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为何能大发神威?

891536008


日俄战争是发现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机枪展示了强大的杀伤力。


图注:防御工事中的俄军,图片来自网络


机枪威力的发挥主要在旅顺攻防战期间。早在战争爆发之前,俄国人就将旅顺打造成一座要塞,为了防御来自港口背后的攻击,俄国人修建了大量堡垒和炮台,堡垒炮台之间由纵横的壕沟和掩体连接,防御工事之前布设了大量的铁丝网和高压电网,此外还埋设了大量地雷。守卫旅顺的俄军兵力达到5万多人,配有600多门火炮和62挺马克沁机枪。除了要塞守备部队,俄军还能够得到来自港内的太平洋舰队舰炮的火力支援。


图注:日俄战争中的日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日军正在处理阵亡士兵的尸体,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俄军士兵正在观看阵亡日军的尸体,图片来自网络


在旅顺攻防战中,特别是著名的203高地之战中,机枪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日军为了拿下203高地可谓是尸横遍野,付出了阵亡数万人的代价。在进攻中,日军面对俄军构建的防御体系采用的是强攻的战术,官兵们以密集队形向位于高点的俄军发起进攻,而位于俄军工事前的高压电网和铁丝网迟滞了日军的前进速度,此时俄军的炮火和机枪火力就能够发挥最大的杀伤效果。高射速的机枪在扫射没有防护以密集队形进攻的日军时,等于是在收割生命。在巨大的伤亡之下,日军不得不采用挖掘坑道逼近俄国工事,然后发起冲锋的方式才最终拿下了203高地。

图注:大量集结中的日军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在日俄战争中,机枪这种新式武器发挥了巨大的杀伤力,这是进攻方和防御方都没有预料到的。在开阔的地形上,密集步兵的冲锋变成了一种自杀。从深层次看,机枪大发神威的根源是武器装备的技术大大领先于战术思想和步兵战术,步兵军队们依然使用陈旧的方式组织密集队形进行冲锋,防御方已经使用机枪这种速射武器了。


图注:马恩河战役中冲锋的英军,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马恩河战役中防御的德军,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武器的先进与战术陈旧落后的差距将继续延续到10年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6年7月1日,马恩河战役打响,当英军跃出战壕,排着密集对象向德军阵地发起进攻的时候,面对他们的是由上百挺机枪组成的密集火网,英军一天就伤亡57470人 其中阵亡者超过2万人,现代战争巨大的杀伤力震惊了世界。


古生物探索


有网友问:日俄战争中马克沁机枪为何能大发神威?首先旅顺要塞是近代第一次对有现代化武器和舰队支持的永备要塞进行攻坚战,没有经验可循。

旅顺要塞是大量步兵工事,70多座炮台和40多座大型堡垒组成的永备要塞,还有大量铁丝网、地雷进行保护。俄军投入了53000人防御,还有646门大炮和64挺马克沁重机枪。此外还有7艘装甲舰,9艘巡洋舰,24艘雷击舰和4艘炮舰进行火力支援。

日本步兵对于打击这样的要塞完全没有经验。多道壕沟,第一次出现的带电铁丝网,还有马克沁重机枪让日本步兵损失惨重,战斗开始5天,日军就损失了16000人,俄军只损失6000人。

日军其实也有72挺机枪,但是却无法压制住俄军的火力,因为日本步兵都被阻截在铁丝网和电网前边,而俄军机枪部署在堡垒火力点里,同时俄军还有优势炮兵进行战场炮击。

日本机枪完全没有压制住俄军火力,只能看着发动进攻的日本步兵大批被打死在铁丝网和电网面前。

多道壕沟、地雷阵、铁丝网、电网还有隐蔽在坚固堡垒里的马克沁机枪、迫击炮以及陆军和海军大炮的支援都让马克沁机枪发挥出了最大威力。

直到最后日军改变了战术,开始进行坑道作业,将战壕直接挖到俄军眼皮底下,从超近距离发动冲击,同时发展了散兵战术。

此外开始在俄军阵地下面挖地道,埋设炸药,同时运来了280毫米口径重型榴弹炮,以高地上的观测手通过电话方式指挥打击俄军坚固堡垒等战术才最终获得了胜利,导致旅顺要塞3万俄军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投降。


