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蘇聯版的馬克沁總要裝上兩個輪子,為什麼?

軍武奇兵


這是俄國版馬克沁機槍比較有特點的一個地方,就是腳架上有兩個輪子,這種重機槍腳架通常稱之為索科洛夫腳架。裝腳架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機槍太重了,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化的內能源自動武器,設計比較原始,自然重量也很大。以俄國的M1910馬克沁機槍為例,在裝滿冷卻水之後僅槍身就重達24.5千克,帶上腳架防彈盾等後全重達到了67.6千克。M1910還已經是減重了很多後的型號了,再早之前的更重。

俄國M1910馬克沁機槍

裝了兩個輪子之後就方便多了,可以很方便地拖著走,達到快速轉移陣地的目的。索科洛夫槍架的作用可不止於此,其設計在當時來看還有很多發光點,比如他的火線高度可以做到非常低,在必要情況下還能給槍架安上兩個前腿,再提高火線高度,相比英國人的三腳架這也是一個優點。索科洛夫槍架還配有一小塊防彈盾牌,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機槍手的人身安全。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裝了兩個厚重的大輪子之後索科洛夫槍架的重量相比其他腳架重了很多。索科洛夫槍架全重43千克左右,德國馬克沁MG08機槍的四腳架同樣能做到很低的火線高度,重量比索科洛夫槍架輕了整整9千克,約為34千克。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叫做索科洛夫輪式槍架。

馬克沁M1910重機槍,是沙俄仿造的重機槍。

客觀來說,在那個年代,重機槍都是重武器,沙俄乾脆歸屬炮兵系列。

重機槍難以機動,基本是守住一個陣地(比如戰壕),進行靜態消耗戰。重機槍往往堅守很久,甚至幾個月,直到全軍撤退或者陣地被敵人攻佔。

簡而言之,在沙俄看來,重機槍和火炮一樣,是一種固定防禦的重型武器。

在重機槍長距離轉移的時候,都是使用馬車或者汽車運載,人是搬不動的。

短距離轉移時,西歐的重機槍可以拆卸為槍身和槍架,然後由士兵搬運,再租裝起來使用。

大體上,西歐重機槍的槍重有10多公斤,槍架有20多公斤,壯漢都是可以搬動的。

簡單來說,西歐的重機槍還是比較強調短距離轉移,以更換陣地。

但沙俄則沒有太多的這方面觀念。

沙俄的重機槍最大特點是有一個很重的防盾,還有兩個輪子,兩者重達44.23公斤。

防盾主要是在固定陣地射擊是,防止遠距離射來的榴彈以及炮彈破片,對射手起到一定的保護。說通俗點,還是將機槍當做固定炮臺使用。

至於兩個輪子,主要是如果在戰場做恨短距離移動,可以直接推著機槍走。

但是,大家都知道,戰場尤其是野戰戰場,基本都是泥濘不堪,彈坑縱橫。

依靠區區兩個輪子在這種地形,能走多遠?

基本就圍著陣地轉圈而已。

代價是,上面也說了,索科洛夫槍架和防盾重44.23公斤。

全槍連槍架和冷卻水一起重65.8公斤,重量太大了。

所以,馬克沁M1910重機槍基本是用於防禦使用的單一武器,太大的重量即便有輪子也無法有效短距離機動。

實際上,到了二戰,馬克沁M1910重機槍就已經過時。它的重量太大,難以機動,也難以快速轉移陣地,很容易被摧毀。

二戰不同於一戰,步兵裝備了諸如迫擊炮、步兵炮、擲彈筒、無坐力炮、火箭筒等武器,對於重機槍是很大的威脅。

重機槍如果不能頻繁轉移陣地,那麼它是生存不了多少時間的。

朝鮮戰爭和中印戰爭中,我軍用了不少蘇制重機槍,都有這個討厭的輪式槍架。

輪式槍架極為沉重,讓徒步高速行軍的解放軍戰士非常不滿。

尤其是中印戰爭都是在高原地帶,普通人走路尚且氣喘吁吁,何談揹負一個二三十公斤重的槍架。


薩沙


其實不光是馬克沁機槍這樣,蘇聯的其他重機槍都是如此。以至於我們看這些老槍,只要是帶輪子的,那肯定是蘇聯的。


實際上,蘇軍的重機槍的設計,只有在蘇聯才有,別的國家根本沒有。美國德國都沒有,而蘇聯這種設計也是有自己的考慮。武器這個東西是決定戰鬥勝敗的主要因素,所有細節都必須考慮。

這樣設計的理念,主要還是對於機槍手的保護與機動性。機槍的擋板可以減少很對機槍手的威脅,而輪子也能做到一定的機動性。

馬克沁機槍在戰場上的使用其實很難控制,體積大,重量大,還要注水降溫,缺點還是很多的。在陣地上,很多時候都需要花費時間去架設機槍陣地。而輪式的馬克沁機槍卻不需要這樣。槍拖過去基本上就可以了,不穩定的話,再固定下。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最後幾集,迷龍由於沒有槍架子,豆餅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迷龍做了槍架子,保住了所有人的生命。假架設機槍陣地,其實也就是這個槍架子怎麼擺放穩定的一個問題。

而這種設計,有優點,節省時間,不用的時候直接開車拉走。而缺點,也是隨著優點一起來的。朝鮮戰爭中,蘇聯所裝備的朝鮮人民軍配備的就是這種機槍在朝鮮的山地中,這種輪式結構給朝鮮軍隊帶來不小的麻煩。可以說,在平地上,這個槍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一旦到了山地,全是麻煩。重,不好拉,居高臨下射擊,不好固定,射界受限。


