徑。

4

傾聽有助於孩子社交技能的發展。

傾聽是理解他人意圖、情緒的一個重要手段。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在《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中說:缺乏傾聽能力,是很多衝突的根源。

舉個例子,比如哥哥對妹妹揮揮拳頭,說:你再亂翻我的東西,我就要打你了。

妹妹立刻哭哭啼啼,跑去向媽媽告狀:媽媽,媽媽,哥哥要打我!

然後媽媽就跑去教育哥哥:你是做哥哥的,要愛護妹妹知道嗎?

哥哥說的“打”,明明是有前提條件的。可是,妹妹卻忽略了這個前提條件,只提取了“打”這一個信息。

而這位媽媽呢,也不是一個善於傾聽的媽媽,她沒有了解完整的信息,直接就來批評、教育哥哥。

這樣一種傾聽方式和教育方式,就很容易導致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而良好的傾聽能力就能夠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取完整的信息,從而避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不聽話不是有個性,會“傾聽”的孩子才會獨立思考

在一些社會情境下,瞭解別人的意圖也很重要,別人說的哪些話是善意的,哪些話不是善意的,對不同的話,不同的意圖,孩子也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去溝通。這些都是在逐步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傾聽並不等於盲目順從。會傾聽的孩子,可以利用聽覺獲得信息,這是一個重要的信息獲得來源,然後用自己的大腦來加工信息,做出判斷和反應。

不會傾聽的孩子不見得一定有主見。有些根本不傾聽的孩子,他們的消息來源少了聽覺這個途徑,尤其是上學期間,在課堂上,聽覺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通道。

還有的孩子懶於用自己的大腦來加工信息,他們要麼順從父母,要麼根本就不聽。這些情況都無助於兒童的健康發展。

《史記》中也說:“言能聽,道乃進”。顯然,學會傾聽才能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