深度军事


马克沁机枪,英文名:Maximgun,是由美国人海勒姆· 史蒂文斯· 马克沁在1884 年研制出的第一挺真正的机枪,亦即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武器。马克沁机枪凭借火药发射后的气体压力,让退壳、装弹、击发等一系列动作在瞬间自动完成,从而实现了步枪的全自动射击。一支马克沁机枪,一分钟可以发射600余发子弹,相当于上百支步枪同时发射的威力。

但在马克沁诞生后的十余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军队也只少量装配,并未大量列装。因为,马克沁机枪制作成本高,结构较为复杂,采用手工打造,再加上持续射击优势带来的巨大弹药量消耗,被认为是烧钱的玩意,很少有军队玩得起。即使是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军队,也没有装备太多。但真正认识到机枪重要性的只有俄罗斯和德国。

俄罗斯的马克沁机枪,让日本成为最早吃苦头的国家之一。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方在陆战和海战中均取得巨大胜利,随后包围了俄军占据的中国旅顺城。俄方将旅顺城彻底要塞化,旅顺附近的203高地,便成了日俄争夺的焦点。日方乃木希典率领第3军6万余人参战。无数日军杀向俄军阵地,以为凭借气势就足以压垮俄军。但迎面射来的却是俄军马克沁机枪密不透风的弹雨,日本人成了俄军马克沁机枪射杀的靶子。

但日军根本不在乎死伤,一波接一波地发动人浪冲锋,后方部队就踩着倒下的军人继续进攻。三小时后,日军5000人被击毙,以致于上报伤亡数字时,上级主管认为不可能,怀疑弄错了。在随后的一周内,日军继续用士兵生命向俄国人发起挑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终于拿下俄军203高地区,但付出的代价却是3万余人倒在了这个可怕的高地上。在整场阵亡日军里,因马克沁机枪造成的死亡高达九成。马克沁机枪在整个日俄战争中大显了神威!

马克沁机枪不仅在日俄战争中大发神威,更是多个国家的必备大杀器。德国就是一战之前装备马克沁机枪最多的国家,拥有12500 挺,每个团都装备100 挺,英国只购买了3挺,以至于在索姆河战役战役中英法联军被打得一败涂地。

1916 年6 月下旬,英法联军为报凡尔登战役失败之仇,发动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调用了150 门大炮,经过一周炮轰后,于当年7 月1 日晨发起总攻。英法联军满以为德军被消灭差不多,不会再有任何危险,故而,排着密集队形向前推进,岂知却得到德军数百挺马克沁机枪的回应。马克沁机枪密集的子弹,使整个战场瞬间变成人间地狱。十几个小时内,英法联军死伤57000多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短时间内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使马克沁机枪一战成名,以至于后来有人将其比喻为“死神手中的镰刀”!

此后,马克沁机枪被迅速列装到各国部队,并在各种战斗中展现其威力,特别在面对密集型冲锋时,更具杀伤力!【大冰哥】


大国策


首先就是日军的战术实在是过于原始,几乎就是拿人命去填的,其次就是俄军的防守十分严密,借助于完善的防御工事,再结合铁丝网等障碍物,机枪很容易发挥巨大战果。

马克辛机枪在日俄战争前开始装备各国军队使用,可以说是在日俄战争中才是第一次登上大规模实战的舞台。但是当时日军本身就沿袭的是此前的作战策略,因此面对这样的新作战样式,一时无法适应,使用的还是此前的战术战略,步兵几乎就是依靠血肉之躯前进的。直到后来由于部队伤亡实在过于惨重,日军才开始改变战术,这才降低了损失。

