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克沁重機槍為什麼被稱為“戰場絞肉機”?

慕什塔戈


談起馬克沁重機槍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好多影視劇裡都能見到這個大殺器的身影,作為上世紀前五十年最厲害的步兵武器,這玩意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索姆河戰鬥中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殺人效率”。

當時德軍因為裝備了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一天的工夫就打死和重傷了約6萬名英法聯軍,其中2萬人當場死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整個德國陣地的前沿一千米之內成為了真正的“人肉屠宰場”。根據相關統計,英法聯軍有79萬人成為了馬克沁機槍的槍下冤魂,此戰也讓馬克沁重機槍名言世界,被稱為“死神收割機”真正的寡婦製造者 。

設計者英籍美國人海姆勒.馬克沁也因此一舉成名,

因為在此之前槍械都是非自動槍,子彈需要裝一顆發一顆。這樣一來就會有很大的麻煩,尤其是在戰場上很多士兵還沒來得及填上第二發子彈,就莫名其妙地掛了。所以一場戰爭的勝負很大程度上的決定因素就取決於裝彈速度的快慢。

經過不斷的研究和試驗,1883年,馬克沁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利用子彈噴發產生的火藥後坐力,使步槍迅速地完成開鎖、退殼、重新裝彈上膛等一系列動作。

隨後他又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了這一原理,採用火藥燃氣為能源的武器——馬克沁機槍就此誕生。該槍機身全長超一米,重達27.2公斤,其口徑為 11.43毫米。

機槍的自動射擊完全靠火藥燃氣能量自動循環完成。設計時首先在子彈發射的瞬間,讓槍機與槍管呈現出完全扣合的狀態,共同後坐一段距離後讓槍管停止,這時通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

與此同時槍機則繼續進行後坐,接下來則通過加速機構把槍管裡的一部分能量轉遞給槍機,使槍機先後完成抽殼拋殼的動作,從而帶動供彈機構,使擊發機待擊,然後再壓縮復進簧,撞擊緩衝器,最後在彈簧力量的作用下完成復進,將第二發子彈推入槍膛,等到閉鎖之後再次進行擊發。

就這樣反覆重複,每秒10餘次,每分鐘可發射600餘發子彈,而老式手動步槍射速僅為每分鐘6-8發。

為了能夠滿足這種快速發射的需要,馬克沁還創造性地發明了帆布子彈帶,全長6.4米,容量333發。子彈帶的端頭配有鎖釦裝置,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接續,機槍的有效射程約3000米。既可以單次射擊,也可以連發射擊;還能通過射速調節器,將機槍調整為慢射速 100發/分。射手只需關注瞄準、擊發和供彈等少數幾個環節,子彈就會像洪水決堤一樣噴湧而出。

由於槍彈射擊會產生大量的熱能。如果不及時散熱 會將槍管燒紅變軟 導致子彈自燃 槍械報廢。在設計時,馬克沁就創造性地採用水冷方式為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燙的槍管降溫,其中說明書中就明確規定了每打三條彈帶,就需要補充一次冷卻水,槍管壽命大約3萬發 ,最大連續射擊數量差不多正好1000發子彈。

1884年,世界上第一挺能自動連續射擊的馬克沁機槍問世,恰好此時正值李中堂在倫敦進行國事訪問,老人家親眼目睹了馬克沁本人操槍開火,瞬間掃斷一顆大樹,差點驚掉了假牙。

不久馬克沁機槍也被引進了咱們這裡,1935年金陵兵工廠成功仿製了馬克沁重機槍並正式列裝,命名為民24式重機槍。該廠根據德國提供的MG08圖紙,對其中部分性能進行了改良和標準化,槍機改成易拆卸式 ,槍架變重為輕改成了輕便的三腳架。

民24式重機槍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仿製馬克沁機槍最優秀的型號之一,尤其是在抗戰期間咱們的民24式就曾給日軍以巨大殺傷。在上海保衛戰中,國民黨二十八軍一名機槍手還用咱們自己造的馬克沁機槍打下日本人一架戰鬥機,因此日軍經常把民24式重機槍稱為“死亡鐮刀”。

因為這種武器已經完全國產化,新中國成立後,位於重慶的國營456廠則奉命繼續生產民24式重機槍,順便也對其槍管做了一定程度的更改,同時將機槍原來的7.92毫米98式毛瑟槍彈改為蘇式7.62× 54毫米有底緣機槍彈。

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我國自產的民24式重機槍仍然為一線部隊的主力武器,著名的上甘嶺上,志願軍就用它的仿製版——蘇聯M1910來進行艱苦卓絕的戰略反攻。

直到1954年仿製蘇聯德仕卡的54式機槍投產以後,民24式才停產。由於庫存量實在太大,該槍還在中國民兵中廣泛使用,並出口到了越南老撾等印度支那戰場,一直戰鬥到70年代。

現如今,僅存的馬克沁機槍以及它的衍生版本都永遠的躺在了博物館裡,希望將來,像馬克沁機槍這樣的屠殺機器再無用武之地。


迷彩虎軍事


圖注:德國馬克沁MG08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稱為“戰場絞肉機”,當然是因為它巨大的殺傷威力。

