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對於英國殖民地的統治,如今仍是有不少印度人感到驕傲,更為自豪的稱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充滿自由和人權,即便是印度獨立了,英語仍是他們的官方語言。


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在英國統治印度140年左右內(1772年直到1911年),加爾各答一直是英屬印度的首都。在這期間,該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學、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加爾各答的舊城區仍然保存大量當時遺留下來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


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英國人甚至是將加爾各答一分為二,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白人生活的地方被稱之是“宮殿之城“,他們建設了地下排水系統、豪華宅邸。


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印度人區則是“黑鎮”。在那時,“黑鎮”的貧民窟十分髒亂,混雜,與白人區是兩個世界。同時,生活在貧民窟的印度人還得按照各自工種再進行劃分。但隨著英國人在次大陸的擴展,整個印度北方逐漸成為加爾各答的腹地。加爾各答的鐵路、工商業得到快速發展,以及貧民窟的手工業。不僅白人區越發富有發達,就連印度人區也成為了繁忙商業中心。


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當英國人統治了印度包括次大陸以後,以加爾各答為首都,兩國文化在相互融合的情況下,英國文明更大層次佔了上風。這個國家許多印度人並沒有被英國統治而感到悲哀或恥辱,相反英國人帶來的經濟增產和城市建設使得今天的印度人依舊自豪,這逐漸形成了一種親英風氣。


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這種風氣來源於中產階級:印度和亞洲最早的中產階級,這一群體基本上都是高種姓的印度教團體,他們受英國文化影響,學習英國人的生活模式,對英國產生絕對崇拜。


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但在1911年,英國將首都遷至新德里的時候,加爾各答的中產階級產生恐慌,對加爾各答城市建設也沉重一擊。1926年加爾各答發生了一場宗教騷亂,1930年因為甘地又引起一次大規模動亂。此時的城市經濟已經滑落不少。二戰期間,日軍兩次轟炸該城市港口,為了供應盟軍的大量糧食,在1943年迎來饑荒時代,包括孟加拉內有數萬人餓死。


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1946年,由於印巴分治發生大規模群眾暴力事件,導致超過2000人喪生。頻繁的暴力革命使得大多數人遷移了東巴基斯坦,但數十萬印度教徒卻逃進了加爾各答。


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經濟的嚴重停滯以及資金大量外流,難民的湧入使得這座城市陷入空前的緊張局面。這與它是英國人首都之時的繁榮局面形成兩種極端,尤其是在印度與巴基斯坦進行第三次印巴戰爭之後,加爾各答幾乎成為了難民營。


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不論是白人區還是印度人區都是一片混亂,在印度和英國文化融合下產生的中產階級更是從他們的天堂跌落地獄。直到1980年中葉,公共工程計劃使得加爾各答的經濟與社會狀況開始回春,到了2000年,IT信息技術的到來令其經濟快速復甦。乃至今天,印度的IT行業都是相當了不起的,這一點更是得到了西方國家的青睞。


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今天的加爾各答是印度第三大城市,位於印度東部恆河三角洲地區,雖然經歷了磨難,但仍是一個擁有獨特的社會政治文化的城市,是印度東部和印度東北部主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還是一個重要的商港和軍港,是東部地區唯一擁有國際機場的城市。


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這些發展與殖民地期間的統治離不開關係。尤其是一些富人區就更為凸顯,不論是教育、科學、文化還是人們的言行舉止與穿著都是緊隨時代。但城市的整體經濟狀況並不樂觀,即便是孟買和新德里,這些大城市仍在繼續與貧困、汙染和交通擁堵等城市化問題作鬥爭。


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只是加爾各答的汙染問題更為嚴重,前往貧民窟地帶能夠明顯感受到懸浮顆粒物所造成的煙霧。所以在印度旅遊尤其是加爾各答,口罩是一定不能少的。


城市劃分白人區與印度人區,窮人只能待貧民窟,卻感到自豪


同時在這座城市裡(幾乎是所有大城市內),交通擁堵的最大問題不僅是出租車多,而是人力車、馬車、牛車等都擁堵在街道上,這幾乎成為了印度非常獨特的一道城市風景,雖然很滑稽,卻是不錯的趣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