不过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俄军的守备极为完善,俄军当时在旅顺修建了极为坚固的要塞防御工事,并且建立了由地雷、铁丝网等构成的障碍物,再加上机枪和大量火炮的强大火力,日军步兵在没有猛烈火炮支援下进攻,是一定会付出惨痛的伤亡的,所以马克辛机枪才能取得辉煌的战果。

而即使是一战中,双方士兵很多时候也要面临和日军类似的作战环境,如果没有猛烈的炮火支援,大量的伤亡是根本无法避免的,只能依靠步兵拿命去填。


雇佣兵


首先日俄战争导致一个全新的战争模式,就是堡垒战。在整个日俄战争中,机枪并不是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武器,重机枪只是堡垒战中的一个分支,也就是称之为火力支撑点。堡垒战在日俄战争后被广泛关注,构成体系就是铁丝网、探照灯、壕沟、机枪阵地和火炮阵地。在日俄战争之前,步兵进攻还是乱糟糟的一团,当进攻被铁丝网迟滞时,重机枪就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也导致以后的步兵进攻采用散兵线方式开展,不再是密密麻麻的人群了。日俄战争中很多新技术新武器被发明被运用,比如迫击炮,侦查气球。实际上马克沁重机枪运用到实际战争的年头还不长,日本人也没有体会这种武器的可怕之处,甚至日本人还以为可以像对付清朝士兵那样,只要端起刺刀一阵猛冲就可以结束一场战斗。马克沁重机枪在日俄战争中最显著的成效就是旅顺要塞争夺战,当时203高地一共配备6挺重机枪,但是开战后很快被日军炮火摧毁2挺。就是这4挺重机枪和没有永备堡垒的203高地,因为铁丝网的配合,造成日军大量伤亡,日军的白刃战在人高马大的俄军面前也没有讨得一丝便宜。马克沁重机枪的作用只是被夸大了,俄军也没有像一战的德军那样会使用“跨越射击”的战术。日军之所以在旅顺要塞争夺战中伤亡惨重,归根结底还是堡垒战起到了关键作用,依托坚固堡垒可以大量杀伤敌军,迟滞敌军进攻速度,结合旅顺要塞多山的地形,使日军无法短时间内拿下整个要塞。作为日军在战争中也明白,想攻克这样的混凝土鹅卵石钢筋堡垒,没有重炮是绝对不行的。


没事挤奶牛


在那个依靠阵地战依靠人海战术胡时代,马克沁重机枪就犹如如今美国F22战斗机了,简直就是时代的寡妇制造者。

马克沁重机枪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它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完成的。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叩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

每分钟600发子弹在当年来说是怎样的概念了,一只步枪最快速度一分钟才射击2发,在当年依靠壕沟依靠人海冲锋的时代,一挺射速600发的重机枪就像一挺收割机般收割着对方将士的生命。马克沁在当年绝对是跨时代的产物,所以在日俄战争中一战成名。


无邪秦淮


首先,日俄战争时,连发武器还没有大规模使用经验,马克沁机枪使用不多,而日军脱胎于一战以前的法国陆军(当时法国陆军因为拿破仑横扫欧洲被认为是世界最强),而一战之前受限于武器射速所以陆军广泛采用的是线性战术,即排成密集的队形在炮兵的猛烈的炮火支援下发起冲锋,一鼓作气冲上对方阵地与敌刺刀见红,击垮敌方士气和抵抗信心。这种战术被日军证明很有效,曾经在甲午战争中正面打败过清朝的淮军。

其次,日俄战争时期,堑壕防御体系已经很完善,而当时没有坦克组成步坦协同战术突破,只能靠大炮轰步兵冲,炮火掩护步兵占领对方防御工事的步炮协同进攻战术为主,世界各国也没有意识到出现了一种改变这种战术的武器。

最后,日本兵因为武士道精神影响悍不畏死,再加上打败了清朝变得目空一切,而且日军的指挥官大多都是决死冲锋的拥护者,所以死伤再多的士兵也要坚持冲锋,给俄军阵地的马克沁送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头仍然不退缩。

也是日俄战争之后,日军的老师法国就被德国陆军好好上了一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