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作为京剧的海外传播先行者,1930年,梅兰芳的72天美国之行在国际舞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与1919年、1924年的两次访日相比,这次美国之行,无论是地理位置上的遥远,抑或是文化差异上的悬殊对梅剧团都是空前的挑战。

从1852年10月,一个被美国人记作Hong Took Tong的广东粤剧团在旧金山为期五个月的首次商演开始,中国的戏曲演出逐渐进入了西方视野。作为一种陌生的艺术形式,不难想象,一开始它并没有得到西方人的接受。关于戏曲演唱,一位法国人曾做出如此描绘,“高到刺耳以至无以忍受的程度,那尖锐的声音让人想到一只坏了喉咙的猫叫声一样的难听。”

得益于梅兰芳二十年代的访日之行,许多来华国际要人都以“观梅剧”“访梅宅”作为游览的必选项目。三十年代,美国公使芮恩施在外交场合对中国官员表示希望梅兰芳赴美表演以促进中美国民感情的愿望,这一番表态恰好契合了梅兰芳一直以来想去西方传播京剧的愿望。于是,在友人齐如山的帮助下,梅剧团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筹备。经过各方努力,1930年赴美演出终于成行。

专业强大的幕后“智囊团”

此次演出取得的巨大成功并非一人之功,除了传统京剧的艺术魅力、梅兰芳过人的艺术才华,与梅剧团以及梅兰芳背后强大的“智囊团”前期长达七八年的准备息息相关。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 梅兰芳访美期间有一个专业、强大的团队支持协助。

齐如山,出身于北平同文馆,早年留学欧洲,曾涉猎外国戏剧,归国后致力于戏曲工作。从1912年起的二十余年间,齐如山为梅兰芳的表演及剧本多次提出修改意见,为梅编创时装、古装戏及改编的传统戏二十余出,并随同出访日本与美国,在访美的过程中主要负责国内联络与宣传。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 齐如山(1875—1962),戏曲理论家。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等人建立国剧传习所。

张彭春,早年游美,先后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和哲学双硕士、教育学博士学位,谙熟戏剧理论与编导艺术。抗战爆发后,被派赴欧美等多国从事民间外交。抗战结束后,他成为创办联合国大会的四位中国代表之一,参与起草并促成了《世界人权宣言》的通过,为人类和平和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访美中承担剧目总导演和演出总顾问,负责对美公关、演出事宜的洽谈与译介工作。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 张彭春(1892—1957),中国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导演。

七年磨一剑

宣传工作是梅兰芳一行人筹备活动的重中之重。为了让更多美国人了解梅兰芳,齐如山当时雇用了两名美国通讯员,每月酬以微资,让他们时常与美国各报馆通信并附上梅先生的照片,这种宣传颇生效力。

此外,齐如山花费了大量精力编撰、制作、翻译宣传品,共为六大项。

1.编写《中国剧之组织》,详细介绍中国戏曲的舞台呈现,全书六七余万字;

2.编写梅兰芳历史,全书四万余字(后因经费问题,两书合为一册,定名《梅兰芳》);

3.编印《梅兰芳歌曲谱》,请民乐专家刘天华翻译成五线谱;

4.编写各种剧目说明书,共三四余万字;

5.编写几十篇讲话稿、百余篇新闻稿,绘制二百余幅戏剧图片;

以上五种宣传品均需译成英文,许多词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常常解释半天还不能表达准确,齐如山深感任务艰巨。

6.准备赠送外国友人的礼品,包括瓷器、笔墨、绣货、图画(另外,梅兰芳专门为此画了二百余幅写意花卉)、扇子、梅君的戏装相片等约几十种物件。

而在剧目的遴选和演出的安排上,梅兰芳则主要听从张彭春的意见,张彭春有关剧目的精彩翻译和对美国文化的熟悉,为美国观众看懂中国戏剧、了解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甚至事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美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不断调整、完善。

张伯苓的嫡孙张元龙在回忆“叔祖父”张彭春时说,在美国演出,梅兰芳一场一两个小时,无法被美国民众接受。张彭春就规定:演出时间为45分钟;乐队用纱帘档上(原来乐队是在台上);少唱多舞,把戏剧加以改革,使之可以被西方听众接受。

梅兰芳深知此次出行是为国家民族争体面的,在北平一遍遍训练团员,诸如怎样打领结、走路、言谈举止、吃西餐等事无巨细地都进行了精心排练。他说,“我们这次去,大胆的说,是要替国家争体面的,希望诸君不要以一举一动之微而加以忽视,处处都要表现出我们老大中国的新兴气象。切记!切记!”

