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投資人質疑「項目模式太重」時,他究竟在擔心什麼?|飛馬講堂


當投資人質疑“項目模式太重”時,他究竟在擔心什麼?|飛馬講堂

趙心耘

常常在路演中見到創始人被投資人質疑:你的項目模式太重了!

一般情況下,路演者總會趕快解釋,這個項目因為什麼什麼原因,這樣的模式實際上並不能算很重。如果你這樣辯解,通常並不會真正解決投資人的疑惑。

許多創始人知道,很多投資人偏好“輕”商業模式,在路演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對模式太重的質疑,但很少聽到抱怨創業模式太輕的。所以大家都喜歡給自己的創業項目貼上“輕”標籤,以為凡是項目“輕”的就更好。

但投資人真正關心的是項目的輕或重嗎?

其實整個價值鏈上怎麼可能所有環節都做成“輕”的,或者都做成“重”的呢?當價值鏈上的其他環節都是“重”的時,那做“輕”顯然更有機會;但當所有人都想把自己做“輕”時,那往“重”裡做的價值一定會更凸顯。

當投資人質疑“項目模式太重”時,他究竟在擔心什麼?|飛馬講堂

“輕”項目重資源(特別是信息或知識產權資源),考驗的是掌控、運用關鍵資源的技巧;“重”項目重運營,考驗的是管理和成本管控能力。所以價值鏈的重心在資源整合上的項目,就有機會做“輕”一些;而重心在運營效率上的項目,就只能做“重”了。

“輕”項目拼的是巧勁,“重”項目拼的是實力。創業之初,企業往往實力不夠,因此許多初創企業會從輕模式起步,這是合理的,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未來的模式。

“輕”模式的進入壁壘通常比較低(壟斷行業除外),可以被用來反覆試錯,但一旦模式被驗證,模仿者就可能蜂擁而至,所以往往要求快速成長,以求跑馬圈地。

“重”模式起步快不起來,試錯成本高,不太可能快速迭代,這既會嚇阻一部分未闖入者,同時因為進入後的退出壁壘也高,所以業內競爭烈度也並不見得會低。

“輕”項目與“重”項目各有所長,也各有軟肋。其實本身無所謂對與錯,但商業模式如果為追風而設計,那就難免會淪為削足適履的笑話。

“快樂送”是一家定位專注於生鮮配送的飛馬星駒企業,創業之初希望做成“輕”模式的服務企業,可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步發現模式“重”一些更有利於企業的健康成長。經營方式由“輕”而“重”自然而然地發生,這也許是一個很多創業者可以借鑑的案例。

顯然,真正明白的投資人是不會單純以項目的所謂“輕”或“重”來作為取捨標準,而是會綜合考慮項目的特點和創始團隊的能力素質,以兩者之間是否能匹配來決定該項目是否值得參與。

當投資人質疑“項目模式太重”時,他究竟在擔心什麼?|飛馬講堂

回到題目開始的疑問,因為“重”模式對運營的能力要求高,所以當投資人質疑模式太重時,其實投資人真正在乎的並不是模式到底是重了幾分還是輕了幾許,而只是擔心創始人駕馭不了這個項目。

所以最好的回答是,告訴投資人創始團隊有怎樣的能力、經驗和資源,是否足以應對項目運營的挑戰。

許多路演者往往會機械地理解投資人的提問,實際上只有清楚了提問背後的潛臺詞,才能將回復答到點子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