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爲何能大發神威?

891536008


日俄戰爭是發現在我們中國領土上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機槍展示了強大的殺傷力。


圖注:防禦工事中的俄軍,圖片來自網絡


機槍威力的發揮主要在旅順攻防戰期間。早在戰爭爆發之前,俄國人就將旅順打造成一座要塞,為了防禦來自港口背後的攻擊,俄國人修建了大量堡壘和炮臺,堡壘炮臺之間由縱橫的壕溝和掩體連接,防禦工事之前佈設了大量的鐵絲網和高壓電網,此外還埋設了大量地雷。守衛旅順的俄軍兵力達到5萬多人,配有600多門火炮和62挺馬克沁機槍。除了要塞守備部隊,俄軍還能夠得到來自港內的太平洋艦隊艦炮的火力支援。


圖注:日俄戰爭中的日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日軍正在處理陣亡士兵的屍體,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俄軍士兵正在觀看陣亡日軍的屍體,圖片來自網絡


在旅順攻防戰中,特別是著名的203高地之戰中,機槍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日軍為了拿下203高地可謂是屍橫遍野,付出了陣亡數萬人的代價。在進攻中,日軍面對俄軍構建的防禦體系採用的是強攻的戰術,官兵們以密集隊形向位於高點的俄軍發起進攻,而位於俄軍工事前的高壓電網和鐵絲網遲滯了日軍的前進速度,此時俄軍的炮火和機槍火力就能夠發揮最大的殺傷效果。高射速的機槍在掃射沒有防護以密集隊形進攻的日軍時,等於是在收割生命。在巨大的傷亡之下,日軍不得不採用挖掘坑道逼近俄國工事,然後發起衝鋒的方式才最終拿下了203高地。

圖注:大量集結中的日軍士兵,圖片來自網絡

在日俄戰爭中,機槍這種新式武器發揮了巨大的殺傷力,這是進攻方和防禦方都沒有預料到的。在開闊的地形上,密集步兵的衝鋒變成了一種自殺。從深層次看,機槍大發神威的根源是武器裝備的技術大大領先於戰術思想和步兵戰術,步兵軍隊們依然使用陳舊的方式組織密集隊形進行衝鋒,防禦方已經使用機槍這種速射武器了。


圖注:馬恩河戰役中衝鋒的英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馬恩河戰役中防禦的德軍,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武器的先進與戰術陳舊落後的差距將繼續延續到10年之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7月1日,馬恩河戰役打響,當英軍躍出戰壕,排著密集對象向德軍陣地發起進攻的時候,面對他們的是由上百挺機槍組成的密集火網,英軍一天就傷亡57470人 其中陣亡者超過2萬人,現代戰爭巨大的殺傷力震驚了世界。


古生物探索


有網友問:日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為何能大發神威?首先旅順要塞是近代第一次對有現代化武器和艦隊支持的永備要塞進行攻堅戰,沒有經驗可循。

旅順要塞是大量步兵工事,70多座炮臺和40多座大型堡壘組成的永備要塞,還有大量鐵絲網、地雷進行保護。俄軍投入了53000人防禦,還有646門大炮和64挺馬克沁重機槍。此外還有7艘裝甲艦,9艘巡洋艦,24艘雷擊艦和4艘炮艦進行火力支援。

日本步兵對於打擊這樣的要塞完全沒有經驗。多道壕溝,第一次出現的帶電鐵絲網,還有馬克沁重機槍讓日本步兵損失慘重,戰鬥開始5天,日軍就損失了16000人,俄軍只損失6000人。

日軍其實也有72挺機槍,但是卻無法壓制住俄軍的火力,因為日本步兵都被阻截在鐵絲網和電網前邊,而俄軍機槍部署在堡壘火力點裡,同時俄軍還有優勢炮兵進行戰場炮擊。

日本機槍完全沒有壓制住俄軍火力,只能看著發動進攻的日本步兵大批被打死在鐵絲網和電網面前。

多道壕溝、地雷陣、鐵絲網、電網還有隱蔽在堅固堡壘裡的馬克沁機槍、迫擊炮以及陸軍和海軍大炮的支援都讓馬克沁機槍發揮出了最大威力。

直到最後日軍改變了戰術,開始進行坑道作業,將戰壕直接挖到俄軍眼皮底下,從超近距離發動衝擊,同時發展了散兵戰術。

此外開始在俄軍陣地下面挖地道,埋設炸藥,同時運來了280毫米口徑重型榴彈炮,以高地上的觀測手通過電話方式指揮打擊俄軍堅固堡壘等戰術才最終獲得了勝利,導致旅順要塞3萬俄軍在無力抵抗的情況下投降。


