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被問如何打敗蔣介石800萬軍隊,一句話惹笑全場

毛主席被問如何打敗蔣介石800萬軍隊,一句話惹笑全場

毛主席對京戲情有獨鍾。他在休息的時候,愛看京戲,愛聽著名京戲演員的唱片。從唱腔上對老生的唱段更偏愛,從內容上則對歷史戲更感興趣。

在瞭解他的人印象中,《借東風》《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斬黃袍》《李陵碑》《轅門斬子》《群英會》等老生摺子戲唱段,他是比較愛聽的。對老旦的戲也比較喜歡聽,他多次聽過《釣金龜》《岳母刺字》等等,對《霸王別姬》《白蛇傳》《蘇三起解》等很欣賞。

主席對京戲唱腔、樂理是比較內行的,而且可以大段大段地唱,對臺詞也很熟。工作人員有時趁他吃飯或放下書本拿起煙來短暫休息的時機,給他放一個京戲唱片聽,以便調劑和鬆弛一下他的情緒。胡琴一響,他馬上能說出是什麼調子、什麼板,他聽得很認真,甚至中間打錯了一個鼓點他也能聽出來,說:“少打了一個鼓點。”在聽唱的過程中,如演員又轉了板,他往往把視線轉向工作人員,點一下頭,示意:“你們聽出來了嗎?轉板了。”繼而主席打拍子的手勢也變了,如二黃倒板、二黃慢板,或慢板、倒板轉流水等等。

在聽唱片時,他愛在桌子或沙發扶手上打拍子,有時還興致勃勃地跟著唱。雖唱得不很準確,但對一位南方口音的老年人來說,已經很不簡單了。他有時還用手勢提示工作人員跟他一起唱,特別是遇到曲調難唱的唱段時,他常常示意讓他們跟著唱片不換氣唱下來,帶有“比賽”的性質。如《逍遙津》有一段唱詞是:“父子們,在宮院,傷心落淚,想起了朝中事,好不傷悲。”在“傷悲”處,主席唱得特別用力。“曹孟德與伏後冤家作對,害得他魂靈兒不能夠相隨,二皇兒,年歲小,孩童之輩,他不能在靈前奠酒三杯。”在“年歲小”的“小”處,拖音婉轉曲折,一口氣很難堅持下來,主席和一名工作人員誰也不示弱,憋足一口氣,比著唱下來,最後年輕人略勝,唱得比他老人家連貫。他高興地笑笑,點點頭,開玩笑地說:“你投錯了行,別做機要了,去唱京戲吧!”

他對四平調也比較愛聽,曾誇讚梅蘭芳先生的《貴妃醉酒》,說:“這個四平調唱得好。”在聽唱片的過程中,他常常考問,“是什麼板,轉什麼板了?......”要是工作人員說對了,他點頭笑笑;要是說錯了,他給予指正,以增長他們的知識。

主席對京戲,不僅是欣賞藝術,更主要的是採取“古為今用”的態度,把歷史戲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有的是欣賞,有的是借鑑,有的則聯想抒情。他曾多次給工作人員講述京戲中的歷史故事。主席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他看戲聽戲時,總愛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戲劇情節中去,喜怒哀樂任其揮灑。

他在聽唱《空城計》時,那種得意之情,逍遙之態,真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一句接一句,抑揚頓挫,有板有眼。這時的主席好像自己就扮演諸葛亮,面對著司馬懿,真的演起“空城計”來了。

隨著唱片一直唱完,他講起這段歷史故事,說諸葛亮之所以敢對司馬懿施這一計,是因為“諸葛亮太瞭解司馬懿了,對他的戰術、性格、弱點都分析透了,知道司馬懿多疑,料定他不敢進城,所以才把城門敞開”。

接著,主席也說了諸葛亮當時是迫不得已才這樣乾的。這時,有一名年輕人想到解放戰爭,就問他:“主席,你是如何領導全軍打敗蔣介石800萬軍隊的呢?”他講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後說:“我對蔣介石太瞭解了,蔣介石一翹屁股,我就知道他拉啥屎!”一句話,把全場都逗笑了。主席很喜歡聽劉鴻聲的《斬黃袍》,也時常是邊聽邊跟著唱片唱,特別是後面幾句:“……一見人頭珠淚滾,不由孤王痛在心,我哭,哭一聲鄭三弟,我叫,叫一聲鄭子明啊……!孤王酒醉將你斬,我那三弟呀……啊……!”這一句句撕人心肺、悔恨莫及的唱腔,主席模仿得悲憤高亢,一直唱完。這個片子,主席聽過無數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