大获成功

上世纪三十年代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梅兰芳选择在这一时期访美无疑无法获得可观的收入,但他的目的也并不在此。赴美途中,同船的纽约巨商李德纳问梅兰芳,“你为什么这时候到美国去呢?若是在风潮未发生之前,抑或在若干时日以后,略等市面恢复,你一定可以赚钱呢!”等他告辞而去,梅先生平和地与团员说,

“须知艺术自艺术,金钱自金钱,若以金钱而艺术,便不是真艺术了!”

在借款十五万自筹经费,又是全程走水路(从天津到上海,从上海到日本,从日本到美国均是乘船)的艰苦条件下,梅兰芳就这样开始了这段准备已久、任重道远的旅行。连生长烟波、习于水性的团员都不思饮食,专门教梅兰芳外语的留学生张禹九更是晕船晕得厉害,梅兰芳一方面要进行专业训练,一方面又要安抚大家的情绪。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 1930年2月17日,这是中国京剧历史上首次在百老汇上演。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 梅兰芳在芝加哥演出时《本周芝加哥》的宣传单页

疲惫的旅程过后,在踏上美国国土的那一刻起,梅剧团在全美掀起了一股“梅旋风”。1930年2月,梅兰芳在纽约的首场正式演出便大获成功,此后的演出,社会各界要人纷纷亲临,连前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夫人也临场观看。大萧条的美国仿佛被梅兰芳迷住了,三天后,剧院就将两个星期的戏票全部预售一空,五美金的票价被票贩子炒到了十五、六美元,算得上大萧条时期百老汇的天价了。据说,一位芝加哥富商乘飞机到纽约观剧,但入场券已全部售出,他愿以高价当场向其他观众请求转让,结果抬至美金二百元始得如愿。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 旧金山市长詹姆斯·罗夫欢迎梅兰芳一行的到来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 梅兰芳在旧金山的“上海楼”餐厅招待晚宴与当地华人票友

在演出剧目上,考虑到美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梅剧团选择了歌舞并重的剧目,包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刺虎》《闹学》《打渔杀家》《打城隍》《空城计》等。值得一提的是,《刺虎》谢幕达十五次之多,这在国内也相当罕见。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 梅兰芳在美国演出京剧《汾河湾》(梅兰芳饰演柳迎春,王少亭饰演薛仁贵)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 梅兰芳访美演出剧照

西方各大主流媒体都被梅兰芳与京剧的评论覆盖。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 《纽约先驱论坛报》登载的梅兰芳剧照与京剧艺术介绍

纽约《世界报》评论:“梅兰芳是最杰出的演员之一,纽约还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演出。”《时代》写道:“梅兰芳的哑剧表演和服装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优雅,可爱绝伦,美妙得就像中国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绣的帷幔。这是一次接触,与一种在数世纪中不可思议地圆熟起来的文化的接触。”《太阳报》评论:“几乎是一种超乎自然的发现,通过许多世纪,中国人建立了一种身体表情的技巧……这种表情达意的技巧是人类普遍适用的。”

在梅兰芳的几次出访中,美国之行演出时间最长、场次最多。其中,梅兰芳单在纽约百老汇四十九街戏院、国家戏院就前后演出了35天。梅兰芳在各地演出的空前成功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波摩那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特别向梅兰芳授予了文学博士荣誉学位以表彰他在戏剧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有人说,“梅兰芳的艺术无疑超越了东西方之间所存在的障碍。”的确,梅兰芳的访美演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将中美戏剧交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让国粹京剧真正走向了国际舞台的前沿。

参考文献:

梁燕:《20世纪30年代中国京剧海外传播述论——

以梅兰芳访美演出为例》

李小红:《中的梅兰芳》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七年蓄势,七十二天轰动全美,梅兰芳让京剧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