軍武文齋


其實輪式腳架也是蘇系重機槍的一個特點之一。因為蘇聯80%的人口都居住在東歐平原,而平原地區地形平坦,輪式腳架可以不用拆卸重機槍,直接整體搬運,人拖馬拉都可以,可以快速部署,快速機動、快速投入戰鬥的特點,是蘇聯根據自己的國情發展出來的一種特色武器。
兩個人就可以組成機槍小組


,用手推就可以走
而使用三腳架的重機槍在機動時需要拆開,
槍身、腳架、彈藥至少要6個人才能走

但是蘇系武器的輪式腳架並不一定適合其他國家。因為其他國家除了平原外還有丘陵、山地等其他地形,輪式腳架並不合適在這些地方部署。所以二戰時期也就只有蘇聯的重機槍使用了輪式腳架,其他國家都還是使用三腳架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那個是索科洛夫輪架,是槍架的一種。而到了郭留諾夫重機槍的時候就成了捷格加廖夫加拉寧輪架,後來還有加拉寧-謝列茲尼奧夫輪架。

從書上拍了張照片,這個還是輕型化的輪架。

其實,在機槍問世之初,使用的大部分是這種輪架,而且比這種輪架要高的多,早期機槍是屬於炮兵部隊的,使用和火炮類似的武器支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對於蘇俄來說,在俄國使用馬克沁重機槍的時候,就開始配用了一種相對於很低矮的索科洛夫輪架,這種低輪架和馬克沁機槍的組合在日俄戰爭中發揮了不錯的效果,這也就成了以後40年蘇俄機槍的基本樣式,這個在各種蘇聯的電影裡邊都可以看到,蘇俄的機槍基本上都是用輪架,而相對來說其他的槍架使用的就比較少。

而且蘇俄的輪式槍架上邊都是有一塊護盾,這個護盾能夠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不過也不過是略勝於無,如果是步槍直接打中這個護盾,一般護盾都會被擊穿。

使用輪架有很多好處,在平原地區,一個士兵就可以把機槍拖著走,兩個士兵就可以很輕鬆的在平原地區移動機槍,這個時候的機槍還是幾十公斤的鐵坨子,如果可以只有2個人就能把機槍搬走,那可就是太方便了,日本的92式重機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特意在三腳架的兩個前腳上加裝鐵環,可以用鐵棍插入鐵環,然後然後士兵抬著走,但是這只是在短途運輸的時候才行,92式這種一百多斤的鐵疙瘩兩個人抬還是費勁。

如果是輪架,這個事情就方便了,拖著走就完了。

但是,輪架的最大問題就是環境的適應性差,這個輪架不可拆卸,而且很難摺疊,或者摺疊的地方很小,基本上等於沒有。由於體積重量都偏大,所以如果是不能用輪子的話,那就是非常沉重了,象郭留諾夫重機槍全重40.4公斤,槍架就重26.6公斤。

蘇俄的機槍在二戰後,由於發現輪架在複雜地形上機動非常困難,遠遠不如三腳架,特別是通用機槍上的輕量化三腳架。所以在戰後研製的蘇聯機槍就沒有再使用新的輪架,而且全部使用輕量化三腳架。


有痰


因為蘇軍主要在大平原上作戰,機動能力又不夠發達。

正如有的回答說的,機槍安上了輪子,一個人就可以拖著跑,但是因此也帶來了一個惡果,那就是機槍太重了!但是這在蘇軍的作戰環境中,並非是個什麼問題,反而是能被拖著跑很重要。

二戰之前的蘇軍,機械化程度其實一點都不高,許多運輸工具仍然是騾馬和馬車。另外,蘇聯的道路建設也很不發達,許多地方是荒無人煙的,就算是穿行期間有限的道路也經常沒有鋪設路面。真的要用汽車去運這些東西也非常蛋疼。

更何況當時部隊的主力是步兵,那麼在戰場上還要想快速一點機動,給機槍安上輪子顯然是很方便。否則,機槍要麼需要拆開幾個人扛,有一個人受傷了,整個機槍組就廢了,要麼就是佔用了太多無聊的人閒人。這在大平原上實際上是非常實用的。

至於歐洲國家,他們的道路網比較發達,並且部隊摩托化實現的開始比較早,所以說部隊調動行軍的時候必須扛著機槍走遠路的現象並不多,在他們的邏輯裡,機槍如果輕一些,士兵在戰場上的戰術動作還能更靈活。

等著到了二戰的中後期,蘇軍大量的部隊也已經開始機械化,最少也開始摩托化了,機槍可以架在卡車上裝甲車上,所以蘇軍的機槍也不要這個輪子了。


千里巖


武器的特點就是必須適應所使用的環境。俄國人不傻,不會沒事搞個沉重的輪式槍架累自己人玩兒。一戰西站戰場地幅狹小,兵力密度大,基本上沒有機動作戰的空間,所以重機槍沒有長途機動的需求。而東線戰場完全不同,東歐地勢廣闊平坦,俄國人以騎兵見長,主要作戰形式是運動戰,很少塹壕戰,重火力必須能跟上騎兵的速度,再加上俄國等東歐國家比較落後,道路狀況普遍非常糟糕,機動主要靠畜力,重機槍如果不加輪子是沒有可能跟上大部隊的。騎兵部隊的重機槍都是裝在馬車上,步兵比較悲催,沒那麼多馬和馬車,只能幾個大兵拖著機槍走。


王昕778


其實就一句話,就能回答這個問題,不裝輪子你扛的動?


老吳聊保


因為當時的軍工技術有限,靠單人無法攜帶和快速射擊,輪子還相當於現代的腳架,能給武器一定的射角,而現在的機槍基本上都在4.5kg左右,作戰時攜帶方便。


兵言兵事


最欣賞這款機槍,拖帶方便,又保護射手,火力持續性又好,可惜抗戰普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