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國博大火毀滅千萬文物,令全世界爲之心痛|新京報快評

原標題:巴西國博大火毀滅千萬文物,令全世界為之心痛 | 新京報快評

這些藏品承載著南美這片土地上曾經的輝煌與文明,如今灰飛煙滅、無可挽回。

文 | 沐瑾

當地時間9月2日晚,位於里約熱內盧的巴西國家博物館突發大火,這座擁有200多年曆史,逾2000萬件館藏作品的國家博物館瞬間面目全非,僅有10%的館藏得以倖存,包括隕石、礦石和部分陶藝收藏等。這對所有巴西人來說都是悲傷的一天。

據瞭解,巴西國家博物館成立於1818年,由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創立,命名“皇家博物館”。博物館建立之初旨在促進巴西科學研究,後19世紀歐洲最偉大的博物學家為皇家博物館貢獻了諸多藏品,19世紀末博物館開始涉足人類學、古生物學和考古學等新的領域。

巴西國家博物館現收藏有逾2000萬件巴西及南美地區相關的動物學、民族學、考古學、植物學等方面的珍貴資料。藏品分為古埃及時代、地中海文明、前哥倫布時代與巴西考古四大部分。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隕石——渥拉斯頓環形山隕石,SAHI的第一塊石碑,美洲最古老的骨骼等眾多珍貴稀有藏品。

巴西國博大火毀滅千萬文物,令全世界為之心痛|新京報快評

▲SAHI的第一塊石碑。 約公元前1991年-公元前1668年。

這些藏品承載著南美這片土地上曾經的輝煌與文明,如今灰飛煙滅、無法挽回。而讓人們尤為心痛的是,造成這場災難的,很可能並非“天災”而是人禍。

據巴西文化部長Sergio Leitao透露,這場大火可能是由電路短路或自制的紙質熱氣球(paper hot air ballon,類似孔明燈)降落在屋頂上引起的。

而之所以造成這種嚴重損失的原因還在於博物館並沒有安裝現代滅火設備。里約熱內盧消防隊指揮官羅伯託·羅巴迪稱,當消防員趕到時,大樓外的消防栓已經乾涸,他們不得不轉向附近的一個湖泊和油罐車取水。

巴西國家博物館副館長Luiz Duarte也提到,博物館資金的長期短缺,並未得到過相關部門足夠的支持。

資金短缺、設施陳舊、安保不足——某種程度上,這個存滿了“無價之寶”的博物館並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再加上這幢古老的建築有許多易燃材料,包括大量木質樓梯、文件、檔案等,使得火災一發不可收拾。

巴西國博大火毀滅千萬文物,令全世界為之心痛|新京報快評

▲火災現場。 圖/新華社

文物公藏,未必是好事,正所謂多藏厚亡。文物公藏不當造成文物遭受損害的現象國內外均有發生,而歸根究底發生的原因則緣於文物保護本身需要大量的經費,但是,由於文物保護工作本身的性質,使得文物保護難以直接創造顯著的經濟利潤,因此相關部門對文物保護工作不夠熱心,更不願給予足夠的財政支持。

這也就導致了在全球範圍內,還有很多博物館基礎設施陳舊,不僅達不到防潮、防蟲、防火的基本要求,如若發生緊急情況甚至措手不及、無力應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文物被破壞。

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不可計數的文物,但由於世代更替,能夠倖存下來不及萬分之一。這些珍貴的文物或許不能用“投資-回報”的簡單算式來計算,但是它們卻是人類文明發展一路走來留下的珍貴足跡,它們的脆弱和不可再生性,要求我們動用最先進、最專業的保護措施。而這,既需要資金支撐,也需要科學管理。

首先要做好風險管理,文物面臨著來自自然和人為的多方面因素威脅,因此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存在諸多挑戰,必須做好風險管理工作,要認真進行風險預測和風險分析,從而有效應對各種突發事件。

另外文保工作不能只靠“輸血”,也需要想方設法“造血”。在政府資金支持不足的情況下,博物館應不斷提高運營能力,策劃各種盈利項目。在全球浪潮經濟的推動下,博物館不僅需要扮演文化櫥窗、科研陣地的角色,還應充當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媒介,以應對資金不足而導致的不利局面。在這一方面,靠文創產業“一年賣出10個億”的“故宮模式”或值得借鑑。

巴西國博的大火,全世界人民為之心痛;這場災難也警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保部門以此為鑑,未雨綢繆。他們護衛的,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是“一去則不復返”的無價之寶。

□沐瑾(藝術行業媒體人)

編輯:孟然 實習生:葛書潤 校對:陸愛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