馬克沁重機槍是英籍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的一款全自動機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使用的主要是非自動步槍,非自動步槍具有換彈慢、火力持續性弱等缺陷,相應的也制約了其戰場上的殺傷力。而馬克沁重機槍則不一樣,其以火藥氣體能量作為動力,通過一系列作用,使槍械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槍械的連續自動射擊。據悉,其理論射速可達600發/分鐘,再加上該槍較大的口徑(11.43毫米)和射程,其在以非自動步槍為主的戰場,殺傷威力可想而知。

馬克沁重機槍真正揚名世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索姆河戰役,德國使用的馬克沁MG08重機槍,在索姆河戰役中的表現,堪稱驚豔。MG08重機槍是德國在馬克沁原型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其口徑7.92毫米,發射7.92毫米毛瑟步槍彈,全槍長度為1174毫米,槍管長720毫米,戰鬥全重為57.1千克,理論射速450發/分,槍口初速900米/秒,有效射程2000米,採用250發佈制供彈鏈,殺傷力十分強大。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德軍在42千米的陣線上佈置了約240挺馬克沁MG08重機槍,對英法聯軍進行掃射,僅僅一天的時間,就有約5.7萬人倒在MG08重機槍的陣地前,其中2萬人當場死亡。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據資料顯示,英法聯軍約有61.5萬人,德軍約有65多人,就死在各國改進研製的馬克沁重機槍下,被稱為“戰場絞肉機”,可謂名符其實。

鑑於馬克沁重機槍的重大殺傷力,一戰結束後,德國也被明確禁止研製水冷型重機槍,可見其給各國留下的陰影。除了德國的馬克沁MG08重機槍外,英國、蘇俄、中國等國,也都仿製有本國的馬克沁重機槍。


兵工科技


1883年7月,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Hiram Stevens Maxim)申請並註冊了一種自動槍械的專利;次年10月,他向嘉賓們展示了這種槍械的模型,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馬克泌重機槍。

早期馬克泌重機槍確實很笨重,需要4至6人組成的機槍小組共同操作,每分鐘射速可達600發。1893-1894年,英國軍隊在非洲羅得西亞與當地馬塔別利人(Matabele)開戰(第一次馬塔別利戰爭)。在其中一次戰鬥中(香加尼戰鬥,Battle of the Shangani),700名英軍士兵憑藉4挺馬克泌機槍,打退了5000名馬塔別列武士的衝鋒,三分之二的衝鋒者被密集噴射的機槍子彈打死。

馬克泌機槍的威力讓英國人欣喜不已。詩人希萊爾·貝洛克(Hilaire Belloc)專門為它賦詩稱:

“無論發生了什麼,我們都有馬克泌機槍,但他們卻沒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機槍更是被交戰雙方廣泛應用。

索姆河戰役時,德軍在前線陣地以平均每百米一挺的密度部署了大量馬克沁機槍,向衝鋒的14個英國師瘋狂掃射,在短短一天內就造成6萬名英軍士兵傷亡。到1916年11月戰役結束時,英法聯軍在141天內陣亡61.5萬人,德軍陣亡65萬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馬克泌機槍所為。就這樣,馬克泌機槍奪去了歐洲整整一代人的性命,也因此創下了“戰場絞肉機”、“人肉收割機”的赫赫兇名。


老雪


落後的戰術才是馬克辛機槍成為屠夫的罪魁禍首。主要原因為新式武器出現了,大家都還沒有意識到他的戰術價值。一戰所有的戰術都還停留在單發槍的思想上。戰術展開和衝鋒都還是比較密集,完全沒用隱蔽衝鋒和火力覆蓋面的想法。一戰的軍官和士兵都沒處理連續密集火力的經驗和意識,只能根據原有的經驗進行密集集團衝鋒的老式戰術硬上。最後導致大量的人員死亡。在二戰重機槍造成的死亡就沒有那麼嚴重了,針對重機槍的戰術被開發出來了。


好敏字


馬克沁重機槍,國內影視抗戰劇中多次出現的常規武器,又叫馬克辛,為彈鏈供彈方式,這種槍在中國的抗戰戰場發揮出來很大的作用!

此槍的發明者是英國人,但真正讓該槍名揚天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索牧河戰役,德軍用該槍殺死的英軍士兵高大幾百萬,所以稱為“戰場絞肉機”一詞,並不過分!


想念瞬間-中尉


一戰索姆河戰役中,德軍在40公里的防禦正面上,每隔100米部置一挺馬克沁重機槍,共400挺。一天之內造成7萬餘英軍士兵陣亡,許多人是臥倒在地上被機槍子彈打死的。曾經參戰的英軍士兵說德軍的子彈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根本無法躲避。後來才知道德軍機槍手是躲在塹壕中將機槍按一定角度向上射擊,子彈劃過一個弧線後落地,臥倒在地的士兵感到子彈好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蹉跎歲月124962922


在馬恩河戰役和凡爾登戰役和雷松德,打的是陣地戰,德國人用1400挺機槍形成交叉火力,任何人都沒能衝到陣地200米以內,黑格將軍一味要求英軍衝鋒,結果一天被打死6萬人,英國同樣用機槍橫掃德軍。老兵視作惡夢,直到坦克出現,才改變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