深度軍事


馬克沁機槍,英文名:Maximgun,是由美國人海勒姆· 史蒂文斯· 馬克沁在1884 年研製出的第一挺真正的機槍,亦即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動武器。馬克沁機槍憑藉火藥發射後的氣體壓力,讓退殼、裝彈、擊發等一系列動作在瞬間自動完成,從而實現了步槍的全自動射擊。一支馬克沁機槍,一分鐘可以發射600餘發子彈,相當於上百支步槍同時發射的威力。

但在馬克沁誕生後的十餘年的時間裡,西方國家軍隊也只少量裝配,並未大量列裝。因為,馬克沁機槍製作成本高,結構較為複雜,採用手工打造,再加上持續射擊優勢帶來的巨大彈藥量消耗,被認為是燒錢的玩意,很少有軍隊玩得起。即使是英美法等發達國家軍隊,也沒有裝備太多。但真正認識到機槍重要性的只有俄羅斯和德國。

俄羅斯的馬克沁機槍,讓日本成為最早吃苦頭的國家之一。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方在陸戰和海戰中均取得巨大勝利,隨後包圍了俄軍佔據的中國旅順城。俄方將旅順城徹底要塞化,旅順附近的203高地,便成了日俄爭奪的焦點。日方乃木希典率領第3軍6萬餘人參戰。無數日軍殺向俄軍陣地,以為憑藉氣勢就足以壓垮俄軍。但迎面射來的卻是俄軍馬克沁機槍密不透風的彈雨,日本人成了俄軍馬克沁機槍射殺的靶子。

但日軍根本不在乎死傷,一波接一波地發動人浪衝鋒,後方部隊就踩著倒下的軍人繼續進攻。三小時後,日軍5000人被擊斃,以致於上報傷亡數字時,上級主管認為不可能,懷疑弄錯了。在隨後的一週內,日軍繼續用士兵生命向俄國人發起挑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終於拿下俄軍203高地區,但付出的代價卻是3萬餘人倒在了這個可怕的高地上。在整場陣亡日軍裡,因馬克沁機槍造成的死亡高達九成。馬克沁機槍在整個日俄戰爭中大顯了神威!

馬克沁機槍不僅在日俄戰爭中大發神威,更是多個國家的必備大殺器。德國就是一戰之前裝備馬克沁機槍最多的國家,擁有12500 挺,每個團都裝備100 挺,英國只購買了3挺,以至於在索姆河戰役戰役中英法聯軍被打得一敗塗地。

1916 年6 月下旬,英法聯軍為報凡爾登戰役失敗之仇,發動索姆河戰役。英法聯軍調用了150 門大炮,經過一週炮轟後,於當年7 月1 日晨發起總攻。英法聯軍滿以為德軍被消滅差不多,不會再有任何危險,故而,排著密集隊形向前推進,豈知卻得到德軍數百挺馬克沁機槍的回應。馬克沁機槍密集的子彈,使整個戰場瞬間變成人間地獄。十幾個小時內,英法聯軍死傷57000多人,這是人類歷史上短時間內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使馬克沁機槍一戰成名,以至於後來有人將其比喻為“死神手中的鐮刀”!

此後,馬克沁機槍被迅速列裝到各國部隊,並在各種戰鬥中展現其威力,特別在面對密集型衝鋒時,更具殺傷力!【大冰哥】


大國策


首先就是日軍的戰術實在是過於原始,幾乎就是拿人命去填的,其次就是俄軍的防守十分嚴密,藉助於完善的防禦工事,再結合鐵絲網等障礙物,機槍很容易發揮巨大戰果。

馬克辛機槍在日俄戰爭前開始裝備各國軍隊使用,可以說是在日俄戰爭中才是第一次登上大規模實戰的舞臺。但是當時日軍本身就沿襲的是此前的作戰策略,因此面對這樣的新作戰樣式,一時無法適應,使用的還是此前的戰術戰略,步兵幾乎就是依靠血肉之軀前進的。直到後來由於部隊傷亡實在過於慘重,日軍才開始改變戰術,這才降低了損失。

不過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俄軍的守備極為完善,俄軍當時在旅順修建了極為堅固的要塞防禦工事,並且建立了由地雷、鐵絲網等構成的障礙物,再加上機槍和大量火炮的強大火力,日軍步兵在沒有猛烈火炮支援下進攻,是一定會付出慘痛的傷亡的,所以馬克辛機槍才能取得輝煌的戰果。

而即使是一戰中,雙方士兵很多時候也要面臨和日軍類似的作戰環境,如果沒有猛烈的炮火支援,大量的傷亡是根本無法避免的,只能依靠步兵拿命去填。


僱傭兵


首先日俄戰爭導致一個全新的戰爭模式,就是堡壘戰。在整個日俄戰爭中,機槍並不是起到最關鍵作用的武器,重機槍只是堡壘戰中的一個分支,也就是稱之為火力支撐點。堡壘戰在日俄戰爭後被廣泛關注,構成體系就是鐵絲網、探照燈、壕溝、機槍陣地和火炮陣地。在日俄戰爭之前,步兵進攻還是亂糟糟的一團,當進攻被鐵絲網遲滯時,重機槍就發揮了重大作用。這也導致以後的步兵進攻採用散兵線方式開展,不再是密密麻麻的人群了。日俄戰爭中很多新技術新武器被髮明被運用,比如迫擊炮,偵查氣球。實際上馬克沁重機槍運用到實際戰爭的年頭還不長,日本人也沒有體會這種武器的可怕之處,甚至日本人還以為可以像對付清朝士兵那樣,只要端起刺刀一陣猛衝就可以結束一場戰鬥。馬克沁重機槍在日俄戰爭中最顯著的成效就是旅順要塞爭奪戰,當時203高地一共配備6挺重機槍,但是開戰後很快被日軍炮火摧毀2挺。就是這4挺重機槍和沒有永備堡壘的203高地,因為鐵絲網的配合,造成日軍大量傷亡,日軍的白刃戰在人高馬大的俄軍面前也沒有討得一絲便宜。馬克沁重機槍的作用只是被誇大了,俄軍也沒有像一戰的德軍那樣會使用“跨越射擊”的戰術。日軍之所以在旅順要塞爭奪戰中傷亡慘重,歸根結底還是堡壘戰起到了關鍵作用,依託堅固堡壘可以大量殺傷敵軍,遲滯敵軍進攻速度,結合旅順要塞多山的地形,使日軍無法短時間內拿下整個要塞。作為日軍在戰爭中也明白,想攻克這樣的混凝土鵝卵石鋼筋堡壘,沒有重炮是絕對不行的。


沒事擠奶牛


在那個依靠陣地戰依靠人海戰術胡時代,馬克沁重機槍就猶如如今美國F22戰鬥機了,簡直就是時代的寡婦製造者。

馬克沁重機槍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機槍。它的自動動作是利用火藥氣體能量完成的。在子彈發射的瞬間,槍機與槍管叩合,共同後坐19毫米後槍管停止,通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同時槍機繼續後坐,通過加速機構使槍管的部分能量傳遞給機槍,使其完成抽殼拋殼,從而帶動供彈機構,使擊發機待擊,壓縮復進簧,撞擊緩衝器,然後在簧力作用下復進,將第二發子彈推入槍膛,閉鎖,再次擊發。如此反覆,每秒10餘次,每分鐘可發射600餘發子彈。

每分鐘600發子彈在當年來說是怎樣的概念了,一隻步槍最快速度一分鐘才射擊2發,在當年依靠壕溝依靠人海衝鋒的時代,一挺射速600發的重機槍就像一挺收割機般收割著對方將士的生命。馬克沁在當年絕對是跨時代的產物,所以在日俄戰爭中一戰成名。


無邪秦淮


首先,日俄戰爭時,連發武器還沒有大規模使用經驗,馬克沁機槍使用不多,而日軍脫胎於一戰以前的法國陸軍(當時法國陸軍因為拿破崙橫掃歐洲被認為是世界最強),而一戰之前受限於武器射速所以陸軍廣泛採用的是線性戰術,即排成密集的隊形在炮兵的猛烈的炮火支援下發起衝鋒,一鼓作氣衝上對方陣地與敵刺刀見紅,擊垮敵方士氣和抵抗信心。這種戰術被日軍證明很有效,曾經在甲午戰爭中正面打敗過清朝的淮軍。

其次,日俄戰爭時期,塹壕防禦體系已經很完善,而當時沒有坦克組成步坦協同戰術突破,只能靠大炮轟步兵衝,炮火掩護步兵佔領對方防禦工事的步炮協同進攻戰術為主,世界各國也沒有意識到出現了一種改變這種戰術的武器。

最後,日本兵因為武士道精神影響悍不畏死,再加上打敗了清朝變得目空一切,而且日軍的指揮官大多都是決死衝鋒的擁護者,所以死傷再多的士兵也要堅持衝鋒,給俄軍陣地的馬克沁送了一波又一波的人頭仍然不退縮。

也是日俄戰爭之後,日軍的老師法國就被德國陸軍好好上了一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